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记读者接力之3:让我缺角的一天继续完整
每天只有看完方方老师的日记,一天才算完整了。我想说,每天看完了方方老师的日记,我的内心也就安稳了。
图片来自网络。
方方日记:让我缺角的一天继续完整,牵挂的心继续牵挂
昨晚看了芦苇写的方方日记读后感,失眠了一个晚上。一直在想,我也要写一篇。
于是我一夜没有睡,上午带八个月大的孩子,中午抽时间一口气写了这篇。
过去两个月来,每天晚上守着看完方方老师的日记,已经成了我的睡前习惯。正如一个读者留言里说的,每天只有看完方方老师的日记,一天才算完整了。我想说,每天看完了方方老师的日记,我的内心也就安稳了。
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方方老师的日记的,或是从朋友圈看到的,或是在各大群里看到的,我已经记不起来了。但是,当我第一次读到了方方日记后,我深深感到了日记的真实,平静与力量,还有作家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悲悯与良善,道义与责任。方方在文字里没有精雕细琢,没有故弄玄虚去营造浓厚的文学色彩,只有她身处疫区里普通家庭的生活气息,有一些悲壮,有一些孤单,有文人的劲道,有对底层人民的关注与同情,有对无数追问的不放弃的呐喊与呼声。
看了第一篇日记后,我上瘾了。我忍不住去查找,去从头翻阅她的每一篇封城日记。这有点像婴儿对世界的好奇,也是我心中对武汉和深处灾难的人民发自内心的关注与关心。之前的日记有的被删了,我就在微信百度上去寻找其他人转载的,然后我找到了二湘的N维空间,每天夜里跟着二湘辗转多维。方方日记贯穿了我的居家生活,成了我精神上的粮食和烛火,照耀我枯燥而精神贫血的生活。
如果不是因为读了方方日记,我可能不会去关注常凯们的遭遇,只会在官方通报的数字里让自己的心越来越麻木。方方日记让我担心常凯的孩子过得好不好,孩子的心理会承受怎样的伤痛乃至会影响一生。我担忧刘智明院长的妻子,在她追着装有丈夫遗体的殡仪馆的车后肝肠寸断的哭声里,是怎样的让人心痛,以后的无数个夜晚,她又将如何在回忆与伤痛中煎熬。我心疼殡仪馆的职工每天超负荷地工作,面临着怎样沉重的心理压力。我心疼被新冠肺炎伤害到的其他慢病患者、重病患者,他们会在怎样的煎熬里度过漫漫长夜。还有那些孤寡老人,那些被病毒围困在武汉的外地人和被病毒挡在外面的武汉人,他们的生活会有怎样的艰辛和困苦。直到李文亮去世的那天夜晚,我和国内国外的网友们熬着夜,不停地刷微博和微信,揪心祈祷李文亮医生的生命出现奇迹。我不停地在李文亮的微博下方留言,微弱的祝福就像一滴水,和众多的水滴连在一起汇入爱与牵挂的海洋。
如果不是方方日记的引导,居家的日子里的我或许会一天天就这样消沉下去。方方老师的日记在潜移默化中给了我力量,让我也想写日记来记录我的生活,以后把2020年初这个寒冷的冬天发生的灾难告诉慢慢在长大的孩子,让她记住这一年,记住在武汉,有一个叫方方的奶奶用手中的笔记录时代,为老百姓呐喊。她用自己的人格与精神去引导和鼓舞我,让我学习去独立思考,让灵魂跟随脚步。
在方方日记中,我看到善良的人多于邪恶的人。二湘的N维空间里,每一篇日记后的留言我都会一一拜读。我看到了高手在民间。如果说方方的日记是星光,读者的留言就是萤火虫。它们相互映照,彼此温暖,成为了生生不息的火种,把大地照亮。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二湘的N维空间,成了我们共同守护的家园和精神栖息地。
