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 王伟涛:扎根世界屋脊六年,他把西藏拍成了乡愁
王伟涛
摄影:王伟涛
采编:影像中国编辑蒋得好
Q:蒋得好 A:王伟涛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郑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8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简称2018国际摄影节展)近日在河南郑州开幕。开幕式现场公布了首届国际青年摄影师驻地计划资助结果,来自中国陕西的青年摄影师王伟涛凭借作品《故乡人》荣获10万元创作基金。而这组名为《故乡人》的作品,拍摄的并不是他的老家陕西,而是西藏。
说起西藏,很多人会想到布达拉宫、藏传佛教、虔诚的信徒、纯净的圣湖和伸手就能碰到的天空。这块被人们誉为最后一片净土的圣地,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有的人把西藏放在了就要被遗忘的行程单里,有的人把西藏放在了自己朝圣的脚下。而王伟涛把它放进了自己的生命中,照进了镜头里。
《故乡人》抱着小羊的老人。
《故乡人》草原上晒被子的人。
为什么王伟涛镜头里的故乡不是陕西而是西藏?这一切都要从2010年前说起。那时的王伟涛还是一名大四学生。他听说“西藏是离天最近的地方,听说那里是世界最干净的地方,听说没照顾好自己可能就上天了”,他觉得自己这辈子不去一次西藏,就会终身遗憾。于是,他鼓起勇气,带着害怕和忐忑,踏上了去西藏的实习路。实习不像旅游,除了碧水蓝天和各种景点,还有身处高原的种种不适和生活的不便。王伟涛有想过自己去西藏会有些不适,但没想到反应会那么强烈,水土不服、高原反应、上吐下泻,本来就瘦小的他显得更加瘦小了。
但是西藏与众不同地域文化和人文气息,还有西藏真挚爱又淳朴的乡亲,强烈地感动了他,这种感动,让他一去就不想回家。实习期结束后,他怀着憧憬和使命感,在这世界屋脊的苦寒之地,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教师。
王伟涛在大学主修美术油画方向,到西藏后本想在教书之余用相机收集些素材,以备自己创作油画。但是没想到这一拍就停不下来,他被西藏独特的气质所吸引,很多感人至深的场景一直促使着他不断地拍摄。
在西藏那几年,因为摄影,他也遇到了很多难忘的人和事。
《故乡人》迟到后害怕的孩子。
《故乡人》窗户边看我的孩子。
有一次王伟涛去一所孤儿院做公益,认识了扎西老师。这所不大的孤儿院里住了28名孤儿,几个孩子挤一张床,屋内几乎漆黑一片。然而就是这样一所看起来有些简陋的孤儿院,却是扎西用自己多年打工的积蓄和卖掉自家的拖拉机的钱建成的。
另一位让王伟涛一直无法忘记的,是他曾经教过的学生吉布。吉布备战高考那年,跟着王伟涛学画画,每天晚上7点画到9点,久而久之,他们成了一起拍照的好朋友。吉布顺利考上大学后,每次放暑假都要回西藏找王伟涛,一起聊理想,一起拍照。有一次,王伟涛跟着吉布和另一位朋友出去拍照,一行三人骑着一辆摩托车从吉布的老家出发,在牧区的石子路上行驶了两三个小时,终于骑到了一座很原始的小村庄,但是没拍多久天就黑了,而且还下起了雨。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办法在当地留宿,只能骑着摩托,冒着大雨原路返回。摩托车一路打滑,瓢泼的大雨下个不停,返回吉布家中已是深夜。他们拖着疲倦的身子,穿着已经湿透的衣物围在火炉旁,看着彼此狼狈的样子哈哈大笑起来。这些患难的友谊,和为了摄影理想而努力的日子,都是王伟涛在西藏最珍贵的体验。
《故乡人》对于孩子们来说,荡秋千是很难得的事情,那一天他们终于荡上了秋千,玩的很欢乐。
《故乡人》放风筝的孩子。
在王伟涛还沉浸在西藏带给他的乐趣和无限灵感中时,突然得知父亲不小心骨折了。他意识到父亲不再像当年那样年轻力壮,而他在西藏也足足待了六年半。于是,他决定回到陕西老家工作,把这些年欠家人的陪伴都弥补回来。
