【专稿】特立独行的中国LNG产业(下)(LNG产业成长中的有趣故事)
专注于天然气领域政策与法律的公号,已通过微信原创和赞赏认证。点击标题下方“天然气与法律”(蓝色字体),和2.3万+业内同行一起关注。小编微信:shanghailaoxin,欢迎添加。 |
编者按:本文继续出自LNG业内极为资深的专家、一线作战的行家汪总之手。在讲完LNG接收站、点供的那些故事后,他继续和大家聊聊独具中国特色的LNG产业成长故事。
相关链接:
1、【专稿】X公司建设LNG接收站筹划记(资深专家幽默诙谐语言描绘LNG贸易体系)
2、【专稿】LNG点供那些事儿(资深专家记实体小说描绘行业图景)
3、【专稿】LNG点供那些事儿之二(介绍LNG贸易商和用气企业老板感受,资深专家记实体小说)
4、【专稿】特立独行的中国LNG产业(上)(纪实体小说描绘LNG产业成长故事)
油气行业美女比较少,要有那就是才貌双全,譬如SIA的美女老板。令人惊奇的是,美女老板的作品居然也是才貌双全;看看她发给我的这张图,轻描淡写,天然气的“来龙去脉”就仪态万方地摆在了面前。
图中右半部分从底部延伸往上的那些曲线,就是LNG的下游应用市场了。抛开“损失”不算,恰好是纤纤五根绕指柔:细如发丝的是LNG用于发电和集中供热(美女,您是把分布式应用也归入其中了吗?),工业、居民、公建可以算是一大类(LNG的占比都很纤弱),LNG能顶起半边天的,就只有“交通”了。
中国LNG下游应用的“独行”历程,正是从交通领域开始的。
孤独的领跑者
2013年7月,KOGAS(韩国国家天然气公社)跟我们一起筹划“中韩LNG燃料船论坛”。我问他们:“韩国有多少LNG燃料船?”回答:“我们有一条。”
2014年论坛在首尔召开,韩国人十分卖力地介绍他们唯一的那条LNG燃料船,听着听着,对于韩国人的小家子气和慢吞吞,多少有一点点的鄙视;要知道咱一家民企甩出的计划,就是200条LNG燃料船!
2015年论坛换到了上海,那时候中国两江一河的气化工作,已是如火如荼;韩国人却“厚颜无耻”地再一次详细介绍了他们唯一的那条LNG燃料船,听完我忍不住问:“现在,韩国有多少LNG燃料船了?”回答:“我们只有一条。”哑然失笑之余,隐隐觉得咱们的大干快上,似乎也有点不妥。
昨天,2017年3月19日,我又特意问了问KOGAS,回答是:“现在韩国仍然只有一条LNG燃料船。”这次,不再觉得韩国人可笑,反倒对咱们自己有了深深的忧虑。
天然气行业里,LNG一直被定位成一种储运方式,充其量是管网气的补充过渡。车船替代燃料,可以算是LNG的第一个“刚需”应用:这件事,管道气干不了!有了车船如此庞大的刚需市场,咱们那一大批的内陆小型LNG液厂,可算是找到存在理由、找到长久出路了!于是大伙儿开足马力大干快上,于是中国的LNG车船发展一骑绝尘,把美欧日韩甩出了好几条街去。
比比数据:2010年,中国拥有LNG汽车几千辆、LNG加注站几十座,美国同样拥有LNG汽车几千辆、LNG加注站几十座;2015年,中国拥有LNG汽车达到了30万辆、LNG加注站超过2200座,美国呢?LNG汽车只有1万多辆,LNG加注站只有100多座!如果不是2014国际油价被腰斩,如果不是昆仑能源和海油气电两个公司老总双双被抓,估计咱们这会儿跑得更远、领先得更多。
领先了这么多,真的是我们够牛掰吗?
美国、欧洲,LNG比咱便宜,发展LNG汽车比咱早,为什么一直没有大干快上?日本、韩国、台湾,天然气几乎全靠进口LNG,区域面积又比较小,远比咱们适合发展LNG车船,为什么没有推广应用?
真的是他们做事效率低?真的是他们不在乎油气差价?真的是他们没有发展眼光?或者,真的是缺少国家推动,市场就起不来?
领跑者最得意的,莫过于身后人群被越甩越远;但若回头张望,居然看不见人影,恐怕就得担心是不是跑错路了。
汽车的未来能源,可能是电、可能是光伏、可能是燃料电池、可能是其他新技术,天然气汽车不会是未来的发展目标,但有可能是可行的过渡方案。问题是:从汽柴油到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工业的发展,是否给了天然气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没有,那么我们曾经大干快上的LNG车船,是否会成为一曲戛然而止的产业悲歌?
还有更可叹的。
200座“特立”的液化工厂,和2300座“独行”的LNG加气站,其实是不折不扣的共生关系。这种“相濡以沫”的产业辉煌,到底是我们意外的收获,还是我们双重的悲哀?
前些天微信朋友圈疯转: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改“新能源汽车”为“清洁能源汽车”,暗含什么深意?咋一看很兴奋,可仔细想想光伏、想想半导体、再想想房地产,突然就意兴阑珊起来。LNG车船曾经的高速发展,政府的推动、国企的投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养成了发展稍有停滞,大伙儿立刻埋怨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的习惯。埋怨不无道理,只是还需深思:政府推动,能推到产业健康发展,自然是皆大欢喜,可要是推到彻底推不动,怕是连相忘于江湖都不能够了。
特色之痛
“特色”的东西,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利益。
假调峰之名,装车远卖千里之外的液厂,“气源指标”孵化了一大批有眼光有关系的富豪;五年时间内,从几十座发展到几千座的LNG加注站,“路条指标”也同样催生了一大批有信息有人脉的新贵。
一个设备投入仅为数百万的加气站,为什么能卖到几千万?原因很简单:你拿得到规划吗?你搞的定二十几个部门吗?你盖得到上百个公章吗?这些,难道不值个几千万?(地方手续难办到什么地步?有位领导曾经告诉我:“即使是中石油的LNG加气站,八成都处于手续不全、违规运营状态。”)
指标带来的巨大溢价,驱动着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盲目与疯狂。我曾经接到过一个离奇的咨询,一家国际资本问:“有家公司,拿到了某省几十个内河加注站的规划指标,他们把指标作价三个亿来融资,您觉得值吗?”