可能从一开始,方方和二湘只是单纯地写作、记录、编辑,也没想到会有那么多读者会来关注。但是我们的关注是自发的,转发方方日记也是发自内心的。我们担忧着日记中的小人物的担忧,牵挂着他们的牵挂,悲伤着他们的悲伤。我们会为疫情的好转而欣慰,为武汉人民在最艰难最痛苦的时期所传递的勇敢、坚强、乐观、无畏的态度而镇定,也会为最后一篇方方日记的告别而伤心,就像失去了一段感情,或是失去了某种牵挂。
当读完方方日记的终结篇时,我的心中很不是滋味。每天半夜的精神食粮被中断了是什么感受?就像抽掉了身体里的一根骨头。好在日记完结后,二湘的空间里还在继续编发方方的文字,还有普通读者写的方方日记读后感。我的情绪有了一个缓冲的过渡,让我缺角的一天继续完整,牵挂的心继续牵挂。
在此,我把自己在居家期间写的日记摘录部分,当作这一段时光的纪念。
上午,我去重百超市,购买家里需要的日常用品和食物。入口处,有工作人员在对每一个进入超市的顾客检测体温。每个人都戴着口罩,人与人之间都站在一米之外。大家不会像以前那样悠闲地选菜、拾菜,大家买了所需的物品就匆匆离开。超市儿童玩耍区域空荡荡的,像一个句号。
夜里,我陪妹妹去对面的重大走走,考重大是她的理想,想让她提前感受一下大学的校园。
我们走到重大,门口的牌子提示,为了安全,关闭校园。我就陪她去熙街。熙街是有二十万大学生的大学城的步行街,我们走到熙街路口,夜幕和霓虹灯笼罩的街道,只有零星的几个人,和往日熙熙攘攘,滚动着青春热浪的熙街形成鲜明的对比。熙街之上,有工作人员骑着车在巡逻,也有人用手机记录熙街的空荡——火锅店、奶茶店、服装店、小吃店、电影院、培训机构大门紧闭,只有各色的灯箱呈现着天上的街市。偌大的熙街,独对苍茫的夜空。
我们走到美院的门口,妹妹拿着手机在罗丹的雕塑前拍了一张照片。
我在空寂的美院侧门,看到了大寒里的迎春花独自开放,一旁空地里的油菜花苗,正专心成长,它们把孤单和寂寞请了出来,也把坚持与寂静种在了心底。
只有坚持和不放弃希望,是大地上的生灵,在任何时期,活下去的力量。只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做一次彻底的盘点和反思,才能在浪漫的星辰下,自由地行走,自由地呼吸。
2020年2月5日 快递
我有一天没出门了,短信提示我,快递到了,我必须出门去取。以前取快递,我常常去菜鸟驿站,一来二往,打了多次照面,和菜鸟驿站的工作人员也熟悉了。哪怕在繁忙的快递店里,我也能感知人与人之间传递的温度。有时候我丢三落四,工作人员也会及时给我打电话让我回去取留下的物品。新型冠状病毒防疫期间,为了大家的安全,快递件全部放在丰巢柜里,人与人之间隔离起来,人与机器的“交流”成了新的生活方式。
我戴上了口罩和手套,在夜色中出门。小区一直都很安静,但是以前出门总会遇到邻居外出散步,有的遛狗,有的抱小孩玩耍。今晚,从家门口到小区门口,我和我的影子同在。走出小区门口,彩灯闪烁——现在还是春节期间。我路过重百超市,关闭的玻璃门把超市与外界隔绝。门口的停车场,只有三辆小车停放。我继续往前走,歪嘴老火锅店排队吃火锅的往日的繁华景象没有了,只有大门像一个智者,沉默着。隔壁的和平药房和诊所的灯箱亮着,一旁楼层的灯光和高处的月光把树影切割成长方形。我走到了快递柜前,用戴手套的右手按下了取件密码——我买的口罩到了。这是我网购八年以来,第一次如此漫长的等待。
我往回走,一个约摸20多岁的小伙子骑着电动车来到和平药房,这是我出门遇到的唯一的路人。或许我也是他今晚唯一遇到的路人。他自言自语地说,说听药房的口罩到了,出门买口罩,没想到这么早就关门了。我看了看手机,此时是晚上七点。说完,小伙子骑着电动车,驶向熙街的方向。我看不到他的脸。
