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洞见ART丨陶磊:有了这样的院子,四季流转都在眼皮底下

CAFA ART INFO 中央美院艺讯网 2020-08-31
来自专辑
洞见ART

《洞见ART》

第一季第7集 


讲演者:陶磊

(建筑师)

时长:34' 32''

(视频较长建议转发收藏,wifi环境下观看)


  陶磊:“重返自然”  


 建筑的意义,

 应该就是建筑自己,

 而不是其他的东西。


陶磊:大家好,我是建筑师陶磊。说到建筑师,我是觉得现在还有很多人有一些不是太了解,觉得建筑师是做什么的。这个在我职业当中,好像是经常会被问起。有时候觉得建筑师当然就是盖房子,可是有时候也会有人觉得是一个建筑,因为有很高、很大的建筑,觉得是工程师的事情。我觉得这个挺矛盾的,甚至还有一些客户会找到我,说能不能帮我们家做一些装修,然后我就觉得非常困惑。我会告诉他,我不是做装修的,我是个建筑师。那么,建筑师是做什么的往往就成了一个非常大的疑问。


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所以今天我觉得,可能接下来会有一系列的问题会展开,可能也会解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当然我觉得这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个现象。而且,现在工地上仍然是管我们建筑师叫“陶工”,不会叫做“陶师”。只有在我自己的朋友圈里面,可能会称为我是“陶师”,而不是“陶工”。因为我觉得我不是工程师,一直是在告诉他们,其实这个在社会上,我觉得是非常大的一个误解。因为建筑师既然是盖房子,可是建筑又是一个怎么回事?所以必然会讨论到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这也是今天我们大家容易模糊的一个事情,往往觉得建筑可能就是房子,或者说房子不就是建筑嘛!可是又会有些人觉得,建筑跟房子好像是不太一样的事情,似乎会觉得“建筑”这个词会高级一些,可能大家会有这样的潜意识。


其实建筑师不是工程师,第一个这个概念是很明确的。其实我们思考问题也不是从工程师的角度去想一个问题的,我们往往考虑的也还是从感受、情感,或者是从文化的角度去考虑一个问题,去思考一个建筑应该怎么去做设计。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目当中,都会有一个自己想要的房子,我觉得不管是什么样一个阶层,今天的农村比过去富有了,他们想要给自己盖一个房子,在自己的一个宅基地上。那么城里的富人,也开始追求自己的一个梦想:一个好房子。


传统农村的房子


于是,他们买了很多看起来很贵,甚至是让人觉得是高大上的一些别墅。但是,究竟这个房子它有自身的价值,或者它有意义,或者它的意义在哪里?似乎好像很多人还不是太明白。所以我们先来看一个最基本的房子,因为这个房子是我们历史上经过数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演化做出来的一个房子,其实非常的基本。我相信大家看到这个房子至少不会觉得它是俗气的房子,可能会觉得这个房子是档次不够高,或者是说这个房子可能不会太好用。但你不会觉得这个房子是一个低级的,你不会觉得它是一个趣味上有问题的一个房子。其实可以看到这个房子,它的墙身是夯土做的,就地取材,因为这是若干年积累出来的这样一个经验。而且这材料非常的保温,然后基本的开窗,因为建筑总是跟外界有个交流,总是要能够采光,所以它会有窗。然后会有进出的门,似乎这都是必然的,必不可少的东西。然后会有一个坡屋顶,因为在过去,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好的一个技术来做建筑的防水,所以一定会有坡屋顶,而且,这个房子它是草的坡屋顶。


