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宪江&王学泰 2018-06-01


一蓑烟雨任平生



2013年8月,我担任责编的王学泰先生的自传性随笔集《一蓑烟雨任平生》出版了,这部作品是李银河老师主编的《知识分子丛书》中的一本。以我个人来看,在丛书的8部作品中,王老师的这本是写得最认真的一本,因为其他老师的作品大多数是旧文章的选编,而王老师的这本几乎全部是新文章。其中很多文章,王老师回忆特殊年代中的不堪往事,但他总能以平和心态和冷静态度审视,让读者感受到淡定、超然的力量。正如从书的主编李银河老师评价的那样:“书中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更不是逼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因为心里太满,冲动太强,所以不得不‘流’出来的。相信读者会从作品的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写作时内心的快乐,这将是一位读者所能祈望得到的极致。”也因为这个缘故,在《知识分子丛书》中,我个人最喜爱这一本。


王老师自己对这部作品的出版也特别重视,我们几次电话沟通出版的细节。我跟王老师提到,因封面设计请他提供一些照片,王老师马上发来一堆照片让我选择。王老师希望书能尽快出版,他说,这本书里有很多他小时候的珍贵回忆,他的妹妹患病卧床,他希望能早日把这份珍贵的回忆带到妹妹的床头。电话中的王老师,从平静的声音似乎可能听出有些哽咽的味道,一如他的这部作品。


担任这部书稿终审的是我们重庆出版集团的副总编辑谢再明,他当时在北京公司担任总编辑。谢总是一位土家族作家,直爽、热情。他对这部作品的终审意见只有短短的两句话:“王学泰的《一蓑烟雨任生平》书稿,一则故事就是一段历史。适于细细品读,方能感知个中滋味。”我看到终审意见后找到谢总说:“谢总,我觉得您这个审读意见写得非常好,我想把它当作封面文案。”谢总很高兴又有点儿不太相信地说:“你说得是真的吗?”于是,现在印在这本书封面上的,就是由谢总审读意见稍加修改的文案,它不一定最好,但我事过多年现在看起来,我还是挺喜欢。



《一蓑烟雨任平生》立体封


不幸的是,谢总在几年前病逝了。同样不幸的是,今天上午在朋友圈中,有五位熟识的老师发出王学泰先生去世的消息。看来这是千真万确的了。于是仓促中写下这段过往,并从王老师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中选一篇《少年旧事忆城南》,以此表达对王老师离去的哀悼。王老师在作品的自序中这样写的:“集子借用了苏东坡的《定风波》中的名句。非敢以坡老自拟,而是反思自己一生的缺点真是与他有相似之处……虽然才情不能望坡公项背,但对风雨的耐受,差可相拟。”如今,在另一个世界,但愿王老师不必耐受人世间无端的风雨,过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日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虽然才情不能望坡公项背,但对风雨的耐受,差可相拟。


——选自《一蓑烟雨任平生·自序》

《少年旧事忆城南》


也许人老了都爱忆旧,我也不例外。一个夜晚与我太太在街上散步,看到灯光相映的店铺和熙来攘往的人群,不禁想起小时候在大栅栏、观音寺购物和游玩的情景。现在我居住在东三环外城乡结合部,其热闹繁华程度足以与1940年代北平购物中心相比,可见北京变化之大。从少及壮,我都住在北京城南,对城南有着一份特殊情感。


所谓“北京城南”,从地理上说是指“前三门”以南,可是从文化上说,多指宣武门之南,也即通常说的宣南,因为清代以来,这里多居住汉族的文人士大夫,遗传到民初仍未有多大改变。林海音先生的《城南旧事》所写的“城南”也是指椿树胡同、西草厂一带。我小时候的居所比林先生所写的还靠北一些,地名叫西西河沿。所谓“河沿”是指“前三门”南面的护城河(现在的一号地铁线),本来前门以西的河沿都叫西河沿,民初开通了和平门,打通了南新华街,那么南新华街以西的“西河沿”就叫“西西河沿”了。