我拿着口罩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有凉风,在空中扫来扫去,就像此时的空城,平静地叙述“新冠”后、立春后,冷清的社区,似乎也在冷静地表达,这个城市的人们,有序的生活。
我走到小区门口,小区的工作人员,用温度仪在我额头上测试体温,虽然我们相隔很远,但我能感受到他们对岗位的坚守,以及守护家园的责任。
2020年2月10日 居家杂记
前天小区管家给我发来微信,通知我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实际上在前一周,小区已严格管控,进小区需测体温。外卖、快递件全部放在门岗。昨天下午我出小区,工作人员让我登记并给我发了这一个月的出入卡——三天一次的外出开始严格实行。二十天之前和二十天之后,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和一切习以为常的事情开始翻牌。我曾抱怨大学城偏僻,离市区远,现在看来,想去熙街听民谣,想去U城吃自助餐、喝咖啡,想去公园的木椅上坐一会,看看迎春花,已成奢侈。正如今晚看了铁凝的文章,什么是幸福?逝去的过往去追寻幸福没有必要,未来的事去规划幸福未免过早,不如就像此时的我,听着周云蓬的民谣,守着寂静的夜空,在书房写日志。室外偶尔传来孩子的笑声,平淡如水的日子也是幸福本身。
昨天和苏老师微信聊天,她在武汉大学读过研究生,武汉有她的老师和同学,她把武汉当成第二个家乡。她见我情绪低落,劝我不要过度去看让人焦虑的帖子,只会徒增自己更多的焦虑和恐慌。只要在家把日子过好,让自己过得充实快乐,就是最好的回报。我不是医务工作者,我不能冲锋陷阵,我无法当志愿者,家里还有幼小的孩子需要我,我只能把我的家守好。我给苏老师说,等一切恢复如初,我想去武汉,想去看看小引笔下的青龙巷、昙华林、武昌路、东湖水——我相信,被新冠肺炎肆虐过的城市,会真诚友善,活力会回到身边。经历过灾难的城市,会有更多的光和善意加持。
下午睡了很久。很少午休的我,今天下午睡到了自然醒,我不能受手机控制,不能再这样无休止地看手机了。我把手机放在一边,抱着孩子去花园走走。没有手机的时候,我和大自然的关系要亲密一些,我听到了鸟声此起彼伏,像在赞美,像在歌唱。左边的树上的歌声要亮一些,压住了右边洋槐树上的歌声。右边的歌声毫不示弱,旁边皂荚树上的声音围了过来,像在支援,也像是合音。
母亲在地里种菜,她说中午不知是谁家的狗来了菜地,把上个月种的小白菜踩坏了。母亲蹲下身子,像伺弄孩子一样把断的叶片放一边,把根须理顺,用土重新种上。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让母亲在这巴掌大小的土地上注入这么多心思,或许对故乡对土地的情感早已浓缩在她的基因里。农村生活带给她的朴素和善良,与土地亲近的本色在哪里都不会磨灭。母亲没有抱怨小狗把菜地踩烂,她心疼地把地铺平,把踩碎的菜叶用来煮面吃。
我走到屋前,李子树已发出新芽,芽苞是自然的物语,问候着光秃秃的枝头。李子树就像一个朋友在冬天写给我的明信片,浸润过冬的雪和二月春风,寄到了我的身边。树叶来到树上,就像轻舟来到溪边,夕阳来到山谷。7、我把古筝搬到了二楼,我的生活是需要音乐的。写日记的时候,我喜欢听歌,歌声就是我文章里的一组句子,一个词语。睡前,我喜欢听瑜伽歌曲入眠,直到第二天早晨醒来才把音乐关掉。不知道哪个朋友说过,学会一种乐器,可以为生活增色。我想,我弹古筝的时候,会不会梅花落满南山?