现代农村的房子


因为在我们过去其实没有太发达的生产力,对于很多的人来讲,只能是就地取材。所以,用很多人的聪明才智,用若干年的演化做出一个最基本的房子。其实这个房子可以讲是最耐人寻味的,其实在历史上存在得非常久。我现在放的这个例子,其实在今天的农村会司空见惯,会有很多农民盖这样的房子。显然,一定是他们心目中想要的一个好房子,或者他们心目中理解的一个好建筑,或者是好房子,大概就是这个模样。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表面是贴的瓷砖,其实侧面都没有瓷砖,它只是正面上贴的瓷砖,他会觉得这是一种高级,代表着一种高级。它甚至会有罗马柱,这个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事情,其实罗马柱它是一个石膏做的一个假的罗马柱。然后,它也还是一个门,会开窗,其实跟刚才的房子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它只是把它摞了三层,以显示出我比过去富有了,我希望能够让自己的住宅得到一个升级。甚至他还保留了一个小坡屋顶,虽然这个坡屋顶是假的,它只是保留了檐口一部分的坡屋顶,甚至它后面一部分是空的,其实它是个平屋顶。因为今天的技术,已经完全可以轻松地做一个平屋顶,来做到防水。可是,他心目中还是希望有那样的一个样子,所以我觉得这是有问题的。


其实,房子并没有发生任何根本性的变化,对于他的起居,或者对于他的生活,似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当然,可能窗户会稍大了一些,其实刚才看到,刚才建筑的房子的窗户,也不见得太小。所以,到底作为居住在里面的人,他改善了什么呢?他得到了什么呢?除了看到一些瓷砖,除了看到有罗马柱,除了看到还有一些用琉璃瓦做的假坡屋顶,似乎并没有什么。当然,可能觉得这是农民的房子,可能觉得他们并没有什么见识,并没有什么文化,所以才盖的这么差的房子。那么我们来看看今天的城市人,尤其是城市的这一些有了非常高的经济地位的,甚至有了很多的阅历,很多见识的人,他们又怎么看待房子呢?


北京丽宫别墅区


这是北京丽宫的别墅,当然,它属于那样一个阶层,是很贵的房子。可是,我们可以看到,它不过就是刚才房子的一个升级,也只是把罗马柱做得更细致和更复杂。开窗仍然是那么简单的,有门、有开窗,仍然有一个坡屋顶。但是,这个坡屋顶其实也是一个假坡屋顶,因为它根本不起到防水作用,它只是比刚才的房子看起来更像坡屋顶。因为刚才他为了省钱,所以只做了一半,只做了檐口的一部分。那么现在,他可以做到全部了,甚至模仿得惟妙惟肖,看起来像是一个西方的、古典的、贵族的一个生活。当然,我在想是不是他向往这样的一个东西,向往一个权力,向往一个财富的象征,是否就是因此向别人表明,我是一个有钱跟有地位的人。除此之外,如果我们回到建筑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居住”来看的话,那它到底有什么改善呢?


丽宫别墅装修前的室内空间

丽宫别墅的仿欧式室内装修


我们来看看它的室内,这就是开发商交到客户手中的建筑里面的空间。其实,里面跟我们今天住的楼房似乎没有任何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刚才看起来非常华丽的外表,其实跟里面的空间没有任何关系。当然有人说,这是中国人在学欧洲或者是学一些国外的生活方式,或者是追随他们的一些对于以前没有过的向往。应该是要主张我们自己的传统,于是有了另外一种。当然,刚才那个房子因为它里面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品质,所以它一般来讲,都会自己再去装修。这个大概是往往一般会让人装修成的样子,那么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例子。


北京观唐别墅区

观唐别墅装修前的内部空间


似乎这是中国传统的,刚才看到是西方传统的,这是观唐,仍然是北京的一个项目,看起来似乎像是我们传统的。而且,其实你看不太懂它到底是哪个朝代的,可能是清代的,清代以前一点的,其实说不清。因为它这里面没有任何的木结构,然后它在很多的户型上,跟过去没有关系,跟过去四合院没有关系。其实,它是借用了今天的一个生活平面做了这样一个外壳。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室内是什么样,其实你看到的东西几乎跟刚才丽宫那样风格的东西没有什么差别,也还是这样的,只是窗户变得更大一些。唯一能够看到区别的就是,从里面看到窗户上会有一些窗格,似乎在代表着一种中国传统,难道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文化吗?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大的疑问。我觉得,对我来讲,我就是带着这样的一些思考来想我们今天,尤其作为中国,我们应该居住什么样的空间,或者说我们的建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才是最好的一个东西。


