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领域是一个“需求很立体”的“动态”市场,很难由一类应用“独领”。
如何把握“碎片化”物联网市场脉搏
至2021年,国内三大运营商的物联网连接数达到15.6亿户,比上年增长24.5%,收入合计202.6亿元人民币,增长28.5%。运营商物联网业务发展可谓不俗,不过对比个人用户的数量和收入(例如中国移动9.6亿个人用户和5549亿元移动用户收入),差距不小,物联网整体的业务收入低。
在运营商物联网业务中,其实部分领域是表现“抢眼”的。例如车联网(中国智能网联汽车2017年约1.4千万辆,2022年预计约达7.8千万辆),其除了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之外,还拥有高水平的产品活跃度(在线率)和高潜力的商业价值(丰富的增值服务)。
虽有车联网这样“如鱼得水般”的“亮眼”应用,但物联网在更多领域的发展似乎并不理想,它们的“弱势”拖了整体的“后腿”。
物联网本身与几乎所有的数字信息技术都有关系,其涵盖各行业的各类信息系统,可以看作是数字化应用的大集合,集合内的系统之间大多并无“在技术和商业上的关联”(业内称之为“碎片化”)。由于物联网应用在各自领域的技术和商业发展的差异性,造成了物联网发展的步调(质量和速度)无法一致,呈现出“冷暖不均”及“整体偏弱”的市场表现。
在物联网应用中,抄表类、资管(资产管理)类的终端数占比不小,但其功能往往较单一,数据采集类的功能很容易就触及连接价值的“天花板”,增值空间受限。
在工业领域中,现有的移动通信技术容易“水土不服”,无法轻易地满足行业技术要求。例如,许多工业项目对网络时延的要求苛刻(比如“差动保护(电力行业技术术语)”)。有些难点可以通过增加投入(技术调优、资产投资等)来解决,但网络运营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对于工业领域通信方案的落地,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持续迭代,其价值增益需要支撑团队高超的学习和专业能力,这不是一件易事。
除了技术和功能的瓶颈外,物联网项目还容易遭受商业化、政策问题而撤项。例如,在智慧城市一些项目中,终端设施保养难度大,易受到人为破坏,一旦运营投资减少,则项目中的终端就会“失活(关机或不联网)”。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物联网业务要实现爆炸式发展,需要运营商推出“杀手级”应用。在我看来,物联网领域是一个“需求很立体”的“动态”市场,很难由一类应用“独领”。与其费尽心思琢磨一款应用,不如多花精力在人才培养上,有了“杀手级”的团队,自然把得住物联网发展的“脉搏”。
编辑:亮亮
指导:新文
延伸阅读:5G发牌三年
业界率先:中兴通讯这个算力引擎凭什么构建能网又算5G智简专网
延伸阅读:奋楫第二增长曲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