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 | 看完这本书你就会知道大师为什么会成为大师

著   者:[美]约翰·洛恩加德(John Loengard)

译   者:朱鸿飞           


编辑推荐


你也许没听过他们的名字,但一定见过他们的作品


提起二战,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当年的新闻标题,而是一个个画面:诺曼底登陆中冲向海滩的士兵、怒目而视的丘吉尔、战争胜利时拥吻的水兵与护士……在文字过时之后,这些照片依然不断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成为历史的标志性画面。


这本摄影画册讲述的就是那些用照片为历史写注解的摄影师们的故事。

 

向银盐照片和银盐大师们致敬


在超过160年的时间里,每张黑白照片都是用银盐底片制作出来的。摄影师将某个瞬间永久凝固在底片上,再用手工冲洗、放大成照片。每张底片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其独特的颗粒感、细腻的层次变化,远非数码照片可比。《生活》杂志传奇摄影师为同行们拍摄肖像、翻拍底片,以此向银盐时代和银盐大师们致敬。


洛恩加德抓住大师们的独特气质,拍出他们放松、坦诚的一面。这些肖像不仅是珍贵的纪念,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书末简要介绍每位拍摄对象的生平,帮助读者理解他们在摄影史上的地位。优美大气的版式搭配大尺寸照片,银盐照片的独特魅力尽显无遗。

 

经典照片常见,经典照片的银盐底片却不常见


那些熟悉的照片的“原图”可能超乎你的想象。亚当斯拍《月升》时天空到底有没有云?《原子的达利》中哪些元素是实拍出来的?布列松为了“决定性瞬间”会怎样剪裁画面?一般人接触不到的原始底片,被洛恩加德细致翻拍,读者得以从全新的角度欣赏经典影像。

 

资深图片编辑揭晓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原因


有人因为照片曾被希特勒关进监狱,有人为了偷拍冲突事件在警察面前装傻子,有人卖掉父亲留下的服装店只为一心拍照,有人经济学硕士毕业却立志拍摄体力工作者。


洛恩加德用敏锐直接的文字揭露一张张经典照片的诞生所需要的智慧、勇气、耐心和运气,娓娓道来大师成为大师之前的人生历程。

 

媒体推荐


洛恩加德先生的环境人像因他对杰出的银盐大师们的尊敬和喜爱而出名。

——《华尔街日报》

 

如果《银盐时代》只是约翰·洛恩加德的野心之作,它仍然是能够进入摄影史殿堂的重量级作品。毕竟,洛恩加德在《生活》杂志的长期任职,以及他从世界各个角落准确无误拍摄的照片,让他成了一个英雄。但事实上,《银盐时代》的格局更大。

——Société Perrier网站

 

摄影师、图片编辑、导师、圣人、策展人、历史学家、评论家和学者,多年来约翰·洛恩加德用冲劲、专注、固执和智慧承担了所有这些角色,

——《名利场》


著者简介


约翰·洛恩加德


约翰·洛恩加德(John Loengard),1934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当他还在哈佛大学读四年级时,他就开始为《生活》杂志拍摄专业照片。《生活》杂志改为月刊后的1978—1987年期间,他担任图片编辑。1986年,《生活》在他的领导下获得了美国杂志编辑协会颁发的第一个“摄影卓越奖”。2004年,他获得时代公司颁发的摄影师梦寐以求的“亨利•R•卢斯终身成就奖”。2005年,《美国摄影》杂志将洛恩加德评选为“摄影界zui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他是九本摄影书的作者,包括《庆祝负片》(Celebrating the Negative,Arcade Publishing,1994)、《如我所见》(As I See It,Vendome Press,2005)和《每时每刻》(Moment By Moment,Thames & Hudson,2016)。


译者简介


朱鸿飞,1970年出生,2004年至今从事商业翻译,翻译过《第三帝国图文史》《1969》《二战图文史》《战舰图文史》等书籍。


内容简介


《银盐时代:与伟大摄影师相遇》是美国著名摄影师约翰· 洛恩加德献给他奉献了一生的艺术的赞歌。作为美国《生活》杂志的著名摄影师和资深编辑,洛恩加德记录当代生活多年。在这本印刷精美的双色画册中,他关注了众多半个世纪以来享有盛名的摄影师,如安妮·莱博维茨(Annie Leibovitz)、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 Avedon)、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Alfred Eisenstaedt)、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Sebastião Salgado)、哈里·本森(Harry Benson)、贝伦尼斯·阿博特(Berenice Abbott)、安德烈·柯特兹(André Kertész)以及其他很多摄影师。洛恩加德在艺术家们的工作室、家中或外景中捕捉他们的身影,精彩的肖像照和富有表现力的抓拍展示了艺术家们工作和休息时的状态。