德国建筑师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

密斯·凡德罗1945年为美国单身女医师范斯沃斯设计的住宅


所以,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看我们一些建筑师心目当中的一个房子是什么样的。密斯·凡德罗建筑大师毫无疑问地对整个世界的建筑影响是深刻的,尤其他当年提出了“少即是多”这样的一个口号。当然我今天不是讲他的“少即是多”,而是来看看他做的住宅是什么样的,其实这是在50年代做的住宅,远比我们今天早了几十年。当然可以看到,非常的简洁,除了建筑本体没有任何的符号,既没有罗马柱,也没有非常复杂的装饰,也没有复杂的装饰线条。但是,它的比例是非常讲究,然后它的结构是非常考究的,最重要的一点我是觉得他把人放到了自然里面。


因为,今天我们的技术,已经完全可以支持我们怎么样去融入自然。所以他利用了玻璃,当然看上去似乎没有这样的一个材料,其实他利用玻璃来围合了这样一个生活空间。于是,生活在里面的人,似乎就是生活在自然界里头一样,然后,他的地板只是脱离了地面,为了防潮。然后,他的平屋顶,今天的技术完全可以解决到排水的问题,所以它不需要再向过去做一个很复杂的坡屋顶,他所有的开窗做得最简单。因为这个建筑,其实它除了非常基本的语言,非常基本的考虑到人是如何去生活的,尤其是室内的一些便利的东西。包括卫生间、包括厨房、包括睡觉的空间。其实,除此之外他没有做任何多余的事情。


范斯沃斯住宅结构

范斯沃斯住宅与四周的自然环境


可是,我们又在这个房子上得到了很多的感受,因为我们能感受我们自己的生活状态,我们能感受到我们周围的自然。可能这跟刚才我举例子的建筑相比,我觉得这个差别是巨大的。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我们可以再看看他的近的尺度。因为他很注重建筑材料本身,他会利用钢材,把钢材用到极致,包括楼梯、包括整个平台的厚度,他都经过非常精心地去控制,我觉得这个是设计要考虑的东西。这是建筑本体的东西,我觉得这就是我想说的建筑的意义,应该就是建筑自己,而不是其他的东西。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这并没有关乎到所谓的那样一种文化,过去的文化,或者是也没有去关系到跟所谓权力、或者是富有的一个考虑。他只是在考虑人如何在自然界当中去生存,当然这是一种例子。因为,这个建筑它是在一个非常好的自然环境当中,甚至这个环境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私密性跟周围自然的丰富性。可是,我们作为一个人类社会,显然不可能都享有这样的环境。


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 Tadao Ando)

安藤忠雄设计的住宅——住吉的长屋

住吉的长屋内庭


所以我们再来看接下来另外一个例子——安藤忠雄。当然安藤忠雄也是当之无愧的,今天对于整个建筑界影响深远的一个大师,他也做了一个住宅,另外一个极端。实际上他这个住宅,应该讲你看不到任何的表情,你甚至看不到开窗,除了一个门,什么都没有剩下。其实它是处在一个非常密集的城市环境当中,跟刚才在自然界当中的一个住宅,可能还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么,我是觉得这个建筑,仍然考虑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在这个建筑里面,反倒是能够感受到自然,因为他把中间做了一个内庭。而且这个内庭是不封顶的,实际上下雨的时候,雨会落到像房间里头一样,当然是半户外。那么,他的生活,两边的空间一定是要经过户外与空间连接的,所以,他其实目的很明确,他就是想要在这么简单的一个房子里面仍然可以感受到一个自然。其实自然我觉得应该有很宽泛的理解,我心目中的自然至少它是户外,只要是户外就是自然,只要是阳光的就是自然的。自然不一定是指代青山和绿水,它应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其实这个建筑它的意义,我觉得也是很明确,它就在于自身。然后,他会非常地关心建筑空间本身,或者非常关心这种空间对于居住的人的文化的影响是什么。因为我觉得东方人跟西方人对文化态度上是不一样的,或者说我们对于自然的情感,我们跟自然相处的方式其实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可能就代表了东方的一种思考。今天我们人为什么会变得不太会去选择我们的住宅,我们会变得附加了非常多建筑之外的东西在干扰我们去判断一个建筑。其实我们最早的人类那时候非常单纯,因为没有任何技术,受到自然的影响是非常大。


