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读书 | 《少年读中国哲学:仁的世界》:好好地理解孔子一回
真实的孔子是怎样的? 孔子主张的“仁”到底是什么? “忠”和“恕”怎么区分? 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言而有信……这些成语是怎么来的?
作者的话
我小时候刚接触《三字经》时便闹过一个笑话。自小接受传统私塾教育的父亲,只带我背,不作任何解释。在背诵的过程中,我心里起了一个很大的疑问:狗为什么不叫呢?谁又顺手牵羊,牵走人家的信和奶呢?后来我才明白,原来是“苟不教,性乃迁”,而不是“狗不叫,信奶牵”。
不论理解正确还是错误,理解总是在当下发生的。万一孩子不经指点,带着当下极为错误的理解去记忆经典,好心带孩子背书的老师不是适得其反吗?于是,继《少年读史记》和《少年读西游记》之后,我和出版社慎重商议, 再写一套《少年读中国哲学》。计划启动,第一本书便是重头戏,因为要探索的是孔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哲学家──也有人认为老子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哲学家,而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孔子的思想以仁、礼和义为核心,扩展到忠、恕、孝、悌等众多德行,从而构成一个恢宏的体系。孔子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育家,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据说教过的学生达三千人。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教育家的双重身份让孔子获得了崇高的历史地位,崇高到被神圣化,而儒家也因此披上宗教的外衣,衍生出儒教。
无可讳言,哲学常与宗教和神话纠缠在一块,所以想要真正了解一个哲学家, 必须尽可能摆脱宗教和神话的影响。事实上,经过还原后,我们会发现孔子是个真实的人。他毕生关心的是这个“人的世界”,而他的理想是把这个世界变成“仁的世界”。
孔子到底有多么谦虚?
孔子到底有多么好学?
在孔子眼里,学习和思考哪个更重要一些?
“仁”到底是什么?需要我们怎么做?
孔子眼里的“忠”和“恕”到底有什么区别?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微信矩阵
↓看看更有针对性的细分领域↓
版话儿
版人版语
传媒瞭望
发行观察
广电家
好书品读
印业独家
中国农家书屋
中国出版
↑喜欢我,就点开二维码图片并识别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