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陆元敏《无题》:想展出近期拍摄的彩色照片
陆元敏最新摄影作品集《无题》,是 “上海×纽约:陆元敏与乔尔·迈耶罗维茨双个展” 中陆元敏展览作品部分的图录。限量230册,收录了陆元敏从黑白摄影过渡到彩色摄影时期的一些作品。页数44,黑白8张,彩色17张, 210*285mm,平装。另收录一篇口述文章《彩色的元敏,元敏的彩色》。
陆元敏,1950年出生于上海,现生活于上海。老三届知青,曾在农村种地、当过电影放映员。1976年进入上海市政工程研究所从事科技摄影;1980年起于普陀区文化馆工作至退休,2007年首届沙飞摄影奖获得者。现为上海市普陀区摄影家协会会长、上海艺术摄影协会副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他的作品多次受邀广泛在国内外大型个展、群展中展出,足迹遍布奥地利、日本、英、美、德、法、韩等国;他的作品也被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乌利·希克等公共机构和个人收藏。他出版有《上海人》《苏州河》《胶片时代的上海》《恍惚间的上海影像》等摄影作品集。
陆元敏的黑白影像深入人心,不管是《上海人》还是《苏州河》,都已成为一种经典;殊不知,陆元敏的彩色摄影实践也可追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并且他曾凭借一张彩色照片斩获首个国际大奖。
但新鲜劲头过去,从1989年明确开始拍摄自己的作品时,陆元敏还是选择了黑白照片,大概从技术、设备和性价比而言,是那个时候的主流之选。在数码照相机全面普及之时,彩色照片变得唾手可得,陆元敏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劳神费力的黑白胶片,拥抱彩色数码影像,这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如今,尽管大多数时候他受邀展出的作品还是以黑白代表作为主,但其实他自己也有些审美疲劳了,坦言最想展出的是近期拍摄的彩色照片,比如,这本图录中收录的这些。
彩色照片开始拍得蛮早,八十年代辰光就开始拍了,但也没怎么发表。格辰光总归对彩色感兴趣不是为了要拍什么作品,而是对暗房感兴趣,能做出彩色的东西,在当时很不普及的。
后来不拍了,玩过了,新鲜劲头过去了么,还是黑白。到1989年的时候,才刚开始拍自己的东西。彩色是觉得很好玩,就像玩立体照片,就是一个技术,因为大家都很少,还放了一张老婆的婚纱照片,现在还挂在家里,卧室,当时的手艺放的,颜色现在还很好,当时特别昂贵。用单位的东西,从来没赚过一分钱。
《无题》封面图片
九十年代,上海襄阳南路增乐坊。家里阳台看出去,现在照片里的人有的去世了,有的工作成家了。
长期拍黑白的人,看到卡片机彩色可以这么方便的出来,和你们的感觉不一样。因为过去我们那个时候彩色出来的过程实在漫长,小样、打印,照片出来花很长时间,它不像黑白可以在暗房里看到过程,它看不到,完全是计算时间,又枯燥、又麻烦。到卡片机的时候,一看这么快出来一个彩色东西,肯定就马上投奔彩色里面去了。
黑白提炼过了,与现实拉开了一点距离。黑白也是受到过去的影响,过去影像都是黑白的,彩色是很晚才接触到,尤其是电影,那个时候彩色电影非常少。
思南路复兴中路,上海,1990年代
上色我也做过,过去我妈妈在里弄生产组,给“歌片”上明星(照)片上色,完全不是个专业,一会儿做纸盒,一会儿绣花。有一个印象特别深,就是他们都在上色。自己的照片,我也上过色,那很早了。上海是用油彩上色,不是水彩,油画的冷色调,有一些暗部处理。
胶片现在不拍了,有一段时间用奥林巴斯拍假黑白,有颗粒模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像又回到乐凯胶卷那种很粗糙的感觉。120胶片太贵,宝丽来也贵,也不是拍不起,但是太昂贵的东西总是觉得不值得,花这么大代价,所以也一直没有选择好一点的胶卷,现在想想也是。
不要把生活弄得很苦嘛。本来是找乐趣的。也从来没有说因为艺术表现而用黑白,现在彩色数码这么方便了,我就特别不喜欢用黑白了,我觉得没必要了,过去是做不到,现在是硬要做成黑白,不够自然。
更多阅读
影像见证40年大展系列
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