与这些构思巧妙的传神肖像相伴的是他对经典作品的银盐底片的翻拍。这一特别的角度让读者得以从内部观察摄影师们的艺术创作过程,也为被数码统治之前的摄影实践留下一份朴实的纪念。没有什么影像复制工艺比银盐底片更如实更可靠地再现现实世界,不久之前,这一理念还是所有摄影的基础。


前言(节选)

大卫·弗兰德


1956年,当少年老成的约翰·洛恩加德(John Loengard)还在哈佛大学读四年级时,他就已经显露出摄影方面的才华。《生活》的编辑注意到他,开始给他安排拍摄任务。没用多久,他就得到一个令人垂涎的专职摄影师职位,开创了一段驻地艺术家生涯。这份工作需要思考、智慧和冷静,倾向于独自在现场工作,而且通常一走就是几周。(他在《生活》的同行出任务时通常都带上记者,这个记者有时还兼任助手,背上必需的

三脚架、相机包,甚至咖啡。)


假以时日,洛恩加德将成为黑白摄影专题的大师之一。他最为不朽的报道——关于最后一处震颤派(Shaker)社区的、关于画家乔治娅·奥基夫(Georgia O’Keeffe)的、关于他家在缅因州的避暑别墅的——成为该类型作品的标杆。他擅于创作真实、优雅、简洁甚至朴素的环境肖像;他创作的奥基夫、作家艾伦·金斯堡和喜剧演员比尔·科斯比(Bill Cosby)等众多人物的专题成为公认的经典。事实上,在《生活》作为周刊发行的风雨飘摇的最后十年期间,《美国摄影师》把洛恩加德称为《生活》“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师”。


到20世纪70年代,他已经担任了《生活》一系列特刊的图片编辑,后又在《人物》工作了一段时间。1978年,他在《生活》作为月刊复刊时出任摄影总监。在此职位上,他给众多摄影巨擘布置一些标志性任务,并且帮助打造许多新人的职业生涯。实际上,安妮·莱博维茨曾提到,正是在1980年洛恩加德安排她为《生活》一篇关于诗人的故事拍照期间——特别是拍摄一幅苔丝·加拉格尔(Tess Gallagher)穿着戏服骑在白马上的照片时,她走到了创作上的观念转折点。“那幅苔丝·加拉格尔肖像,”她写道,标志着“我开始将拍摄对象置于某个概念中。”


那时候,我还是《生活》的一个年轻记者,正在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如何拍摄所谓的图片故事或摄影专题。现在,这种故事讲述方式已经与时代格格不入——相当于中篇故事或十四行诗或哑剧的杂志版本。图片故事由杂志上连续跨页排版的一系列并置图片组成,辅以短小的文字块和图片说明。图文交织的目的是按时间顺序讲述一个夺人眼球的故事。为此,我总是和一位世界级摄影记者搭档,满世界寻找独家新闻。要是你能拍到一个对象,并且它有点新闻价值,还有某种意义,又出人意表,你就有了一个故事。就这样,我——总是在洛恩加德挑选的一位摄影师的陪同下——奔向世界各地:阿曼和突尼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和约旦、以色列和约旦河西岸、朝鲜和夏威夷、军事管制中的波兰、刚发生一次石油钻塔事故的纽芬兰、战争期间的阿富汗和黎巴嫩。


......


1991年,纽约 安妮·莱博维茨站在曼哈顿克莱斯勒大 厦 61 层伸出的滴水兽上,助手罗伯特·比恩 (Robert Bean)将新胶片递给她。我在一个 安全的露台上看着,奇怪居然有人肯让他们 爬上那里。这层楼有八只滴水兽,舞蹈演员 大卫·帕森斯(David Parsons)在另一只上 摆姿势让莱博维茨拍摄。 莱博维茨计划几周后在罗彻斯特理工大 学的一次演讲中使用帕森斯的照片,她将在 演讲中表达对玛格丽特·伯克 — 怀特的敬意。 (20 世纪 30 年代初,《生活》杂志著名摄影 师伯克 — 怀特被拍到蹲在一只滴水兽上,那 时她的摄影室工作就在那一层。) 但是最后,莱博维茨用了当天下午早些 时候拍摄的一幅照片。照片上,帕森斯在她 位于市区的摄影工作室怪异地用一只膝盖和 两肘撑在地板上。照片投到罗彻斯特理工大 学的屏幕上时,莱博维茨告诉听众:“他看上 去像在与地面搏斗。”


