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自家的四合院做这事~来自永丰一位七旬老人的乡村坚守
永丰镇沿岸村的何凤仙老人
年轻时离开老家
在外退休后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
只身回到家乡
修缮四合院
新闻回顾→永丰镇这座四合院将拆,阿婆的乡愁归何处?
如今
何阿婆自掏腰包
把老宅改造成了图书室
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近日
我们驱车来到永丰镇沿岸村
走进何凤仙老人开办的图书室
何凤仙
何凤仙今年76岁,家里排行老五。父亲年轻时就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老家,远赴上海打工。何凤仙12岁时,随母亲一起去上海,但16岁时又远至安徽读书,成为一名教师,之后安家黄山市,一直至退休。虽然和父亲相处的时间不长,何凤仙却传承了父亲勤奋、好学、乐助的品格。
退休后
何凤仙每年冬天都会从安徽回永丰
陪母亲在老宅里过冬
古朴的老宅是座四合院
历经百年风霜雨雪的侵蚀
加之年久失修
已是残破不堪
邻居们纷纷搬离而去
而在何凤仙看来
老宅里有自己童年的美好记忆
亦是古老乡村变迁的历史见证
即使后来母亲去世
老宅无人居住
她也不忍心看它破败下去
与长兄、姐姐、姐夫
及沿岸中学王甫祥老师一起
对老宅进行修缮保护
并商量着如何利用
从而体现其价值
今年夏天学校快放暑假时
何凤仙买来500多本书籍
添置了桌椅、电脑、空调、投影仪等
在修缮一新的老宅里开设了一个图书室
让孩子们暑假有了一个读书交流的好地方
(借阅记录本)
“在乡村,孩子的父母往往忙于农活或外出务工。放暑假后,不少孩子便沉迷于游戏或睡懒觉不思进取,荒废了时间,我觉得非常可惜。”
——何凤仙
何凤仙想着
便花了一番精力
在老宅里腾出了一个图书室
书屋无言,魅力自现
每天,村里的孩子们陆陆续续地来,看着自觉坐着安安静静看书的,何凤仙会心生欢喜;而调皮的孩子,她耐心劝导,让他们在书香的熏陶中爱上书籍。
何凤仙喜欢古诗词,深谙传统文化的力量,她特地购买了《论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各25本,每天抽出一段时间让大家跟着电脑诵读,带领大家领略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在学习中陶冶情操、增长智慧,并鼓励大家谈感受说心得。
炎炎夏日,青山绿水间,琅琅读书声如绕梁的优美旋律,在古老的民宅里荡漾飘散,为秀美山村添了几分书香雅气。
(未装修前的房子)
何凤仙的热心无形中也感染着他人
传递着一份正能量
村里的王彩霞在台州学院读书,不时过来帮忙主持活动,或网购书籍;每天来看书的阮俊杰小朋友不仅自己快乐地徜徉在书海里,平时还帮忙着管理电脑,播放古诗词。
在江苏做生意的冯红,带孩子回家过暑假,得知何凤仙的书屋后,鼓励孩子过来看书的同时,还自己借书看。她说:“对乡村孩子来说,身边有座图书室是件何其幸运的事。热心的何老师以己之力,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阅读的平台,同时满足了爱看书村民的文化需求,大家都觉得挺好。我女儿暑假里爱上了读古诗,说自己开学后要背熟一本书的诗。”听何凤仙说她的普通话好,冯红想着明年如果有需要,她也过来帮忙教孩子读书念诗。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是何凤仙老人最喜欢的一首小诗。
现实生活中,
她用个人微弱的力量
为故乡的孩子做了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小书屋如村边缓缓流经的溪流,
悄悄润泽着孩子求知的心田。
“暑期结束,图书室从原先的每周开放6天改为双休天开放,让村民平日里不出村就有书可借,有书可读。”何凤仙告诉我们,虽然自己的精力几乎都放在这个书屋建设和维护上,但个人力量毕竟有限,希望各级政府能予以支持,保护传统民居,扶持书屋建设,让乡村孩子也能在阅读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记 者:孙康海
编 辑:汪璐霞
监 制:牟再
更多精彩内容↓
总投资2.8亿,临海这所学校新校区将于2020年交付使用,效果图曝光!
270个车位,去台州医院车可以停这里,太远了?哦,还有免费班车~
省里来人考核,临海这个基地成为“优秀生”!且新增一家....
我市“滑翔伞-漂流-越野”线路成功入选 2018年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