值吗?现在看来当然是不值:液厂们惨淡经营度日如年,加气站身价剧跌乏人问津;更糟糕的是完全看不到好转的迹象,就连国家队中石油中海油,也都信心全无、急欲抽身。可在当年,大部分人的想法是:加气站一定是增值的,至于经营挣不挣钱,没那么重要。“大不了翻个两三倍,卖给中石油呗。”
那么问题来了,当年的LNG车船热,其中有多少是市场效益带来的发展热情,又有多少是这些增值溢价给大家强注的信心?
天然气比汽柴油便宜,比煤炭贵,所以我们总认为煤改气靠政策驱动,而LNG车船热是效益驱动、是市场行为。然而我们却忽视了车船产业的产业链长,牵涉的边际因素多,综合成本很复杂等诸多不利因素;更要命的是,我们无视车船替代燃料有更多更好的选择,譬如多能融汇无所不在的电、譬如取之不尽用了免费的太阳能、譬如更加环保的氢能和燃料电池。
欧美日韩在发电、工业领域大力推广天然气应用,对于交通领域的油改气,却一直是一慢二看、慎之又慎,确实是有道理的。
中国的能源结构,油的占比并不高(不到18%),煤的份额却大到惊人(超过66%);中国发展天然气应用,“煤改气”比“油改气”要合理得多,空间也要大得多。从这个角度看,用LNG做工业点供、做分布式供能、甚至建乡镇局域网,都比LNG车船更有利于中国的能源结构优化,也更符合天然气应用发展的普遍规律。
“中国特色”的成功,往往都是中国的成功而不是特色的成功,甚至是靠了中国的成功掩盖了特色的失败。特立独行的LNG车船之所以能热能火,也许只是因为我们有太大的市场空间和太强的容错能力而已。
不走寻常路
中国的天然气发展,应该不走寻常路。
为什么?
因为中国恰好很特殊,因为世界恰好在巨变。
资源和设施,从这两方面把全世界国家归归类。
先看资源。
主要的天然气出口区域:俄罗斯中亚中东、澳洲和东南亚、加拿大美国委内瑞拉、东非北非,一共四大块。(挪威、荷兰什么的先忽略了吧)
基本靠进口:东北亚(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西南欧(大部分西欧南欧国家)。
自个儿有,但不够用了:中国大陆、英国、意大利、几个东欧小国,对了,还有印度。
再看管网。(内网指境内管网,外网指跨国管网)
内网外网都很发达:欧洲和北美。美国和加拿大管网相通,现在正在连通墨西哥。欧洲呢,几十条跨国管线把整个欧洲、俄罗斯、北非都连在了一起,未来还会连通中亚。
内网很发达,没有外网:日本、韩国、中国台湾
内网外网都还行:中国大陆,连通了中亚、俄罗斯和东南亚,国内管网建设也有一定基础。
内网勉强能用,外网待建:印度。
自己有大量气源,管网也不错,一手进口管道气,一手进口LNG;地处亚洲中心,自身的需求增长世界第一,东边是几个进口LNG最多的国家地区(日韩台),北边西边是主要的天然气出口地区(俄罗斯中亚);很特殊吧?唯一跟咱们有几分相像的,只有印度了,但要发展成咱们今天这样,还得有些年头。
再来看看天然气世界恰好都有哪些变化。
第一、全球天然气产量越来越多,用量却没什么变化;供大于求将越来越严重。
第二、LNG在天然气贸易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去年超过了三成,以后还会高。
第三、LNG交易模式的巨变,这个是重点。
天然气贸易体系始于管道气贸易,管道开建前,买家卖家就得定好协议,还得约定几十年不变;LNG交易模式跟这个也很像,液厂开建前、甚至是气田开挖前,买卖双方就得把照付不议的长协给签了。随着LNG交易量越来越大,游戏规则开始改变了:
首先,“瓶装水”LNG表示,不是所有生意,都得照“自来水”管道气的样子,签订死板板的长协;要加大短期协议、甚至现货的交易比例。
其次,LNG进一步提出,天然气的定价机制要自成体系,要依托自身的交易平台,不能再一味跟着油价跑了。
最后,LNG极力倡导天然气贸易的全球一体化,要改变北美、欧洲、东亚各成体系的现有局面,做到全球贸易互联互通。
世界恰好在巨变,中国恰好很特殊,机会无限啊。
欧亚大陆要建成一张大网,中国是枢纽,进口国出口国要贸易,中国是中心,管道气和LNG要互通,中国还是中心。恰好我们还有巨大的需求增长,恰好我们还有自己的储量,恰好我们建成了好几根长输管线,恰好我们有很多的接收站,恰好我们还有一大批内陆的液化工厂。
不是说新经济时代,趋同发展和国际合作是大方向吗?
把中国特色融入到国际合作里,靠谱。
欢迎关注“议气疯发”微信公号!
---------------------------------------------------------------------
*更多公号精华文章,请点击:
*或访问新浪博客“天然气与法律”:
直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