洛恩加德以严词厉色的先知姿态在行业内闻名,他是希伯来圣贤和怀着严厉的爱的足球教练的结合,是底比斯先知和摄影界的鲍勃·福斯(Bob Fosse,美国音乐剧编舞、音乐剧导演和电影导演。——编注)的结合。福斯会亲自监督每一个镜头的舞蹈设计,同时发现和培养新人。洛恩加德独身一人,有一种专注甚至高贵的神态,闪耀着义愤之情的光芒。他有时也表现出吹毛求疵和生硬粗暴的态度,而且天生对愚笨的人没有耐心。他是主见和好奇心、经验和直觉、怀疑态度和奇才的混合体。他是独裁的家长,也是充满无穷想象力的毛头小伙。


他有令人着迷的吸引力。他总是不断地——有时令人恼火地——违背直觉。他的思维会直达一个问题的核心,或分析到问题的反面,或追究到问题不为人注意的方面。“和约翰待在一个房间时,我总觉得,”摄影师迈克尔·奥布赖恩(Michael O’Brien)坚称,“我能感觉到他的脑子在工作。他的精神力量就是那么强大。”


......


洛恩加德后来做过教育者、摄影名著的编辑、摄影史学家和评论家。许多人认为他是关于摄影的最敏锐的作者之一,他简明、直接和独特的风格引人入胜,广受好评。(可一读他的力作,129页的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的生平概略。)洛恩加德还拍摄了《生活》杂志社43位摄影师的录像,集结成集,制成一份珍贵档案。这些成为他的编著《〈生活〉摄影师:他们看到了什么》(Life Photographers: What They Saw,Bulfinch Press,1998)一书的基础。


借助所有这一切——借助那本图片周刊的消亡,借助可靠的徕卡相机,借助袖珍测光表和接触印相——约翰·洛恩加德继续拍摄照片。

洛恩加德眼光独到,常能早于他人察觉事物的模式。20世纪90年代,在专栏作家、权威专家和商业出版物还在问“摄影报道是否已死?”的时候,洛恩加德开始考虑的已经不仅是摄影报道,还有传统摄影本身的消亡。他正确地看到了传统摄影向数字摄影的转变将带来一场革命。


......


1993年,洛杉矶 莱博维茨坐在一个布景前。她搭建这个布景向哥伦比亚画 家费尔南多·波特罗(Fernando Botero)的作品致意。 “我从未让任何人放松。”莱博维茨说,“我一直认为那是 他们的问题。不管他们是放松还是不放松,那是一张照片的趣 味的一部分。” 当人们说一张照片表现了某个人物时,可以想见,莱博维 茨感到了困惑。“一张照片只是他们在某一时刻的样子,”她说, “觉得可以从中看到更多内容的想法似乎有点自以为是。”


数码相机——20世纪70年代,由柯达公司的史蒂文·塞尚(Steven Sasson)率先开发,但直到20年后才开始广泛应用——成为行业标准。在随后两个骚动的年代,早先的模拟过程转变为数字过程。过去的150多年里,摄影师依赖氯化银等物质将图像蚀刻在负片或反转片表面——在暗房制出一张成品照片的前提。对化学的依赖转为对物理的依赖:光以电子方式将图像刻印在感光元件上。一夜之间,摄影师得以在相机背后即时看到刚刚拍摄的照片,得以在极暗的光线下捕捉运动和精细画面,得以在电脑上提升画质、修改画面,得以将作品在瞬时传送到世界各地。摄影依然是一门光与影的艺术,依然是以光子为颜料的绘画,依然是将空间和时间浓缩在二维平面上的表达,但是现在,摄影更是一种自发的体验。数字图像为图片制造带来了一种隐含的无缝性:取景——按快门——回放——取景。


......


1981年,纽约 有人安排 95 岁的詹姆斯·范·德·泽在麦迪逊大道的一 间画廊拍摄 98 岁的作曲家尤比·布莱克(Eubie Blake),并 且邀来了媒体。两人聊着天,摄影师像一群苍蝇,一会儿跑到 左边—咔嚓咔嚓咔嚓,一会儿跑到右边—咔嚓咔嚓咔嚓, 一会儿绕到后边—咔嚓咔嚓咔嚓,一会儿又回到左边。他们 在批量拍摄,但什么也没拍到。最后,范·德·泽让他的3 3 相机 曝了光。他没用快门,在我们都咔嚓咔嚓咔嚓的时候,他拿下 镜头盖,等了一秒,再轻轻地盖回去。


但是现在,永恒所赖以建立的基础工艺本身已经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不管是好是坏,我们有了一项新工艺,它偏重纯粹的瞬间激情,忽视珍贵时刻的深刻含义。不过在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们至少有了一份记录,一个图片故事,一篇对死亡预言的记载。凝视约翰·洛恩加德的照片,我们看到了美、奇迹和启示。无可否认,数码摄影新的黄金时代是从白银般耀眼的过去发展起来的,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认识中获得一丝慰藉。

