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通信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文 | 通信产业报(网) 周腾
12月17日,在2020通信产业大会暨第十五届通信技术年会上,亚信科技CTO、高级副总裁欧阳晔表示,“2017年,人工智能第一次被3GPP定义进入5G核心网络架构中并以独立网元存在,是人工智能与移动通信做为通用目的技术融合发展的一个标志性里程碑。”
01
通信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在欧阳晔看来,自3G商用开始,通信生态系统产生了海量数据,为人工智能在通信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天然的、高质量的数据源。随着2006年深度学习的提出,标志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兴起,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增强学习等开始在移动通信多应用场景尝试;仅IEEE Explore中通信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成果,从2006年至今的15年就达到2006年之前的6.42倍。至此,以海量通信生态数据为“燃料”,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增强学习等算法为“引擎”,以学术应用成果为“助推器”,移动通信与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加速融合。
那么,经历多年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发展现状如何?
人工智能在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无线与核心网,在无线网方面,可以分成物理层、链路层和应用层。其中针对应用层,3GPP在2008年第一次引入了自组织网络SON(Self Organizing Networks)的概念,移动通信领域开始尝试利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分析算法来进行网络性能与质量的优化以及网络运维的自动化工作。但受制于数据接口开放程度以及AI功能在网络中定义尚未清晰,SON作为网络智能化在无线网络的初次尝试,在过去的12年中发展较为平淡。在物理层和链路层,智能化功能紧密耦合在天线和硬件里面,相对比较封闭,略慢于应用层。
在核心网方面,3GPP SA2在2017年2月定义了网络人工智能网元NWDAF,意味着人工智能第一次被3GPP定义进入5G核心网络架构中并以独立网元存在,是人工智能与移动通信做为通用目的技术融合发展的一个标志性里程碑;2018年ORAN联盟也制定了基于AI的无线智能控制器,并与核心网侧对接。
人工智能在网络管理领域,随着TMForum的NGOSS项目和架构的发展,运营商的OSS架构体系有了较为标准化的指导标准,AI应用也有了相对稳定的框架和载体,如故障诊断、根因分析、性能预测等。以中国运营商在面向5G OSS的系统构建为例,数据中台与OSS核心功能模块之间插入网络AI中台或者智能中台,用于承担网络人工智能对OSS的注智;围绕网络生命周期中的规、建、优、维等场景,不断构建、推理、发布、沉淀出网络AI算法模型。
人工智能在电信业务领域的应用主要在BSS领域,BSS核心业务主要包括客户关系管理CRM、计费账务系统、经营分析系统BI、呼叫中心系统CC等。目前,全球主流运营商的BSS系统均已非常完善,多数已完成集中化、平台化建设。中国运营商在BSS领域正引领基于智慧中台的技术演进,其中AI中台以人工智能算法为基础,通过场景化服务能力封装,为业务过程注智赋能。AI中台体系也已在BSS域的营销、销售、客户体验、客户服务、计费等多个业务领域及相应场景得到较好应用。
01
通信人工智能的下一个10年
如今,欧盟、日韩、美国和中国均开始了6G的研究工作,在标准支持功能与工业物联网等垂直行业方向均大幅增强,同时将服务范围从陆地扩展到卫星、海底、地下,真正实现海、地、天三位一体的通信。
欧阳晔表示,“随着ORAN,ETSI,3GPP在2017年之后愈加清晰的网络人工智能定义及发展分级体系的制定,5G+人工智能作为通用目的技术组合,在未来十年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人工智能面向5G核心网,无线接入网,网络管理领域,电信业务管理领域,客户体验管理领域,垂直行业及5G专网等,都有极大注智与融智的空间。未来十年,随着5G向6G的演进,人工智能将在第六代移动通信的网络核心架构及业务场景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最终使网络向高度智能自治的目标迈进。”
欧阳晔介绍,亚信科技和三大运营商紧密携手,在过去的3年中为网络智能化在5G的创新与商用做出了巨大努力。目前亚信科技的网络产品已形成多个省级或集团商用局点,为运营商5G网络智能化运营与运维保驾护航。
“亚信科技5G OSS+BSS的技术和产品体系,将坚持全域虚拟化,全域智能化,全域可感知的理念,同时帮助运营商努力构建好5G中台体系,为三大运营商在5G网络与业务支撑领域的数字化转型积极贡献力量。”欧阳晔博士说到。
通信产业大会暨通信技术年会始于2006年,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14届,汇聚通信产业政府主管领导、专家、杰出企业家,成为中国通信产业一年一度最高规格盛会。大会每年发布的本年度十大事件和下年度十大技术趋势,已成为行业风向标。12月17日举行的2020通信产业大会暨第十五届通信技术年会以“开局十四五:信息通信的机会、挑战与创新”为主题,吸引了来自超过300多位的产业链领导和专家参与,线上直播有超10万人在线参与。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