二、幼儿园


那时幼儿园还很少,我三四岁时,上了永光寺幼儿园,这是北平南城相当不错的幼儿园。在幼儿园中记得最清楚的有两件事,一是吴佩孚大帅(北平人简称为“吴大帅”)有个孙辈的小孩与我同班;另一件事是分发美国援华食品及衣物。食品是美国军用罐头,外包装呈绿色,有猪肉、牛肉、奶粉三种,每桶有三四斤,大约每人发了十几桶,小孩拿不动,是用洋车拉回家的。衣服是卷成包袱状,编号摊在地面,同学抓阄,我希望能抓到一套运动装,但抓到的却是一件白地细碎绿花、精布连衣裙,十分遗憾。听说有的同学抓到的衣服兜里还有美元,老师说,衣物都是街头募捐来的,有人在街上把衣服脱了下来,交给募捐人,所以常常在衣兜里发现零钱。


1940年北平老照片


那时独门独院的家里都不愿意孩子到门外去玩,总感到不安全,这是日本统治的后遗症。母亲常常告诫:不要跑出去和“野孩子”玩!在她心目中,凡是常在街上玩的小孩都是“野孩子”,这样使我与街坊的孩子自然有了隔阂。


日本在时,家里就不许出门,在我心中,大门以外,是个神秘世界,值得去冒一冒险,于是常常偷跑出去。外面还真是有风险,北平围城时(深秋),气氛很紧张,到处是麻袋(里面装黄土)做成的掩体与荷枪实弹的士兵。我和一个小孩,从马道跑上城墙,疯跑、疯玩,在凛冽的秋风中摘取从城墙砖缝中滋长出的酸枣刺上的残余酸枣。此时一个穿着黑色警察服、背着三八式步枪的人把我们喝住了,举着枪说要毙了我们。当然,这是他利用那点小小的权力逞逞威风,吓一吓对他毫无危险的孩子,俩小孩都吓哭了。他满足了,又去管一个登城的大人,我们俩分两个方向跑下城墙,不停脚地一直跑回了家,庆幸“死里逃生”,有好几天不敢出门。



1940年北平老照片


老不出门,显得很不合群,有点孤单。与我们隔三个门有家煤铺,煤铺掌柜的孩子最多,有三四个,他们自成一伙,也是街上的孩子王。有时我也想加入他们一伙,被拒绝了。其中老大说:那不成,你拿铅笔来,我们才跟你玩;你拿馒头来,我们给你讲故事。我曾用铅笔和馒头换得这一切,但我总弄不清楚,为什么馒头的功用如此短暂(讲一个故事只五分钟),而铅笔却能维持半天呢?


1940年代末,北平仅仅有80万人,街上行人稀稀疏疏,宽一点的街道的两旁,夏天青草离离,秋天草一黄就显得很荒凉,到了下午四五点钟,像西西河沿这样的街上就没有行人了。但时时有算命的盲人,或敲着“报君知”的小锣,或吹着单调的笛子(1—2—3;3—2—1)从门前走过,更显得凄凉。


❖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推荐

一蓑烟雨任平生

王学泰


出版:重庆出版社  2013年8月

定价:32.00元

分类:随笔/散文


✎   作者简介


王学泰, 1942年12月生于北京,汉族。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退休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主要学术专长是文学史与文化史,现从事古代文学研究。代表作有《中国流民》、《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燕谭集》、《水浒与江湖》、《发现另一个中国》等。


✎  内容简介


本书是李银河主编的《知识分子丛书》之一,是著名学者王学泰先生撰写的带有自传性质的散文与随笔集。作者在书中从儿时北京民俗,中学生活,被打成反动学生,写到文革中因“推背图”事件而入狱等坎坷经历。文章包括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社会、人生与世界的深刻观察。全书文笔从容,旁征博引,感情淳厚,且不失诙谐幽默。尤其是回忆特殊年代中的不堪往事,仍以平和心态和冷静态度审视, 做人做事的道理融汇其中,让读者感受到淡定、超然的力量。


更多 好书 推荐给你


好书推荐 | 从这里开始,福尔摩斯不再拒绝爱情


谍战片好看在哪儿? | 来《孙子兵法新解:王阳明兵学智慧的源头》找答案吧


好书推荐 | 当成吉思汗引领全球化


阳明心学 | 新书上架——《传习录:叶圣陶校注版》


好书推荐 | 《求知简史》:在未知中旅行


2018,你好 | 《破阵子丛书》上架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