人类最早的栖身之处——山洞

现代城市人们的居住环境,远离了自然


因为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寒冷,人总是不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而且还会遇到一些猛兽的袭击,所以那时候人为了生存,为了一个基本的舒适,人选择了山洞,我觉得这是人为了逃避自然的过程,这是没有办法的。因为他生存在自然里面,他的生存几率实在是受到非常大的威胁。可是,今天城市变了,我们今天人类技术的发展,我们早已摆脱了这样一个困扰。可是,今天我们却是远离了自然,我觉得这个才是今天作为城市人,真的应该关注的一个事情,就是我们如何找回自然。所以这也是回应了我今天想要讲的主题——“重回自然”。


可是,今天我们回到自然跟过去会不一样,因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跟条件。今天我们的条件,今天我们城市化的发展,已经不允许我们像过去人类那样去对待一个住宅,或者对待那样的自然。所以,建筑能不能使我们的这个身体受到很好的保护,同时我们的情感也能够受到应该具有的一种必要的关怀,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实这个思考不仅仅是作为建筑师,其实作为社会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的居住要求跟理解都应该去思考的一个问题。当然就今天的建筑空间,我的理解是它的任务就是怎么样把室内跟室外的自然重新地回到一起,重新连接到一起。用今天我们的方式,用今天的技术,是不是可以实现这样的一个事情。所以,我自己也在做一些尝试。


古人理想中的房子

明代周臣《雪村访友图》

元代黄公望《水阁清幽图》中表达某种情怀和理想的居所

陶磊正在进行项目实施的森林


其实古人心目中理想的房子我们大多无法知晓,所以我们只能从一些古代的山水画当中去了解一些。显然,在过去的环境我们今天是不可能具备的,而且山水画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理想性,它并不一定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性。当然,这是作为一种情怀和理想。在今天是不是有机会去实现这样一个事情,我觉得这个正好有个机会,对我来讲我在做这样一个尝试。当然我举的这个例子,可能就是我今年正在实施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其实就是在像刚才看的山水画里面一样,它就是在森林里面,也是在山上。


建筑融入自然的项目实施效果图

建筑融入自然项目示意图


因为刚才我们看到,建筑跟自然就是那么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其实自然并没有排斥人的这种介入,对于今天来讲,我觉得也是一样。对我来讲,我就是在想是不是可以把建筑融入到这个环境里面去,去植入到这样的一个泥土里面去。它似乎像生长在里面,就像我们看到古代的山水画一样,它跟周围的树林、跟周围的道路是有联系的。你会感受到人在环境中的痕迹,这也是我想要表达的一个事情。当然,这就是可以看到,这是原始的一个基地,我们看到的虚线,这就是可以用的一个建筑的红线。


建筑在溪流之上的项目示意图

项目中两个朝着山谷方向的立面被彻底打开


在现场,它本来就有一条土路,山的路,本来就一条小的溪流,所以我也是把建筑放到路的上面,放在溪流上面。甚至,跨到两个山涧之间,就像刚才我们看到的山水画里面的表达,是一样的感受。当然,随着地形会有不同的台地标高,我想让建筑跟自然有一个最直接的对话。所以,我把建筑两个朝着山谷的方向彻底打开,可以看到两个方向没有任何遮拦的。


项目全景效果图

项目室内空间


当然,今天我们的技术支持我,我在房子中间保留了树木,然后让树木可以种到这个房子中间。其实,我在做这种可能,对环境的一个保留。而且,把屋面做成了一个可以观赏自然景观的一个森林剧场。这是它的全貌。我们可以看到是有溪流在底下,也会有路穿梭,而且它跟树木是生长在一起的。这就是我想对待自然的一种态度,我其实也在想能够从古人的文化里面学到一些跟自然相处的一种办法。你们可以看看这是它的细部,包括它的入口,其实我更重视的还是它的室内空间。因为我们人今天对生活要求越来越高了,对于我们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了,这是过去不可能具备的一个东西,所以我非常注重室内。


