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树:清华北大毕业生进街道办,官本位文化的极致体现!
这些清北生虽然年纪轻轻就已经老了。刚刚进入社会,就在谋求一份养老有保障的工作,这是谁的悲哀呢?
清华北大毕业生进街道办,官本位文化的极致体现!
1、清北进“体制内”工作是普遍的现象。
最近有一则新闻,清华北大毕业生近50人进入杭州市余杭街道办工作,相关的清单在网上爆红。我人在深圳,也关注到深圳每年都会示部分中小学如深圳中学,深圳南外集团等学校。招几十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来教初中教小学的新闻。可以说,清北生近几年进“体制内”工作是个很普遍的现象。
深圳的公办中小学教师的年薪是根据学历配级,自然这些老师的年薪超越了普通的公务员待遇。我觉得这些清北生的选择是一种精致利己主义者,拿自己豪华学历碾压普通学校学生的就业权。真有教育情怀的话,可以去西部老少边穷的地区去援疆援藏啊!而不是跑到经济发达地区来当一个公办学校的老师,一线城市的学校的教师资源是不缺的。
我们国家的大学是以公办为主的。目前985和211都是公办财政所建立并供养的大学。清华和北大两所举全国纳税人之力的中国最顶级的大学。每培养一个读了七八年的硕士生博士生。国家在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要花费教育补贴得上百万。
这些考入清华与北大的学霸们,在当时入大学的时候也有各种高中学校与地方宣传提供的高额的奖学金上学。可以说他们在中国拿到最有含金量的文凭是占用了全社会的资源的。他们现在跑来深圳杭州抢一个普通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个人觉得这些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实在“吃相”太难看了。
有人说余杭区的所在的地方有阿里巴巴等公司。这是对金字塔型行政机构一点不了解的。在街道办,根本接触不到这些大公司的服务。深圳市前百名的纳税机构知名大企业都属于市政府级直通车服务。连区级都管不着,更何况街道办,哪有什么资格去接触到这些大的公司?
街道办能干些什么活呢?我个人就处在深圳市最著名的“粤海街道办”,前几天还去办了趟事。一线城市街道办还是服务一些什么社保,养老,计生,学位申请,城管的活。政策面的很多政务事项,现在的市民在手机微信上都可以搞定。
日常工作就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项,都是在在街道办的窗口单位去进行一些对市民各项综合业务的处理。去年创建什么“文明城市”期间,看到街道办不少人,人手一根插纸皮的杆子到处戳地面丢的纸皮。干这些“形式化”工作,真是让人无语。
2、名校毕业的是不是高分低能的人才?
现在把这些学物理的,学生物的科研型高学历人才分去做这些基层的工作,这不是大材小用?也侧面地说明了应试教育下出来的硕士,博士们就业并不容易。
余杭街道办回应了这份清单是两年前的,两年前的清单也看上去好多人硕士毕业已经30多岁。可能当年就是在应试条件下不断的复读考研变成了考霸。很多人考上去的只有应试的本试,成了真正高分低能的人。
在别的国家,考试仅仅是为了升学,筛选人去上合适自己人生规划的大学。但在中国应试考试成了一门生意经。唯分数论应试教育去上清华北大的人。思维也被限定成了会刷题会考试,不会基础科学的创新与学术研究。
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主席、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教授曾经说过:在美国,奥数就是一个帮助中学生提升对数学兴趣的组织。而在中国,奥数的意义完全不同,它受到了从学校到家长到学生方方面面的重视,几乎成了一项“全民运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清华北大目前自主招生依靠各种奥林匹克竞赛成绩,数学,物理和生物。读几年大学,拿几个奥数金奖奖牌,成了考试型竞技类学习,而不是钻研学术的专业。大学毕业以后,只能继续去教中学生奥数或是进“体制内”基层。
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悲哀和恶性循环,培养出来高分低能的人,应试教育给科技界输送不了基础人才。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不同的讲话中说中国的大学应该搞好基础科学研究。但是清华北大这样的最顶级学府毕业的学生,没有搞科研的实力与后劲。华为今年招了几个天才型学霸均来自华工的,不知为何没宣传清华,清华的人是不是吃不了“996”工作制的苦头?
目前的就业环境,就算高学历人士也没有安全感。进了体制内就代表着现在养老双轨制的条件下。体制外的工作与体制内的退休待遇上的巨大差别。这些清北生虽然年纪轻轻就已经老了。刚刚进入社会,就在谋求一份养老有保障的工作,这是谁的悲哀呢?