2020年2月12日 珍惜光连日几天的阴天,今天终于有光了。光从后花园洒向前花园,我抱着孩子在前花园晒太阳。光是上帝恩赐给人间的礼物,我们自然要珍惜。孩子也是喜欢光的,看到光洒到她的身上,她就用手去抓握。光总喜欢和她捉迷藏,一会在前,一会在后。可是大自然的光不是永恒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阳光会平均分配,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不管是“高贵”的人类还是“渺小”的生物,阳光是没有私心的。
我和母亲去美院散步的时候,路旁有一丛水草仿佛被世界抛弃了,奄奄一息的样子。母亲俯身把水草捡起来,拿回家放进花盆里,剔除掉枯萎的杂草,并为它们加上了水。每隔两天,母亲就去为植物换水,母亲把污水倒了,把清亮请来。今天,母亲望着水里的植物说,它们已经活到了春天。我看到水把植物分割开来,一个在水面上,一个在水底,它们合二为一,相互渗透。从最开始的一小簇,到现在发出很多嫩芽长在水中央。它们按照自己的秩序在生长,不会因为新型肺炎的肆虐停止了脚步,也不会为“拔苗助长”而打乱了阵脚。水养着植物,植物养着我。
朋友春节去了拉萨,今天已经在青海境内,他在朋友圈更新了旅行日记和所走过的风景。这些风景打动了我,这是一条离天边很近的路,也是一条洗涤心灵之路。我在07年和15年分别去了一次。夜晚,我翻阅自己曾走过的青藏线和川藏线的文本和图片,它们带着我重返高原。水上雅丹、纳木错、念青唐古拉山、沱沱河,这些高原的印记就像一个个逗号,雪山、草原、戈壁、格桑花是诗行,它们在风和经幡的引领下,串起了无数的省略,直接通向天堂。写作的意义不是为了求名逐利,而是为了在哪一天回首过往的时候,可以顺着当时的笔记重返青春,找到自己精神的出口。我们在拥有的时候不懂得珍惜,也觉得理所当然的占有,一旦失去就很向往自由,向往人与人之间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不戴口罩。希望雾霾早日散去,病毒快点被祛除。
我再一次把珠峰的照片翻来看,珠峰把自己简约得只剩下白了。雪落在了自己该落的地方。可是今年冬天落在人们身上的雪,需要多久,才能融化?也许几年,也许一辈子。
2020年2月14日 只有这个下午,无处不在的寂静
连续四天,天气很好,毛茸茸的阳光挂下来,花园的草木也睁开了眼睛。我喜欢在花园里静坐,每到下午三点过,有一只鸟站在洋槐树上,对我说话。我听不懂它的语言,正如它听不懂我的语言。但是我知道它是在对我说话,不然它不会同一时刻在同一棵树上看着我,还唱歌给我听。它的声音不浑厚,像一条线。它说话也不连贯,就像在乡下邻家大婶看到了我回村,一句“回来啦”,就让人感到很暖。也许它来我的花园很久了,只是被我忽略了。它充当了我生活的旁观者——我的懒惰它看在眼里,知道我喜欢手机不离手,没事的时候总爱刷朋友圈,刷娱乐新闻,把好的时光都给虚度了。我还有浪费粮食的坏习惯也被它知道了,只是它不说,它爱默默地观察。它是生活的观察家,也是我的陪伴者。
因为有这只鸟的召唤,我把书桌搬在了室外,有时看书看累了,我就喜欢在本子上记录。我发觉我在花园里写作和在电脑上写作是完全不一样的。和电脑接触,我的思维是机械的,木讷的,很久才能想到一个词。与钢笔、本子亲近,我的四周是墨水和纸的气息,也能把眼前的一幅画记下来,比如阳光从歌乐山的方向洒过来,落在了这只鸟的身上,我看到了这只鸟的孤单,也能感知这只鸟的独立和开阔。我还听到了花儿们也在放声唱歌,它们在和这只鸟对歌,它们才是心灵相通的一类,不然怎么有一个词语叫“鸟语花香”呢?
