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松茸:在资本主义的废墟中寻找生机
末
日
松
茸
在横跨日本东京与京都、美国俄勒冈州、中国云南、芬兰拉普兰等地的田野调查中,人类学家罗安清跟随一条鲜为人知的商品供应链,一步步呈现珍稀松茸的“身份转译”:在废弃工业林悄悄破土而出,被遁入山林寻求自由的瑶族、苗族与东南亚裔采摘者收集,再通过竞价激烈的保值票市场,累积层层价值进入日本,化身为带有强烈象征的礼物。
松茸浓缩在如此奇特的跨地理、跨文化转译过程中,也提出了一个更宏观的提问——在迈进“人类世”的此刻,不强调发展与进步的社会是什么模样?人类是否能与各物种保有互不和谐、但又无须掠夺的和平共存?
《末日松茸:
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活可能》
罗安清 著
张晓佳 译
978-7-5760-0420-5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薄荷实验
2020年7月
79.80元
★ 美国人类学学会维克多·特纳民族志写作奖得主
★ 美国文化人类学学会格雷戈里·贝特森奖得主
★ 柯克斯书评非虚构写作年度最佳图书
★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年度最佳图书
日本美食家、资本主义商人、老挝丛林战士、工业林、中国牧羊人、芬兰乡村向导……如何讲述珍稀松茸供应链的故事?乌托邦想象看起来困在一个单程未来里,身处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人类要如何自处?又何去何从?在一朵缠绕着人类经济活动、种族历史、自然生态及末世生存策略的独特蘑菇当中,或许藏有答案。
作者简介
罗安清,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人类学系教授,曾在丹麦奥胡斯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与政治、女性主义、全球化、多物种人类学、社会景观和生态学。2018年,她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研究所(RAI)的最高荣誉赫胥黎纪念章。
译者简介
张晓佳,复旦大学中文系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
致谢
序言
第一部分 留下什么?
1 关注的艺术
2 交染即合作
3 规模问题
插曲 嗅觉
第二部分 进步之后:攫取积累
4 边缘运作
5 保值票市场,俄勒冈州
6 战争故事
7 美国发生了什么?
两种亚裔美国人
8 美元和日元之间
9 从礼物到商品——再回归礼物
10 攫取节奏:动荡的商业
插曲 追踪
第三部分 受干扰的开始:无心的设计
11 林中生命
12 历 史
13 复 苏
14 惊 喜
15 废 墟
16 作为转译的科学
17 飞扬的孢子
插曲 起舞
第四部分 事物之间
18 松茸十字军:等待真菌战斗
19 平民资产
20 拒绝结束:我沿途遇到的人
孢子之路:一朵蘑菇即将踏上的探险之旅
注释
序言:秋之芳香
高松岭狭茸伞立,林间满盛秋之香。
——奈良时代的日本诗歌选集《万叶集》
当你的世界开始分崩离析时,你会做什么?我会去散步,若是幸运,我会发现蘑菇。蘑菇会将我拉回自己的感觉中,不只是因它们像花朵一般具有纷繁的色彩和香气,还因为它们会出人意料地映入眼帘,提醒我恰巧在那里逗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于是我了然于心,尽管置身于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里,仍有乐趣可寻。
恐惧当然存在,而且不止之于我。世界的气候日渐失控,工业进步对地球生命的影响,比一个世纪前人们所想象的还要严峻。经济发展不再是发展或乐观的源泉;我们的任何工作都可能随着下一次经济危机而消失。我担心的不仅仅是新灾难的爆发,更发现自己因为缺少故事架构,无从辨认我们正往哪里走,又为何而去。不稳定曾经似乎是不幸之人的命运;现在看来,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岌岌可危——即使此时此刻,我们的钱袋还算充盈。不同于20世纪中期,那时北半球的诗人和哲学家因过度安稳感到禁锢,而现在的我们,不论南北半球,统统面临着无穷无尽的困境。
本书讲述我跟随松茸一起去探索不确定性及不稳定状况的旅程,也就是缺乏稳定前景的生活。我读到文献中记述1991年苏联解体时,成千上万的西伯利亚人突然失去了国家的保障,于是跑到森林中采集蘑菇。那些虽然不是我所追踪的蘑菇,却验证了我的观点:松茸自由自在的生活是一种礼物——一种指南——当我们以为自己在被掌控的世界中失败的时候。
虽然我不能给你们提供松茸,但希望你们可以随我一起享受序言诗中的“秋之芳香”。这是松茸的气味,来自香气四溢、在日本备受重视的野生蘑菇。人们喜爱它,赋予了松茸标记秋天的意义。它的香气唤醒了人们对夏季安逸富庶业已消失的悲伤,但也唤起了对秋天敏锐而强烈的感知。在全球即将告别进步的富庶夏季时,这样的敏感性十分必要:秋季的芬芳即将带领我进入缺乏安全感的日常生活中。本书并非要评判为20世纪提供了稳定图景的现代性和进步之梦,在我之前已有很多分析人士剖析了这些梦想。相反,我希望解决一种想象的生活挑战:曾经的框架让人类自认为知道将何去何从,但如果框架不再,人类该如何生活?如果我们愿意敞开心扉去了解真菌世界,松茸会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在我看来,这正是在不稳定的时代里合作生存的首要条件。
这里有一份内容激进却教我们如何应对挑战的手册:
人们试图无视的幽灵却是一个简单的现实——世界不再是能被“拯救的”……如果我们不相信全球会有革命性的未来,我们必须生活在当下(正如我们过去一直不得不如此)。
当1945年广岛被原子弹摧毁时,据说最先从一片废墟中出现的生物就是松茸。
掌握原子是人类梦想控制自然的巅峰,亦是这一梦想破灭的开始。投放在广岛的原子弹改变了一切事物。突然,我们开始意识到人类有能力摧毁地球的宜居性——不论是有意为之或出于意外。这一意识随着我们逐渐了解污染、大规模灭绝和气候变化而加深。现在发生的不稳定性中有一半正是地球的命运:我们能够忍受什么程度的人为干扰?尽管一直在谈论可持续性发展,但我们有多少机会可以将一个宜居的环境移交给包含了多元物种的后世?