项目室外空间

项目室内空间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坐在室内仍然可以感受到这片自然,而且是非常直接的,跟人毫无障碍感,一种跟森林的对话。我是觉得在这个建筑里面是可以做到的,它完全是开放式的。建筑跟自然的界限仅仅是一道透明的玻璃,这张照片是可以看得清楚。当然,这个照片上面的树林都是现场我自己拍摄的真实的树林。这是一个活动空间,它仍然是感觉到跟自然的一个相连。什么才是属于我们自己最舒适、最恰当的好房子?其实我们在传统中并不缺少这样的智慧,刚才看到是古人的山水,其实在我们现实当中仍然存在着很多过去遗留给我们的这样一个财富。


安徽皖南民居

安徽皖南民居内部,雨水直接降落在堂中间


这是安徽皖南的民居,我去年去的时候,我觉得给我的触动非常的深。因为走到建筑里面,其实它是留了一个天井,室内跟天井是没有任何分割的,甚至连玻璃都没有,因为那个时代没有玻璃。那天正好赶上下雨,雨完全落到自己的堂中间,甚至说是落在室内。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在室内可以看到雨落在你的面前,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皖南民居户外水系

陶磊正在做的一个新建筑——“内向的自然”

新建筑“内向的自然”设计全貌


而且,它的雨会顺着它的地面流到它的户外,流到它户外的水系,它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你真的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所谓我们讲的“天人合一”的概念。因为这样的设计,也触发我来思考一些新的设计,如果我再做一个新的住宅,我怎么样去跟自然结合,我怎么样在建筑内部做一个新的自然。这是一个新建筑,我正在做的一个新建筑,这就是在做一个向内的自然,或者内向的自然。我把它想象的是向内观看的一个方式。


那么这个方式有什么好处呢?我是觉得它会让建筑更直接有效地介入到室内空间,能够更有效地介入到我们生活本身。而不是说它外面有一个自然,可能这个自然已经到了室内。这是设计的全貌,但是这里面我也引用了林语堂先生的一段话:“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上有月”,我觉得好像比较恰当来形容这样一个设计。 


新建筑“内向的自然”半户外空间


我们可以看到,我给它做了很多的半户外的生活,因为我觉得户外跟室内不是完全一样的概念。可是,中间到底怎么去连接,所以这个灰色空间对我来讲,我觉得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因为它会让人的生活跟自然之间,好像似乎没有一个隔阂,然后还可以看到很丰富的一个半户外。因为可以供他去游走,即使是室内仍然是通畅的跟室外的院子去连接,而且还会有很多新的小的院子,服务于每一个具体的有功能性的空间。这是它的餐厅部分,可以想象它的餐厅旁边就会有竹子,餐厅就可以看到很大的水面,我觉得这个是在我们过去的生活当中,很难有的机会。如果再回想一下刚才我举的例子,那些别墅,像丽宫还有观唐那样的例子,似乎好像跟它们没有任何关系,没有在这方面的考虑。


新建筑“内向的自然”餐厅

在餐厅就餐时可以看到的户外水面

新建筑“内向的自然”的卧室空间


我们可以在很多的角度来看一下,其实这里面可以感受到似乎有我们讲的可以移步换景、可以游走、可以闲逛。因为这是自己的一个领地,是自己完全属于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它的睡觉空间,仍然是那么直接的对着自己的一个景观,对着前面有天空的自然。这是另外一个房间,仍然是这样,仍然是让房间跟室外那么直接地连接,那么直接地联系,当然这里面前提是要解决好私密的问题。我觉得这一些措施可能都得益于近代最重要的一个材料的诞生,就是玻璃,因为在过去实际上完全没有这样的机会。


因为院子一直是在中国传统当中延续下来的一个建筑语言,从古代到今天我们一直还是深刻喜欢这样的一个建筑方式。可是,我觉得过去的院子跟今天就不可以有一个改变吗,我是在做这样一个思考。因为过去的院子,我认为它还是有它的局限性,尽管它带来很多好的东西,当然一个是我们更大视野的江南的园林,这是我们在传统文化里面会为之骄傲的一件事情。就是它真的是把我们人类的居住的行为,跟自然用一个最高超的一个办法融到了一起。可是,在今天我们不太可能,因为我们不可能有这么多的资源,不可能给你这么广阔的一个天地,给你做这样一件事情。