3、人才高消费也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
这些经济发达地区街道办的主任或者是深圳这些学校机构的校长们,对高学历人才进行高消费。企业用人是要看性价比的,他们发的薪水都是地方财政的不是自己的钱。这和那个贫困县区只有年收入两亿的地方,却要花七亿修学校的那个贫困县进行高消费错误的配置资源与投入,是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
高消费清华北大人才的事情,有很多机构都做过的,结果是不欢而散。某一年,台湾郭姓商人在深圳的富X康,招了上百个清华的人进来进行研发,不到半年就走掉了一半,富X康在学校里校招时承诺的发展空间并没有兑现。富X康本来就是一家制造型企业,三来一补,拿来主义的。研发的部门也都是复制。无法实现清华人在企业里研发的作用,很快就一拍两散的撤退,浪费毕业生们一次择业的机会。
深圳,杭州这样的城市,每年毕业的本地大学生就业也是很严峻。雪中送炭解决自己户口所在地学生就业就没有动力。搞人才高消费,锦上添花出风头的事就热衷。人才们也成了相关领导“政绩上的形象工程”拿来装点门面的。
4、“官本位”文化盛行下的无奈选择
小时候,我们总听到一个说法,清华北大的人毕业至少都是从副县级开始从政的。这次也有精明的家长告诉我,这些高材生的选择是现实而明智的,现在只能先从基层公务员进入仕途,只要有清北的学历,那会“火箭式”提拔的,好像人生就此轻松的平步青云,进入人生赢家的打怪升级之路。
我还是觉得现在大学生的就业的形势太严峻,城市的家长要把一个学生送入名校,精力和金钱的代价都是不菲的,到头来毕业却又想更有保障的工作。
进“体制内”的就是一个围城,城内的人想冲出来,城外的人却想冲进去!
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的陈行甲,从清华毕业已经做到了湖北某地的父母官县长,副市长。却在盛年可以发挥的时候放弃仕途,裸辞到深圳来搞公益事业。
在一个“官本位”文化盛行的地方,官场也可是一个逆淘汰的地方,庞大的官僚机构里总是人浮于事的,也让一些想有所作为的人到了中年才心生倦意,黯然退场。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这一次的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我们才知道国家的基础科学科研人员的缺乏,科研创新能力的缺乏。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记者会上说华为公司的研发部门,容纳了几百个数学家,几百个物理学家。
清华大学一直给民众的印象就是,中国最高级别培养国家级,战略级科研人员的院校。它的学生在入校时,就要有一定的国家使命感,有对科学研究的信仰。但是很遗憾,现在高考以应试教育选拔上去的这帮学生,经过清华几年出来后彻彻底底的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从事基础科研工作要坐很多年冷板凳,大家都急于赚快钱都坐不住的。
5、我们比较下内地学霸和港台学霸对于职业选择的问题
当内地的高考生还在挤破头的无论什么专业要考进清华北大的时候。香港的高考状元,有一个玩笑话,十个香港状元有十二个学医,可能有三个是同分的还会选学医。
香港是一个政治边缘化的地方,大部分人是没有机会从政的。香港的公务员收入水平也是很高的,但他们要适合的人就行了,好多普通公务员的学历都只是一般专科学校。不像内地,涉及到体制内的工作,现在是学历要求越来越高。
香港的教育已经脱离了官本位文化的影响,最优秀的都是去学医学法律。医学是救治人的健康的,法律是救治社会的疾病的,学这两个专业也是需要有真正人文关怀的情怀。
现在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的科研在医学方面也是一直在突破有贡献。比如现在的新冠疫情这些新的挑战面前,就需要大量的医生来应对这种全世界都面对的难题。
当然,香港的医生的薪资收入也是很体面的,社会地位也高,高考状元们才会个个去学医。
美国也是这样,据说乔布斯的儿子,马克.扎克伯格的太太普莉希拉,这些美国顶级富豪的家人也同样在从事医生这个职业。台湾也是这样,目前的台北市长柯文哲就是从医了几十年的医生。
6、深圳学霸们的择业趋势
深圳的学生和家长最近几年的择业观也在变化。有的人分数达到了清北分,也并不一定以清华北大为第一目标,而以自己的志愿专业方向为选择的重点。
今年深圳中学有个班公示的高考录取榜单来看。五十个学生里面还是有七个进入了中山大学去学医。中山医的医学专业强过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学术评级,高考录取分高过了北大。这个倒是和香港的职业选择有一点接近了。
我碰到过不少深圳中学的毕业生,在高中的时候有人很想去学医,但被家长给扼杀了。特别是女生,学医的周期很长,本硕连读要7到8年,学出来都快30岁了。现在医生的规培制度也很长,短期的经济效益也没有那么的明显。
国内医院的医患矛盾又很突出,出了很多极端的案例让家长们心惊肉跳。“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家长的心态不愿意孩子在学医这种专业上吃苦。这就是教育上的一个悖论,学霸家长在孩子年幼时,各种焦虑,剥夺孩子的睡眠时间运动时间去鸡娃刷题得高分升学。但真正成年了,升大学选专业又舍不得孩子吃苦。
教育界一直没有鼓励学生自己志愿的倾向,总是在压制学生的希望,家长帮着包办一切,不停的打击学生,搞到很多人在毕业时还没有工作的方向。又自卑又自大又妄自菲薄。像这种清华北大出来去街道办干“体制内”养老工作的,不知道有多少是被家长逼迫的。
好在深圳经济比较发达,“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很多家长的观念不再向内地家长一样的保守。愿意支持孩子去学医学自己喜欢的专业。希望能真正实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也让人看到未来社会人才补给的一点希望与慰藉。
~the end~
作者简介:
《八佰》:英雄的黄昏静悄悄
剑林:由方方引发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关于正义,关于良知深圳小树:作家方方说的极左极右你知道吗?
点击此链接收看更多六维、九维好文
官本位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