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0
樊小纯&读者
Alphabooks
昨天,我们在微博发起了《不必交谈的时刻》作者樊小纯的微访谈。
读者提出的问题涉及此书、涉及生活中人的内省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樊小纯以其精准的表述、简练的语言作出回答。
特整理部分微访谈中的问答——写《不必交谈的时刻》这本书是由什么启发来的?对很多事情了解的太通透会否也有很苦恼的时候?这就是我这几年日常写作的结集。并不是为了组成这一本书。我还有好多没想明白呢:)但思的愉悦就是最大的愉悦,不是吗?你觉得,作为一个写作者,语言、思想、技巧、经历,哪个因素是最重要的呢?思想,语言,经历,技巧。还有分寸感。这个分寸感指的是对事物的掂量。书中有些句子略深刻、晦涩,或者直接。你在写作中会刻意避免使用太多形容词吗?会。形容词的弱点是最容易被污染。形容词是暂时的,是一段时间里一个语境的共识,但是时间会向前走,语境也会变。“时间是河流,电影是河流,我们的追问也是”,这里的河流表示什么,为何用河流来形容电影?河流是关于寻找的。在不同的界域、流域里寻找相同命题的不同答案,那些流动的、永恒的事物。我们因一念之相合感到亲密。你说,创作者是“得不可把握的” “用瞬时向永恒寄望,用永恒瓦解虚诞幻想”,这几句我不是很不理解,可否解释下?其实我要说的都在这几句的字面里了,“得不可把握的,握须臾即退的”关于占有, “用瞬时向永恒寄望,用永恒瓦解虚诞妄想“是指对时间的观看方式。小纯你好,我特别喜欢你的诗《借我》,“借我瞻前与顾后,借我执拗如少年。”这些诗句是你灵感迸发一下出来的,还是想了很久才写出来的?请问你会继续写作吗?下一本书的计划有了吗?如果有,能透露一些新书的事情吗?喜欢你,喜欢你的文字。期待你的新作!小纯,你好。很喜欢你的文字。阅读《不必交谈的时刻》这本书,我喜欢在阅读段与段之间留下很长的琢磨、思索、领会、体悟、回想和关联的时间和空间。你曾提到“自我教育”。我想知道在自我教育的时候,你遇到过一些障碍没有?比如自我的一些惰性?自我教育是一个漫长持续的过程。毕业时其实是自我教育的真正开始。每个人都有惰性,我也有。但是还是会告诉自己要尽量自律、规律地学习。因为心里总有一份“不敢”。只要这件事在你精神的大框架内,就继续。我们总会成熟到辨识枯燥与应当。如果用来阅读的时间有限,你主张优先读小说还是优先读人文社科?为什么?我想大学去美国读书,人文,或艺术,想请你给我一些建议,怎么选择学校和专业?优先人文社科,我个人意见。一流的书本来就已经读不完了。本科的话,文史哲基础类专业为先。小纯很喜欢你对事的态度姿态,很想知道对于25的人应该如何把握好时间?“时间对每个人是公平的。但,每个瞬间,对每个人却不是公平的。” 认同你的观点,对“微妙”的感知能力,放大或者萎缩的能力,决定了你究竟会抵达哪一层、哪一面。想听你再说说关于the subtlety的理解。我觉得我在讲述的时候,那个subtlety已经消失了。最微妙的时刻是无法被传述的。樊老师您好,已读完您这本书。我个人觉得在您的字里行间读出了热闹之间的些许落寞,也许就是您要的“不必交谈的时刻”。我自己有很多“没法交谈的时刻”,这些时刻被一天天地荒芜过去,我觉得是环境造就了这样的我,您觉得换个大环境(城市之间)生活会有所改善吗?“让死亡惭愧”是一个理想。自信谈不上——但总有一些时刻能感受到某种重量,以及某种轻盈。你曾在博客上写过这样一句话:“有分量的孤独被促进了,才是友谊最要紧的地方”,请问“有分量的孤独”是怎样的状态?与友谊的联系又是什么?想更了解这句话。对我来说,真正的友谊就是具有开启对方“说”的愿望的能力,而这并不一定是相互的。在这样的照亮里,你甚至同时感受到一些黯淡。或者让他人感受到一些黯淡。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一个人,这和物理上的生存模式无关。孤独使人具有分量,反之亦然。“好的关系,就是两个人在一起的状态,给生命赋予一种原本不可见的形式。”其实不太明白,如何才是小纯所谓的“原本不可见的形式”?Alphabooks ∣ 阅读丰盈生命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