广岛的原子弹也点燃了不稳定性的另一扇大门:战后发展中出现意外的矛盾。二战后,现代性的前景在美国原子弹的支持下,看起来一片光明。每个人都是受益者,未来的方向众所周知。但是现在呢?一方面,世界每一处均无法避免卷入战后发展机制建立起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另一方面,即使发展的希望犹在,我们似乎也无所适从。现代化应该让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世界充满就业机会,且不仅仅是随便将就的工作,而是有稳定工资和福利的“标准就业”。这种工作现在已很稀有,大部分人更多依赖不规律的生计。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讽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每一个人都仰赖资本主义的鼻息,但几乎没有人从事我们过去所称的“稳定工作”。
与不稳定共存需要的不是只怪罪那些将我们置于如此境地的人(虽然貌似有用,而且我也不反对)。我们或许需要环顾四周,观察这个陌生的新世界,发挥我们的想象力,以便把握它的轮廓。这里就需要松茸的帮助。在受轰炸的地表上伸展的松茸,有助于我们去探索已成为我们共同家园的废墟。
松茸是一种生长在受人类干扰的森林中的野生菌菇。它们就像老鼠、浣熊、蟑螂一样,能够忍受人类制造的一切环境失调。但松茸并非害虫,而是价值不菲的珍馐美味——至少在日本,高昂的价格有时使松茸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菌菇。松茸具有滋养树木的能力,能帮助险恶环境里的林木生长。跟随松茸,我们能够找到在环境失调时共存的契机。这并非进一步破坏环境的借口,但松茸确实为我们展示出一种协作共存的可能。
松茸同样也揭示了全球政治经济的裂缝。过去三十年里,松茸已成为全球性商品,从森林里采摘出来后横跨北半球,保鲜直运日本。很多松茸采摘者都是流离失所并被剥夺了权利的少数群体。比如,在美国太平洋西北部地区,大多数从事商业松茸采摘的,是来自老挝和柬埔寨的难民。由于松茸定价高,因此无论采自何处,都可以给采摘人带来可观的生计收入,甚至能振兴文化。
然而,松茸贸易很难延续20世纪的发展之梦。我采访过的大多数松茸采摘者都讲述过背井离乡和损失惨重的伤感故事。对于那些没有其他谋生方式的人来说,商业采摘比寻常工作要好得多。但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经济呢?采摘者为自己打工;没有公司雇用他们,既没工资,也没福利,只能出售他们私自采摘的菌菇。有些年景若蘑菇欠收,采摘者就入不敷出。野生蘑菇的商业采摘是生计不稳、安全感匮乏的真实写照。
本书通过追踪与松茸有关的商业贸易与生态,讲述了不稳定的生计与环境的故事。无论在哪种情况下,我都发现自己被一种零散的区块所包围,即一种缠绕的生活方式由开放式组合所构成的拼嵌,每一种进一步又都成为时间节奏与空间轨迹的拼嵌。我认为,只有认识到眼前的不稳定是一种全球现象,才能理解当今世界的处境。如果当局继续以增长为前提做分析,那么就算时空的异质性在普通参与者和观察者眼中都显而易见,专家们也依然置若罔闻。然而,异质性的理论仍处于初级阶段。为了理解与我们当前状况有关、零碎的不可预测性,我们需要重新开启想象。这本书的重点,便是要借蘑菇之力一起探索这个过程。
关于商业贸易:当代商业贸易在资本主义的框架和可能性中得以运作。但是,20世纪的学者们在资本主义教导下,跟随马克思的脚步,内化了这种进程,只看到一股强大的潮流,而忽略了其余的部分。这本书想告诉大家,如何通过密切关注不确定的世界,并思考财富的累积方式,继而能在研究资本主义的同时,避免采纳它逐渐崩坏的假设。不强调发展进步的资本主义究竟是什么模样?它看起来可能是东拼西凑的:财富之所以能集中,是因为计划外的区块所产生的价值皆被资本据为己有。
关于生态:对人文主义者而言,人类统治的进步假设强化了将自然视为反现代性浪漫空间的观点。尽管对于20世纪科学家来说,进步也在无意中框定了景观学研究领域。关于扩张的假设已经逐渐被纳入种群生物学的构想中。如今,生态学的新发展通过引入物种间相互作用和干扰历史,使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这个期望值降低的时代,我想寻找一种以变动为本的生态学,多元物种能既不和谐又无需争夺地一起生活。