当他回到老家才发现,自己的心已经被西藏深深地占据,每天都过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日子。西藏人民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家乡对物质追求的现实,让王伟涛感到很大的落差。他时常想念在西藏,时不时给那里的朋友和学生打打电话。当年他初到西藏,怀念自己的故乡,可他回到老家后,那个曾经让他挥洒青春的西藏,已经成为孕育他成长的另一个故乡。
《故乡人》摘花的女孩。
《故乡人》镜子里的孩子。
就在王伟涛纠结的那段时间,他突然意识到可以趁这次机会,好好整理这些年在西藏拍摄的作品。王伟涛明白,拍固然重要,但是整理和思考也一样必不可少。于是他开始沉下心来,梳理自己的作品。也就在那时,王伟涛确立了自己的十年西藏拍摄计划。他决定开始尝试更大的主题,想要用更细的视角来讲述他眼中西藏的人和生活的变迁,不仅是外在的改变,更重要是精神状态的变化。
做好未来规划后,王伟涛便利用假期时间数次重返西藏,与曾经的学生相约,回到那些熟悉的场景,深入他们的生活,同吃同住,去感受、去观察、去讲述,“我见证了许多地方藏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都呈现在他们的脸上、神情里,并记录在我镜头中。而这些画面,同时也作为我重回西藏的个人情感记录。”
《故乡人》拉车的孩子。
《故乡人》老人抱着孩子过河。
时间流逝,当再回去的时候,场景未变,但是王伟涛的心境却变了,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很神奇的感受。之前生活在拉萨,对这里很熟悉,但他却不喜欢拍。带着很深的思念再次回到这里,很动容,也更加感怀。他的内心像又开了一扇窗,眼睛看到了很多之前被忽视掉的东西,更容易被看似平淡的场景吸引和打动。他开始认真地对待拍摄每一个拍摄点、每一个故事,很怕错过什么。
也许,再次踏上西藏的拍摄之路时,正是他西藏影像升华的开始。
《故乡人》母女俩。
《故乡人》三个喇嘛。
关于摄影的采访
Q:西藏拍摄的作品中,你最满意哪一组?
A:从刚开始的《高原乡村孤儿院》《高原乡村幼儿园》《高原村小》《高原治沙人》到《樟木震后的孩子生活》《铸佛青年》,6组摄影专题之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高原村小》。它在那个时间段体现了我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也让我对作品有了新的认识。
拍摄《高原村小》,我需要做10个小时的火车,初见这所小学的时候,当时的场面让我很感动。当时想作为一名老师帮助他们的学习知识,并以摄影人的身份记录下学生的生活。我想通过摄影把这里的故事传播出去,这就是我当时想要体现的一种价值。虽然这种故事微不足道,但却满含我对这里的感情。这些作品在传播出去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这里的学生也得到了爱心人士的帮助。通过这组作品,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精神世界都有所改善,这就是我认为的社会价值。
Q:有很多拍摄西藏、大凉山这种少数名族地区的作品,但是很多人都拍的苦大仇深,你对这种影像有什么看法?
A:苦大仇深的作品是博取他人眼球和同情的一种手段,也是现今摄影圈比较“流行”的。跑到西藏、大凉山等少数名族地区拍摄,目的性很强,有的是为了创作,有的是为了感受生活,而更多是为了获奖而去的。我对这种影像的看法可能很中立,每个摄影人的立场不一样,创作思路不同,价值观也不同,都可能造成你所说的苦大仇深的画面产生。
《故乡人》沙尘暴来袭。
《故乡人》雪后玩耍的孩子。
Q:关于西藏的拍摄和接下来的生活与工作,有什么新的计划吗?是否有准备拍摄一些关于西藏之外的主题?