鸟栖在树上,正如风落在空中。大地上的事物,彼此独立又彼此相偎。鸟需要找到心灵的知音,可我是一个不合格的听众。鸟给我带来了“春天来了”的喜讯,也让我的生活充满了音乐。可是我能为鸟带去些什么呢?我什么都给不了,只有这个下午,无处不在的寂静。
2020年2月15日 今日的风
今日降温了。今天是小区封闭式管理后我的第三个外出日。每次外出,我都很珍惜,今天也不例外。我走在路上,风很大,风从四面八方吹来,往我的脖子、耳朵、眼睛里钻。我的嘴巴和鼻子是用口罩裹着的,风进不去。我想用手把风抓住,但我抓不住风,我只抓住了风的尾巴。我的手更加冰凉,我本能地用嘴吹了一口热气,把双手放在嘴边想暖一暖。但我忘记自己是戴了口罩的。我吹出来的热气不到一秒钟就被风吹跑了。昨日春暖花开,今日三九天寒,季节说变就变,不打一声招呼。正如今年的前一个月和后一个月,巨大的改变和伤害是猝不及防的。
我到小区门口,我看到风往三角梅身上吹,还吹落了花瓣。我不知道三角梅疼不疼,冷不冷,反正我是很冷的。或许植物不懂得表达,只把感受藏在心里。我走到黄葛树前,我看到裸露在地上的根须和地下的根须因为风的呼啸,更加亲密了,还有山茶花的叶片被吹绿了,杜鹃花的花瓣也被吹红了,我还听说歌乐山上的风,把雪花都吹到了一起。
我继续往前走着,路上空无一人,只有风的声音扑面而来。我听到了风吹来了许多声音——虎溪河的水在欢唱,叮叮咚咚的声响和叶片唰唰的声音混合在了一起,这是大自然的禅音。美院办公楼上的藤蔓一片一片地往上爬的声音很有劲,它们是有风骨的,它们不会因为风的猛烈改变方向。我听到缙湖边的树叶、重师里的樱花、科技学院内的银杏枝发出的声音,像琵音,在大学城的琴弦上,拉出动听的音符。我往重大的方向走,试图离校园近一些,这样我就听得更清晰一些。我一个人走在路上,听着风送来的盛大的交响乐。
今天的风很大,我特别担心一个老人,她已走进了人生的暮年。今年春节,她因身上的疼痛加剧,在医院住了一周,医生给她下了病危通知书,但她很顽强,从死神边缘挺了过来。听说她身上的痛,最初是生第四个孩子后引起的。那年冬天,她的四女儿出生后不到一个月,她就用冷水洗衣服,上坡割猪草,可是挑猪草回村的时候,快到家门口了,因为路上有青苔,她摔了一跤,把肋骨摔坏了。从此,那块骨头就是她身上的一个病句,只要刮风下雨就疼。
风继续吹在我的额头上,把雨也吹来了,我打了一个寒颤,我身体的冷加重了我的担心,我担心风把老人体内的疼痛吹出来,也担心老人身上的那块骨头会“嗤嗤”作响。风不会善待穷人的,也不会善待一个老人。老人如今住在村里,她在病房住院一周后,她坚决要回家,她说死也要死在家里,这样心里踏实一些,儿女拗不过她,只好随她的愿。一路上,我希望风小一点,不要雪上加霜,不要让老人疼痛加剧,不要继续把老人的头发吹白,皱纹吹深,记忆吹远。
路上,我看到了饿了么的送餐员骑着摩托车,他身后的送餐盒里,冒着热气,里面应该是火锅外卖。他用他的身子挡住了风,为的是让温暖的火锅冷得慢一点,他是我今天外出遇到的唯一的路人。风把他吹来,也把他吹走。
外出一个小时后,我回到了家。雨无声,雪无语。大地无言。
2020年2月17日 我和一棵树
昨日,我在字水院,和一棵树呆了一下午。树沉默着,我也沉默着。树不需要人陪的,只是我喜欢以自己的爱好和习惯,去绑架树的想法,我原以为树很孤单,实际上是自己孤单。和树呆久了,我也没觉得自己孤单了——我和树的相处排解了我的孤单,我在树上发现了一些秘密,也把自以为是的孤单给消磨掉了。
在这棵树上,我看不到绿色的衣裳,一片绿色的茸毛也没发现,只留下褐色的枝桠,从大的枝桠上又结出细小的枝桠,如果抛开白天,只剩下黑夜,从树的面前走过,是很难发现这棵树的存在。一棵在夜晚被忽略的树,在白天,尤其在大学城漂浮着幽蓝的天空的下午,这棵树改变了我的想法,也给我带来了愉悦的审美。我站在树下,从不同的角度看它,它和蓝天自然地衔接,它们拒绝铺张浪费,只在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上,绘画。我发现越细的枝,越有劲道,画出来的图案也很细腻。它们的留白处越多,给人的想象也更丰富。
