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报道 |上海摄协: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
题图照片:2月8日,元宵节,上海的街头路空人稀。东方明珠上“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字样,彰显着非常时期的温暖和信念。刘开明 摄
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摄影家协会各团体会员单位积极响应中国摄协倡议:冲锋一线的摄影记者不负使命、勇担重任,用影像传达实况、传递真情;坚守在抗击疫情各岗位摄影工作者,用镜头记录不平凡的时刻、暖人心的瞬间;隔离在家的摄影人,自觉停下外出的脚步,记录特殊时期的生活。影像会记录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日子。摄影人独特视角和敏锐发现的瞬间,成为不平凡或平凡日子的记忆见证。
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上海这座城市时时刻刻都有温情在上演,人们用着自己的方式,抗争病毒,传递温暖。上海摄影人发挥摄影在记录历史、反映民生、传递正能量的独特作用,鼓舞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信心,体现摄影人的责任担当。以下作品由上海市摄影家协会推荐精选。我们将陆续编发各团体会员单位相关摄影作品,让影像的价值进一步传播、留存。
1月30日,上海外滩,老顾戴着口罩放飞一只新做的“抗击新冠病毒”的风筝。任国强 摄
3月6日,上海,某小区内的花已争艳开放,居民透过栏杆拍摄美丽的花朵。春已来到,愿病毒早去,不负春色好时光。杨建正 摄
2月19日,上海静安区某商业街道上,年轻人做起了健身操。陈怡刚 摄
2月27日,浦东新区花木街道联洋年华小区金地物业疫情防控管理措施不断升级,智能化机器人“金宝宝”日前上岗。“金宝宝”具有全天候无接触宣传、巡查和直播功能,消除了居民的担忧和顾虑,确保了联洋年华小区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徐网林 摄
1月28日,上海徐家汇,一片寂静。为避免外出时被病毒感染,大多市民都宅在家里。雍和 摄
1月28日,松江中山路商业街,一家金店的店员们在开店之前的业务交流,均佩戴口罩。周平 摄
2月21日,上海,市民乘坐地铁时自觉做好个人防护,保持距离。徐天明 摄
2月7日,铁路上海站南广场,戴着口罩出站的双胞胎母女。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传力度的加大,广大群众自身防护意识大大增强。胥昆德 摄
2月8日,上海黄浦江沿线高楼大厦的外墙上打出“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字样,一对情侣在外滩“情侣墙”互相拥抱。王杰 摄
2月12日,上海入城道口,加强了对过往车辆和人员的防疫检查。谢继恩 摄
2月20日,扩建中的金山方舱医院。吴云峰 摄
致敬与回眸
在雷神山上听孩子喊第一声“爸爸”——曙光医院急诊男护士马文彬一家三口特殊合照。宰飞、赖鑫琳 摄
2月2日,普陀区嘉定花桥高速路匝口防疫查控志愿服务人员依偎在墙边休息。为保证完成工作任务,普陀区委,区政府立即部署,24小时轮流站岗,每一批八小时。一天内连续八小时,近万辆车,有时候一口水都不敢喝,上厕所也实在太不方便,累了就坐在边上,依偎在一起休息一会儿。孙瑞英 摄
3月9日,浦东机场T2航站楼,身着防护服、佩戴护目镜和口罩的工作人员在内等待旅客到达后做检测。殷立勤 摄
2月10日,上海,浦东120急救中心接到疑似病例接诊指令,待命中的急救中心工作人员火速穿戴好防护服准备出发。郑峰 摄
2月10日,上海五莲路和双桥路口,一位全副武装的行人从人行道经过。李宝洋 摄
2月20日,上海蓝天救援队在疫情期间,为政府部门、社区服务中心、街道居委等提供免费上门环境消毒服务,有求必应、反应迅速、急群众之所急,为老百姓服务。黄泉 摄
2月8日,上海G2高速花桥道口,一名上海高速道口的守“沪”者脱下护目镜清洁,镜片上早就蒙上一层水汽。刘圣琦 摄
2月15日,一位送菜人载了满车的菜,准备送往各家各户。陈泰明 摄
2月22日,美团外卖程师傅跑完上午的24单外送业务后到位于惠南镇步行街上的流动献血车内献血。郑峰 摄
2月26日, 消毒中心医务人员们正在为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提供保障物资。侯文娟 摄
2月8日,在上海入城朱桥道口,志愿者加入道口对过往人员进行测量体温和登记等检查,成为上海防范“新冠”第一防范站。王杰 摄
图片来源:上海市摄影家协会
本网将会陆续编发中国摄协各团体会员单位抗击疫情相关摄影作品。
题图设计:瞿潇
编辑:张双双
“疫”线报道相关阅读
特别提醒
广大摄影人须遵守防范疫情的各项规定,
用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