江南园林

江南园林内景

北京的四合院


但是,它确实在探讨人跟自然的关系,在这个方面我觉得这是远超这个时代的事情。尽管它的室内好像不太能满足我们今天的生活需求,但是我觉得这个在跟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我觉得一直是今天我们还没有超越的一件事情。那么,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件事情。这是北京的四合院,北方的。实际上,在我们过去一直没有放弃,就是人跟自然的关系这个问题,在过去是这样的方式,尤其在北方。可是,我们能够看到今天我们不适用的问题——社会伦理的问题,因为它是有主次之分的,所有的房子它并不是真正好用的。它会有厢房跟主房的房间,所以我觉得这个跟今天好像不是一回事,然后功能上其实并不好用。因为过去跟今天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不同,里边没有卫生间,也没有好的厨房,甚至没有好的餐厅,甚至连睡觉空间好像都没有是特别设计的。因为它里面的空间是均制化的,所有的房间都是一个大的开间,并没有针对某一个功能来设计。我觉得功能上,是今天人所不能够接受的一个事情,也就是它的舒适度其实是很低的。


陶磊自己的住宅


然后是建造工艺,因为基于过去的材料、基于过去的技术,它只能做成这样的样子,虽然它做得很精湛。但是,它只能这样去做它,它只能是坡屋顶。今天我们选择非常多,我们可以解决掉很多这个建筑不可能解决的问题。这是我自己的住宅,我也是在想这样一件事情,我也希望有一个院子,但是我希望我生活在里面会变得更方便、更舒适,我也希望我跟自然没有割裂,不会像有一种窗户纸被隔开,所以我也做了很多的尝试。


陶磊住宅的建筑模型

陶磊住宅的春、夏、秋、冬四季


这个设计是这样,原本一块空地,中间有一个房子,当然这是一个改建,但是房子跟空地之间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只是房子是房子,空地是空地。空地只是代表了一种自然,一种常态的自然,我觉得这种自然是没有经过干预的自然,是一个苍白的。然后这是一个建筑模型,可以看到中间的四个方块是大房子,新的院子。那么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基本的策略,就在整个基地上会罩一个大的建筑的外罩。就是想把室外跟室内彻底地混合到一起,当然我的目的就是想说,室内跟室外能不能去模糊掉它的界限,能不能让整个生活似乎不太清晰地去区分,哪里是室内,哪里是室外。我们可以感受一下,这是我生活其中的一个院子,因为有了这样的院子,我觉得一年四季都会在我的眼皮底下,我真的会真切感受它的变化。这是春天,这是夏天。这是我今天刚拍的一个照片,这是秋天,这是冬天。因为我坐在室内都可以感受到,因为它真的在变化,然后它真的会丰富我的生活。


而且,我是在地面上界定了我自己的领地,界定我自己的区域。也就是在这个空间里面,我会真地感受到似乎有自我的存在,有自我的意识。于是,我会变得更为的轻松跟自在,我会开始来关注自然,我会不自觉地关注自然。当然,其实我有时候也在幻想一件事情,假如人有能力把地球变成是一个恒温的地球。假如说让地球可以不下雨,那似乎我们可以不要建筑,我们是可以生活在室外。


陶磊住宅的餐厅

陶磊住宅的门厅

陶磊住宅的庭院

陶磊住宅的卧室

陶磊住宅用玻璃分隔开的室内外空间


因为,其实我们做建筑就是只是为了防雨,为了防晒、防寒、防热,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所以,玻璃解决这样的问题,我只是让玻璃来界定这样的一个区隔。这是我的餐厅,这是我室内看出去的,还是那样直接地看出去。这是我的门厅,还是想模糊掉室内跟室外,模糊掉所有的边界,所有的生活边界,我是尽量希望它是一个模糊关系。可以看到不同的院子,因为那样的一个空间的外罩分割出了不同的院子,每个院子会应对每一个空间。因为我是希望它是跟室内有一个密切关系,我们时刻感受到室外的存在。这是我的睡觉空间,前面就是一览无余的竹子。当然这是反过来看,从院子里面向室内看过去,从这个角度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只有一道玻璃来断开两个边界。


