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跨学科研究:从肠道菌群评估纳米材料的安全性 | 微生物专题
背景介绍
氧化钛纳米颗粒为一种大小在100 nm以下的白色疏松粉末。它具有抗紫外线、抗菌、自洁净、抗老化性能。纳米氧化钛具有十分宝贵的光学性质,在汽车工业及诸多领域都显示出美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氧化钛纳米颗粒在食品包装上的应用备受瞩目。但当随之而来的是其作为食品包装的安全问题。本实验便是应用肠道微生物和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因口服氧化钛纳米颗粒而产生毒性的间接途径的定量定性分析。
材料选择
1.大小为29±9nm的氧化钛纳米颗粒。
实验方法
主要结果
主要图片
(B)和(C)为光镜下HE染色的病理表达图像(放大200x)。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环状细胞数量减少,炎性细胞浸入结肠上皮。
结论
图中所示为口服 TiO2NPs而诱导的肠道菌群,肠道相关代谢和毒性的相互作用。
口服 TiO2NPs 诱导毒性的机制可能是以肠道微生物群和肠道相关代谢的改变为主体来实现的。以加氏乳杆菌(L.gasseri),Turicibacter和L.NK4A136_group升高和Veillonella降低为代表的肠道菌群变化导致了肠道相关代谢的变化。在TiO2NP暴露组中,以N-乙酰基组胺,己内酰胺,甘油磷酸胆碱为代表的代谢物增加,以4-甲基-5-噻唑乙醇,L-组氨酸和L-鸟氨酸为代表的代谢物减少。氨酰tRNA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口服TiO2NPs诱导毒性的关键也是其主要的间接途径,是肠道菌群的代谢紊乱以及随后产生的 LPS导致肠道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