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金融业务模式复杂,合规风险交织叠加。
文 | 通信业法律观察家 伍霞
通信金融业务是5G时代电信运营商的新“玩法”。追根溯源来看,自2G时代沿袭而来的存话费送手机政策,带来巨额终端补贴支出,一度使运营商陷入“不补贴没客户,一补贴没收益”的两难境地。随着传统通信业务饱和度趋高,竞相补贴导致了恶性竞争,对行业发展及生态价值造成不利影响。随着监管政策逐步收紧趋严,针对手机、宽带、泛终端等开展直接补贴不被允许,一种“金融+终端+套餐”的新模式应运而生。
运营商跨界开展“通信+金融”业务,初衷是期望实现多方共赢。对用户而言,只需在授信通过后办理相应话费套餐即可获得购机优惠,以更为经济实惠的价格享受通信服务;对运营商而言,有利于吸引并留住长期在网的高价值客户,撬动增量并拉动了终端销售,同时为分期业务资方获取了优质客户,使产业链合作伙伴共享发展收益,不失为一次创新探索。然而,通信金融业务落地过程中,有关夸大宣传、不合理催收等质疑不绝于耳,近期又因被批“网贷坑”、“套路贷”引发公众关注。笔者认为,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根本原因是业务执行出现了偏差,部分环节偏离了合规轨道。通信金融业务模式复杂,合规风险交织叠加。比较典型的场景是,用户办理金融合约并承诺在网,终端费用以贷款月供的形式进行支付,运营商通过代为“还款”给予补贴。这就将原先只有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扩展为涉及贷款提供的资方、支付渠道方、终端销售方等多重主体的复杂商业操作。尤其是当办理渠道延伸到社会合作营业点,终端扩展至其他实物及虚拟产品时,交易的环节就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而通信业务叠加了信贷场景后,运营商需要面临金融强监管领域的更高合规义务,而此领域经营经验的缺乏也加重了业务规范操作和风险防控应对的难度。运营商作为资源整合方,只有把控好全链条的合规风险,才能在质疑声中站住脚,在业务创新中获得预期收益。其一,在业务推广环节,加强前端服务人员培训,提升合规意识,避免出现夸大或虚假包装行为,确保宣传内容的真实性是应当守住的底线。其二,客户选择金融合约,会以在线或书面确认作为前提,但确认的内容往往被认定为格式合同。运营商一方面要对预置条款合规性加强审查,另一方面要就产品服务模式、付费方式、欠费风险等进行全面澄清,尤其是金融分期业务可能导致的信用逾期、退订的违约责任等与用户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关键问题,更要以显著方式加以提醒。其三,通信金融业务交易环节多、合规要求高,对代理方资质及业务代办能力的审慎审查必不可少。当然,这里提到的仅是客户触点上的合规问题,对于用户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的保障,需要一整套标准业务规则和合规管控流程来实现,目前金融行业在履行用户提醒告知义务、把控业务合规运营方面已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方法体系,运营商应积极学习借鉴。此外,业务办理还涉及用户特定身份、金融账户等敏感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进行处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总之,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诚信合规是市场主体的通用语言,也是企业稳健发展的必由之路。运营商主动适应5G和消费互联网发展机遇,打造新业态新模式,无可厚非且势在必行,但随着业务边际的扩展延伸,对于新领域“黑天鹅”风险认识和处理经验不足,以及新形势下传统思维方式、固有发展模式、惯性操作范式对“灰犀牛”风险的敏感性缺失,使得合规经营挑战加倍放大。引发通信金融争议的源头更多在于合规操作的坚守。拓展业务新蓝海需更加关注合规边界,坚持诚信服务、恪守商业准则、严守风险防线,在合规轨道上打造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才是制胜之道。
作者简介
伍霞
通信业资深法律人士,关注数字经济、通信行业发展变化,力图用法律视角洞察产业动态。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