这个下午,树沉默着,树只竭尽全力把大自然的艺术贡献出来。它头顶上的青花,也赋予了它很多灵感。树熟悉蓝天的语言,或许是时间久了,很多尖锐的东西都磨掉了,只留下共处的默契和无声无息的相守——属于树的那一片天要蓝一些,白云要飘逸一些,它画出来的画也要生动一些,自然一些。
我近距离看着树,我发现它身上的绿色是从枝干中冒出来的,被褐色紧紧包裹着,如果匆匆走过是很难发现的。翠绿的芽孢像一排排扣子,等着春光、春风、春雨来一一解开。细小的芽孢也像一个个逗号,待到身上挂出一串串绿油油的诗,这些芽孢才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时间会改变很多东西,时间会让一颗树发生变化——从发芽,长出叶子,叶片从翠绿变为墨绿,然后掉下叶子,最后变成光秃秃的树干,和树影为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时间虽然很强大,但也无法改变一些东西,比如树对大地虔诚而忠贞的情感,树对蓝天无言的叙述和惦念。
这个下午,一棵树,把自己的全部秘密都说出来了,我也没那么孤单了。
2020年3月10日 同饮一江水
我一位援鄂的男性护士朋友告诉我,8床的张爷爷,平时不爱说话,却是个非常细心的人,他从防护服上,悄悄记住了每一个医务人员的名字。张爷爷是一个诗人,夜深人静的时候,为医护人员写了一首藏头诗,我护士朋友的名字也被写进了诗里。
有一天下午,护士朋友去给张爷爷输液。拔完针收输液器时,一不小心输液器的管子把张爷爷床头柜上的一次性水杯打翻了。“对不起,张爷爷,我去拿拖把来拖一下。”张爷爷笑着说,“没事,你们这么忙,我闲着,我来拖地。” 等护士朋友处理完输液器去处置间找到一把拖把进病房时,看到张爷爷的左手正按着右手刚拔完针的针眼,拿着另一把拖把要拖地。因为针眼没有按好,血流出来把输液贴都染红了。护士朋友强忍着泪水,把张爷爷的拖把拿走,用消毒液给张爷爷的右手消毒,重新为针眼贴上输液贴。
援鄂的经历让我这位护士朋友终身难忘,对万事万物更加热爱,心生的慈悲与爱心让自己更加敬畏生命了。而武汉人的温暖、善良、达观和开阔,就像这个季节,宜人的温度。
“这样的关心,就是亲人的关心。被人惦记,被人牵挂的感觉,真好。” 护士朋友在他的日记里记录着。
用生命温暖生命,用爱传递爱。我们与和重庆同饮一江水的武汉,心心相印。
二湘:方方日记编辑手记
方方日记完结篇: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纪念纽约蓝蓝:哭兰兰 by 黄冰纪念纽约蓝蓝:纽约再无兰兰 by 顾月华菊子:美国东北部疫情日记(5):守护我们的守护人方方:很多年前的声音
方方武汉日记:1月25日 1月27日 1月28日 2月8日 2月10日 2月11日 2月14日 2月15日 2月18日 2月19日 2月20日 2月21日 2月22日 2月23日 2月24日 2月25日 2月28日 2月29日 3月4日 3月8日 3月10日 3月11日 3月12日 3月13日 3月14日 3月15日 3月16日 3月17日 3月18日 3月19日 3月20日 3月21日 3月22日 3月23日
硅谷医生战役系列:战疫开始 美国的春天何时到来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菊子美东北疫情系列:疫情河东河西 美国开始建方舱 缝口罩 留守校园的小留
关注二湘空间收看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