A:西藏最起码还需要进行三年拍摄,完成我在西藏的十年目标,争取再做一个回顾西藏的摄影作品展。在陕西,我也有几个新的专题在拍摄,有纪录类的影像专题,还有新的创意影像专题。
Q:我看过你最新拍摄的关于陕西杨凌的作品,我觉得你的影像和之前在西藏的时候有很大的不同,是刻意要改变自己,还是因为人文风貌和自然景观的改变造成的?
A:本身在拍摄的时候有老师的影子在里面,加上自己拍摄的画面比较拘谨,朋友都说构图太“完美”,反而觉得自己把画面拍“死”了。回到陕西,我有段时间没有摸过相机,一直在苦苦寻求选题,后来终于找到了想拍摄的主题。所谓入乡随俗,既然回来了,你表达的方法也应该与题材内容互相融合,这种改变既有自己刻意的因素,也有人文风貌和自然景观的因素。
《故乡人》一棵树影陪伴着这些孩子,沐浴阳光吸收知识。
《故乡人》帐篷玩耍的孩子。
Q:之前有看到你和朋友一起讨论拍摄什么选题,你平时会和朋友们一起讨论拍摄什么选题吗?
A:我会跟不用专业的人来讨论选题,从不同专业的角度来看待选题的意义和价值,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
Q:你习惯于先有了选题然后按照计划拍摄,还是先拍摄慢慢从作品中发现一个选题?
A:先选题再拍摄,选题对一个摄影师很重要,如果没有科学数据的调研,没有影像价值评估,没有侧重的表达方向等,那么这个选题可能对于摄影师来说是空洞无力的。
Q:你觉得老师和朋友在你的摄影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A:老师是在一定时期是我的指引者或是解惑者。在我拍到一定程度,会遇到不知道怎么拍的情况,很迷茫,又很焦虑。这个时候老师在一定的程度上会给我一些很有用的建议。朋友是在一个时间段,一起分担、一起讨论、一起进步的共进者。
Q:会不会介意朋友和你拍一样的选题?
A:当然不介意。有一次拍摄专题《铸佛青年》的时候,我带了几个朋友一起。拍完后,我发到朋友圈,随后有几个朋友问我这是在哪里拍的,我就告诉了他们。有朋友问我,这么好的题材你为什么要分享给别人,我说了一句“好的题材是大家的,是共享的,至于拍的如何,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如果比我得更好,那岂不是我学习的机会?”
Q:你这么年轻就获得了这么多摄影方面的荣誉,你对这些荣誉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对于年轻摄影师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吗?
A:王文澜老师曾说过:“获奖不是摄影的终点,但可以是重要的起点 。”荣誉只是在某一时间段内得到的肯定,对于这种肯定,我们年轻人要做到不骄不躁。为了重要的起点出发,为了艺术终点潜行。
其他作品
傍晚,男人们跳起了舞。
家离学校要好几公里,学生早早的起来,走捷径,跨水渠。
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
午饭时间。
跳绳的孩子。
彩虹下荡秋千的孩子。
烛光中的人们。
要下雨了。
两个喇嘛。
关于王伟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教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西藏摄影家协会理事、杨凌示范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雅昌签约摄影师、索尼青年签约摄影师。
2018年5月获得国际青年摄影师扶持计划
2017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摄影类获得者
2016年获得第16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入展奖
2015年获得第八届全国人像摄影大赛十杰。
2014年获得《大众摄影》年度摄影十杰称号。
2014年获得“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典藏奖
2013年获得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人物类二等奖和华夏典藏奖
2012年获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金小孔奖
2012年获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人物类一等奖
更多阅读
荐书 | 键盘摄影师们,来看看真正的评论家是如何“写摄影”的
周末看展 | 瑞士艺术家Michel Comte中国首次个展:光之三
编辑:蒋得好
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