陶磊住宅的空间图,它是一个混合空间


最后一张图就是想要告诉大家整个空间是混合状态的,很难从这个图里边看到哪里是室内,哪里是室外。因为刚才说的这么多,我觉得还是要做一个总结,因为建筑总是跟时代发生着关系,因为刚才我们看到很多传统建筑其实对我们今天来讲并不是那么的适合。



然后,我觉得建筑总是跟技术发展紧密联系的,我们肯定是要利用今天的技术跟今天能够更便捷的、更好使用的材料,更好使用的技术去实现我们的建筑。建筑,我觉得总是要跟地域的气候是要发生紧密关系的,因为每一个地方会产生不同的建筑。就是因为它会有不同气候的影响,这也正是回应了刚才讲的一个话题,就是我们人类其实就是为了如何跟气候相处,如何逃避自然,如何又想不去跟自然失去联系的。所以,我觉得建筑它总是跟生活方式发生紧密关系的,刚才看的四合院也好,还是看到徽州的建筑也好,其实都是代表过去的一种生活方式,今天显然不适用了。因为我们今天必须要找回属于我们今天的一种恰当的方式,既然我们今天有我们今天自己的生活方式,当然就应该有一个相适应今天当代的建筑。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来探讨当代建筑这样一个话题。其实建筑它的本质无非就是关于材料的、关于建造的、关于空间的、关于文化的,或者关于历史的这么一系列的、综合性的,具有逻辑性的思考,然后使房子具有一定的内涵。当房子有了内涵的时候,我觉得就可以称其为是“建筑”。今天,其实我讲这么多,就是想要说,我们是不是能够重新了解自己,然后理解自己,去寻找符合自己的建筑,去享受建筑。谢谢。


注:所有言论均代表嘉宾个人观点


文字内容、图片致谢主讲人

编辑、整理/艺讯网 


《洞见ART》系列未经授权,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感谢您的合作理解!




 往期回顾 


洞见ART 第6集丨“大收藏家冯梦波” 

比如说奥特曼大家都熟,但是你没有看到奥特曼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你也不知道他是上班族也要伺候老板,下班以后陪老板喝酒这些很私人的生活。

洞见ART 第5集丨王华祥:我一直是一个人在战斗

无数的人宣判绘画已经死亡, 一百年都宣判过很多回,但是绘画没有死去,这是为什么?

洞见ART 第4集丨李军:发现隐匿的图像—艺术史的洞见

 什么是艺术史?我们艺术史的工作用一句话来概括:它是关于洞见的“洞见”。


《洞见ART 》是一档专注于艺术类思想传播与知识分享的视频栏目,第一季我们邀请了十一位观点、知识、趣味兼具的思想者或探索者,分享他们独特的思想、经验和成果。这些来自各个领域的卓越演讲者将带领我们从惯性思维中挣脱出来,去认识世界的本质、艺术的核心、思考的乐趣 。


有价值的思想传播与知识分享,带来专业独到的见解、独辟蹊径的视角,它们重塑我们的思维,引领我们重新认识世界。我们相信,每一场演讲激发的都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思想火花。


 第一季每周一集陆续播放,敬请期待!

《洞见ART》

 透过屏幕,预见未来,洞见真理。

 每个人都是“洞见者”!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出品


 ——TRAVEL WITH ART—— 

为使真正的艺术爱好者能够有机会深入了解展览、作品、艺术家及背后的故事,CAFA艺讯网启动全新项目「TRAVEL WITH ART」,联合众多著名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人文学者等一同为大家呈现多元的线上&线下艺术活动!


后台回复“看展”即可获取更多信息,加入艺讯友福利邻群。

后台输入“洞见”获取全集!


For genuine art lovers who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exhibitions, artworks, artists as well as stories behind them, CAFA ART INFO initiates a brand new project to invite you to visit exhibitions.

CAFA ART INFO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滑动查看详情



微信公众号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专业学术角度

解读艺术发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