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在2023通信产业大会暨第18届通信技术年会的“5G-A部署与6G进阶”专题论坛上,中国联通研究院无线技术研究中心总监、集团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总师李福昌表示,5G迈入“高速高质”发展新阶段,成为数字经济发展重要引擎,5G-A将有效支撑5G应用规模增长和数字化创新发展。当前,5G助力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在网络能力上,全球5G连接数已破十亿大关,规模发展上,5G智能终端的研发与规模应用提速换挡,应用创新上,5G发展加速2C/2H/2B全场景应用。在这之中,中国5G发展引领全球,在网络基础上,我国5G基站数318.9万站,全球占比超60%,5G行业虚拟专网超2万个,5G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45万亿元,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1.27万亿元,5G赋能行业上,已经融入国民经济大类60+ 占比超六成,行业应用案例数超9.4万个。
据李福昌介绍,中国联通积极推进5G网络建设,不仅建设了全球首张5G SA共建共享网络,带动5G网络深度覆盖,与此同时,还着力高中低频协同打造精品网络,在全国5G基站数152万的建设中,建设了中频段5G基站118万,低频段5G基站34万,推动千行百业落地生花。
在场景打造上,当前,中国联通加速5G-A网络升级赋能数字化转型,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面向实时交互类业务,为XR和直播等新兴业务带来沉浸式体验;面向工业互联类业务,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面向移动物联类业务,通过RedCap等技术满足更低速率、更低成本、更低能耗的需求;面向通感一体类业务,为无人机等感知和通信高度耦合业务提供支撑;面向天地一体类业务,形成全空间的无缝覆盖,全面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在李福昌看来,5G-A和6G在技术标准层面分属于5G下半场和6G上半场,5G-A/6G一体化推进在应用创新、技术演进、产业生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6G研究进入标准化新阶段,未来三年是6G研究最关键窗口期。
2023年6月12日至22日,ITU-R WP5D工作组如期完成了《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该建议书提出了IMT-2030的六大典型场景、七大目标、九大趋势、四大设计原则及15个能力指标体系。
在IMT-2030推进组领导下,中国联通高度重视6G研发,成立集团层面6G工作组,围绕核心需求愿景、技术攻关、生态构建、先试先行四方面,推进产学研用联合创新。
其中,在需求愿景上,2021年3月发布《中国联通6G白皮书》,提出6G网络DNA愿景和6G网络特征。“智能原生”愿景纳入IMT2030《 6G网络架构愿景》报告;“可信共享”技术方向输入ITU《技术趋势报告》;2023年6月发布《中国联通6G通感智算一体化无线网络白皮书》、《中国联通6G业务白皮书》、《中国联通绿色网络白皮书》等。
技术布局上,重点技术方向相关专利百余项;发布6G架构和关键技术相关多部白皮书;承担多项6G国家重大专项;2024-2026年底,完成技术性能要求和评估相关准备工作;2027-2028年,开始征集候选方案和标准化工作。
生态构建上,中国联通成立高频通信联合创新实验室、RISTA技术联盟,连续召开太赫兹技术研讨会、高频通信产业发展论坛、RIS技术论坛,带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多所研究院所、高校进行联合技术研究,担任IMT2030(6G)多个组长/副组长职位。
最后,面向坚持5G-A/6G一体化推进上,李福昌提出五大着力点。
一是突出场景牵引。发挥运营商需求牵引作用,研究网络与行业结合的细分场景;探索5G-A能力的不足,将需求输入到6G能力指标体系。
二是强化标准引领。在5G-A/6G技术演进中,更需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全球统一标准;加强行业融合应用标准研制及行业间标准互通互认。
三是加强技术攻关。加强产学研用要紧密协同,开展协同创新;加强与头部企业、工业集成商、设备供应商的联合创新。
四是推动先行先试。较成熟的6G技术在5G-A网络先行先试;面向产学研用,建设开放、共享的6G实验平台、实验室、外场试验基地、技术创新示范区等。
五是增强产业协同。加强产业协同深度,复用相对成熟的5G端网边业全产业链;产业链各方深入推进产品及解决方案供给的5G-A/6G能力内生。
李福昌表示,在6G技术演进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技术体制的融合创新,使得6G网络更加稳定和便捷,实现物理世界和网络世界的灵活交互。
作为通信产业年度风向标活动和跨年思享会,由通信产业报全媒体主办的2023通信产业大会暨第18届通信技术年会,以“AI时代的能力重构与商业创新”为主题,聚集“政、产、学、研、用”的各界力量,分析当下、前瞻趋势,聚焦热点、关注焦点,直面大变局下行业创新与企业机会,共享行业专家与企业领袖智慧,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撑与商业判断。大会由主旨论坛和5G-A部署与6G进阶、算网融合与算力服务创新、云电脑发展创论坛暨联通云电脑沙龙6.0三个分论坛组成,共计26场报告,发布7项重要知识成果,超过600位来自信息通信产业链各方的嘉宾和注册代表出席会议。
指导: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