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公共云服务商数据中心分布图
Azure和AWS
阿里云
甲骨文
腾讯云
UCloud
美国加州、北京、上海、浙江、广东、香港为数据中心节点。
其他为CDN节点(绿色点)
在华为企业云、百度开放云、金山云、QingCloud等公司官网未找到数据中心分布区域图。
数据中心从业人员:向七巨头取经
像亚马逊、Facebook和谷歌这些超大规模公司正在基础设施效率方面树立榜样。
《豪勇七蛟龙》是本人最爱看的好莱坞经典西部片之一,所以我看到这部片子即将翻拍并不觉得奇怪。电影标题让我想到了历来被誉为七巨头(Super 7)的七家超大规模公司:亚马逊、Facebook、谷歌、微软、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什么因素让这七家公司成为如此强大的巨头?最重要的是,其他公司能够从它们身上学到什么经验,好让自己的数据中心更顺畅更高效地运行?
力求开放
七巨头确实很强大。2008年,戴尔、HPE和IBM仅仅这三家公司在全球服务器市场占有75%的份额。一晃四年过后,八家公司在服务器市场占有75%的份额,包括谷歌,它是七巨头中最先自行建造服务器的公司。而如今,所有超大规模公司自行建造服务器,或者请原始设备制造商/原始设计制造商(OEM/ODM)合作伙伴为它们建造定制服务器。其中几家公司甚至自行设计并建造了“白盒”以太网交换机,并将它们与各自专门的网络操作系统集成起来。
虽然不是每家公司都可能需要自行建造服务器,甚至请合作伙伴为自己建造定制服务器,但是数据中心硬件对任何公司来说都是一个关键的竞争优势。传统的网络和存储平台是黑盒子,软硬件作为厂商定义的解决方案来交付。这些封闭的盒子不仅成本较高,还阻碍创新、导致厂商锁定现象,而且限制可定制性。相比之下,最初为七巨头开发的白盒交换机和服务器平台现在由厂商提供给任何公司,使得定制和优化起来比以往来得更容易。
软件定义的一切
七巨头积极奉行软件定义的一切(SDX)架构。这意味着,它们在基于行业标准的服务器上运行所有工作负载,并使用软件来搭建紧密耦合的计算集群和容错存储系统,而不是购买专门定制的计算和存储设备。这种“自己建造”的理念让这些巨头们得以通过消除成本高昂的光纤通道存储区域网络,并在单一的融合网络环境上运行所有系统,从而简化基础设施。
软件定义的存储和网络不再是新兴技术。部署它们的不仅仅是大玩家(创新者),还有敢于早早采用的企业。过不了多久,大多数公司会逐渐认识到软件定义的架构带来的出色的控制性、灵活性和成本节省等优点。软件定义的架构真正让最不起眼的企业组织都可以切实实现数据中心差异化。
敏捷性是个优点
做到灵活敏捷至关重要,七巨头当然都很灵活敏捷――它们采用最新技术,采用自动化,应对数据中心的庞大规模。为了确保拥有最高效率,它们每三年就要升级一次服务器,而不是像典型的企业环境那样每四五年才升级一次。它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确切要求定制这些服务器和存储平台,又由于它们使用SDX架构,能够消除成本高昂的管理和冗余元件。相反,它们可以使用软件在机架层面、甚至在数据中心层面实现高可用性。
小企业效仿这七巨头采用新技术或升级服务器的速度和频率可能在经济上行不通,但是大大小小的企业仍可以密切关注这些巨头在部署哪些技术、哪些技术似乎证明最成功。由于这些超大规模公司大胆试水,数据中心运营方将从中受益,之后可以确定哪项技术对本企业来说最合理。
此外,通过现在部署久经考验的软件定义解决方案,将来其他许多升级方案部署起来可能成本更低、难度更小。许多企业纠结于最初的标价,但是在做出IT决策时其实应该考虑的是总体拥有成本。有时候,这可能意味着购买眼下超前一点,但是能更好地满足未来要求的技术。
从长计议
最后,技术巨头们之所以采用最先进的网络设备,是由于它们认识到,这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服务器和存储系统的唯一途径。它们先后迁移到了25、40、50、甚至100千兆以太网,因而能够在计算集群上运行最大数量的工作负载。以云服务提供商为例,这给它们的账本底线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为毕竟它们将虚拟机和应用程序工作负载出售给客户。所以,它们使用计算和存储基础设施越高效,就能托管运行越多的虚拟机和工作负载,因而可以把越多的东西出售给客户。
七巨头在采用25、50和100千兆以太网方面为高瞻远瞩的数据中心架构师树立了榜样。这些创新者明白,从长远来看,仅仅升级到下一个版本或速度并不总是最佳策略,因为新技术往往在部署还没有完成就变得过时了。每当考虑升级,大大小小的企业就要预料到未来的要求。每次采购技术时,必须兼顾短期成本、性能、总体成本以及适应未来需要,最后这个因素才是最重要的。
蓝图
所以,就像《豪勇七蛟龙》这部影片中勇敢的村民(他们才是真正的赢家)那样,业界其他公司会得益于这些技术巨头们的开拓性工作。大量的开放平台催生出了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包括众多开放网络技术,比如Cumulus Networks、OpenSwitch和微软SONIC。此外,这些公司迅速采用25、50和100千兆以太网,实际上解决了新技术采用方面先有鸡(价格)还是先有蛋(出货量)的这个传统问题。
最棒的是,它们制定了可供他人仿效的一份蓝图,并清楚地表明:想全面提高基础设施的效率,势必需要最先进的服务器和存储,并结合高性能以太网网络。
相关阅读:
Salesforce因数据中心电力故障导致数据库故障而停运12个小时
瞻博网络(Juniper)的IT部门从18个数据中心精简至50个机架
Gartner:2016年数据中心备份和恢复魔力象限|「云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