 

引言

约翰·洛恩加德


1953年,希腊国王和王后访问波士顿,与一大群摄影记者面对面。媒体上的媒体本身就是一幅图片。我为哈佛学报拍摄了这张照片。直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当摄影作为一门艺术最终受到重视时,我才再次拍起了摄影师。为《生活》等杂志社工作时,我拍摄了当时受人关注的摄影师的照片。他们之所以出名,要么是因为一本新书,要么是因为某个引人注目的展览,或者只是因为他们即将结束一段成功的职业生涯。


1993年,巴黎 《纽约时报》的马修·L·沃尔德(Matthew L. Wald)如 此描述在科威特工作的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身材中等, 体格粗壮,头发日渐稀疏,留一副显眼的八字胡,穿黄色胶 鞋,戴一顶粉红色棉质渔夫帽。” 巴西人萨尔加多拥有经济学硕士学位。他决定拍摄这个 机械化世界里依然存在的体力劳动。“工人阶级正在消亡。我 要向他们致敬。”他说。1986 年,他拍摄了在巴西佩拉达山 (Serra Pelada)露天矿坑寻找黄金的五万名辛勤劳作的工人, 由此开始了他的事业。他继续拍摄从事各种劳作如收割甘蔗、 捕捉金枪鱼、装配自行车、炼钛、杀猪、在英吉利海峡下挖隧 道的人。他给我看他在 1991 年拍的负片,照片上的工人正在 扑灭科威特大布尔甘油田的一场大火。“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英 雄。”他说。


与同行面对面令人兴奋。杂志读者众多,摄影师也渴望得到公众关注。如果可能,我希望拍下每一个同行在做一些比为肖像照摆姿势更有趣的事情:雅克·亨利·拉蒂格回到巴黎孩提时的家中,兴致勃勃地将汽车内胎一次次抛向空中;安妮·莱博维茨站在纽约克莱斯勒大厦61层伸出的滴水兽上拍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放风筝。布列松还让我拍摄他的一幅著名照片的负片,照片上,一个肥胖的男子正试图跳过巴黎一座火车站后面的水塘。


1833年,英国人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Henry Fox Talbot)发明了负片。他在暗处将氯化银涂在一张纸上,再放上一片叶子,拿到太阳下晒。(银和氯在黑暗环境中化合生成氯化银,受到光照时分解。)在阳光下,氯气像所有气体一样飘走散发。沉积在纸纤维中的暗色银颗粒出现在没有被叶子覆盖的所有地方。叶子下方的纸依然呈白色。盐水冲洗冲走了未感光的氯化银。负片由此诞生,并且在超过150年的时间里,每张黑白照片都是用一张负片制作出的。


1993年,巴黎 “我来自一个第三世界国家。我与它的人民紧密相连。我的视角是第三世界的。”萨尔加多说。挂在他的巴黎阁楼上的这张 吊床表明,你可以带这个男孩离开巴西,却带不走这个男孩心中的巴西。


其他类型的照片(如达盖尔银版照片或彩色幻灯片)都从银盐负片发展而来,但负片并不在冲洗过程终了时独立存在。然而发现了黑白负片的魅力后,我开始拍摄一些著名照片的底片。这些底片都被创作者或策展人拿在手里。


现在,用数码相机拍照不仅比以往更容易,而且充满了乐趣。数码照片用电子方式生成,无须用到银的化学变化,也没有负片。评论人兼摄影师威廉·迈耶斯(William Meyers)指出:“羽管键琴在会演奏的人手里是一件绝妙的乐器,但已经过时了;胶片相机也走上了那条路。”


数码照片被拍出后可以被不留痕迹地轻易修改。我担心,因着修改的这份便利,数码摄影的便利将成为一桩浮士德式的交易。当我们对一张照片的准确性失去信心时,这张照片就失去了灵魂,成为一幅普通的图片。


谨以此书献给银盐和那些将其运用到极致的摄影师。

 



  图书  

荐书 | 改变摄影的摄影师:史上最重要的50位摄影大师

荐书 | 《摄影小史》了解一下

荐书 | 《肌理之下》大陆第一部从摄影评论新世代出发台湾摄影访谈录

新书 |《我们的爱情生活》:荒木经惟夫妇的真实故事

读书 |《摄影师》: 一场封存了20年的人道之旅与战时回忆

荐书 | 照片与文字,两人在摄影的疆域里争锋相对又握手言和

荐书 | 《珍藏马丁·帕尔》:解读这位传奇摄影师的职业生涯

荐书 | 媒体圈热捧的10本摄影书,你有吗


编辑:蒋得好

长按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