虽然我不愿简化经济学或生态学与其他的关联,但预先说明经济和环境之间有一种联系似乎很重要:人类财富集中的历史是通过使人类和非人类成为可投资的资源实现的。这段历史启发了投资者如何让人们和万物都逐渐被异化,即,使之具备独立存在的能力,仿佛其他生命的缠绕无关紧要一般。通过异化,人与物成为流动资产;可以在不计距离的运输条件下从自己的生存世界中被转移出来,与来自别处生存世界的其他资产交换。这与仅仅将他者转化为生存世界的一部分是完全不同的,例如食用和被食用的关系。在那种情况下,多元物种的生存空间仍然存在,但异化消除了生存空间的相互缠绕牵连。异化的梦想促成了景观的改造,只凸显某种资产的独一无二;其他的一切皆可沦为杂草或废物。在这里,关注生存空间的缠绕似乎是低效的,也或许是过时的。当空间里的单一资产不能再生产时,这个空间可能会被抛弃。木材已被砍伐殆尽,石油已被开采枯竭,种植园的土壤不再适合农作物生长。对资产的搜刮又将在别处开始。因此,对异化的简化会产生废墟,以及为资产生产而遭荒废的空间。
这种废墟如今遍布全球,然而,尽管已经被宣布了死亡,但这些地方还是有生命力的;废弃的资产领地中有时会产生新的多元物种和多元文化生命。在全球不稳定的状态下,除了在废墟中寻找生机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我们的第一步是找回好奇心。不受简化了的进步叙事的阻碍,碎片化区块中的缠绕和律动就在那里等待我们去探索。松茸是一个起点:不管我学到多少东西,它们总能带给我惊喜。
本文摘自《末日松茸: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活可能》
名家推荐
人们很少会发现一本书既有最佳意义上的学者风范,又像是精心构思的小说中流畅的写作。《末日松茸》就是这样一部出色的作品,构思巧妙,读起来令人愉悦。
——玛丽莲·斯特拉赫恩
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荣誉退休教授
如果人类必须在资本主义废墟、也就是有些人称为“人类世”的时代当中求生,那么,我们就需要一个例子,从中窥见经济、文化、生态以及生存策略彼此之间,能形成何等出乎意料的纠结与联系。在本书中,作者借着非比寻常的全球化的松茸,提出了美妙非凡的实例。
——布鲁诺・拉图尔
法国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
本书选用松茸作为透镜,检视当代的环境历史、全球商品生产供应和科学。伴之以韵味十足的散文体,尖锐而透彻的智识,持续的创造力和原创性,作者以崭新而深刻的方式串联起各个迥异的主题,跨越了数量惊人的多种领域。本书注定成为经典之作。
——迈克尔·多芬
美国耶鲁大学社会生态学、人类学教授
科学家和艺术家深知,对于一个庞大主题的掌握之道,通常在于近距离观察该主题的细小面向,进而从中揭露全貌。我们从雀鸟的嘴喙形状得以见到整体的演化。于是,通过对松茸这个迷人菌菇的近距离观察,作者探讨生态危机如何发生,又为何持续。她以透彻分析批判过度粗略的简化论;而对于人类处境现况,她则以思考理性和人性行为的可能,取代恐慌的反应。在一个急迫且凶猛的遭遇可能盖过人类理智的处境下,她提供了世人一种真切的深思方法。
——厄休拉·勒古恩
美国科幻文学、女性主义、儿童文学作家
薄荷实验
“薄荷实验”品牌是一个社科学术出版计划,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观察、记录社会,倡导Think As The Natives(像“土著”一样思考),以期更好地理解他人、世界与自我。
相关阅读:
《找工作》:当代社会学界最具经济头脑的学者,为你揭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奥秘
《感情研究指南》:所有成年人的情感体验,其实都是被训练的结果
时装周、T台秀场、广告大片……为什么0号码模特是媒体时尚圈不变的宠儿?
本期编辑:Mozi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方微店购买!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