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非侠:特区四十年,跌落神坛,为什么?能否触底反弹?
从特区的跌落中,反应的不仅仅是深圳的问题,特区的问题,更是全国的问题,未来的问题。
特区四十年何以从神跌为凡
改革开放下一步:由经济特区变为权利特区
8月26日,是中国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的日子。接照旧例,这四十周年,当然是应该大庆特庆的。事实上,中国当年风头甚劲的五个特区,也都是早早拉开了庆祝的序幕,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为年庆预热。
作为五大特区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深圳特区,当然当仁不让的作为了特区的脸面,走在各种庆典的前面,也玩出了四十周年庆最大的花样,最高的高度,最大的场面。只是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深圳,还是其他几个特区如何尽力宣传,这特区四十周年庆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还是冰凉得令人惊:特区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反响,完全变成了特区们的自嗨。如此冷清的场景,恐怕是特区成立四十年来所没有的,也是所有曾经关注过特区的人们所没有想到的。
其实,这才正是特区的真正现实:早已由神变凡。而从特区的跌落中,反应的不仅仅是深圳的问题,特区的问题,更是全国的问题,未来的问题。
特区,曾经是多少人的梦想
自从特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诞生起,当年默默无闻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一跃成为了中国明星城市,成为了国人心目中的梦想之地。勇闯特区,圆梦特区,从那时起就成为了一股潮流,其热度就跟二三十年代闯上海滩几无区别。
那时的特区,简直称得上是神话般的存在。尤其是临近香港澳门的深圳珠海,更是国人热捧的对象。那时深圳珠海特区设有二线关,全境由铁丝网围住,不能随便前往。进出需由单位开证明,到县级以上单位办理边防证,那规格跟出境基本上一样。
或许正是这样的严管,再加上特区本身的魅力,更是加大了这两个特区的吸引力。那时能够办上边防证,到两个特区走一趟,几乎跟现如今去一趟欧美差不多,是身份和能力的象征。而能够到特区工作生活,那当然更是不得了,意味着离发财发达不远了,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一大成功,可以炫耀四邻。堪比如今移民发达国家。
为了能够挤进特区,很多人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找关系,走路子,钻空子,削尖了脑袋。而很多找不到正路的人,办不到证件的打工者,则用各种非法手段闯关,偷渡。为此,在深圳珠海二线关竟出现了偷运进关黑色产业链。特区已成了玩命要实现的梦想。闯特区一个闯字,正是特区热潮之盛最鲜明的写照。
当年正在上大学,被穷怕了的我,也不例外做着特区梦。把到特区工作作为了毕业找工作的第一选择。但当我于1988年大学毕业分配工作时,北大的金字招牌竟然不管用了。当时因特区太热门,报名的人太多,学校为此专门制定了一个新规定,学生会班干部和党员优先。当时海南特区刚成立,炙手可热,形成了一股海南热。最后,中文系被分配到海南特区的,几乎清一色的都是班干部和党员。我这样的普通学生,连报名资格都没有。
后来,一家中直机关临时增加了对北大中文系的人员需求,说是将分配到广东几个特区。于是我报名了。结果,我虽然被录用了,但不是我的第一目标深圳。尽管当时对分配到的那个城市并不满意,但想想也是特区,也就认了。我当年只想圆特区梦。
当我真正报到工作后,我才发觉特区跟特区还是大不同,我自己跟那座城市也有诸多不适,于是一直在想方设法调离。我的第一选择还是特区深圳。当年要进深圳极难,我想尽了办法才找到同系统调动的机会。1989年,我第一次踏进深圳,花了一个星期,四处公关,最后还是因为关系不够硬,功亏一篑。
后来,我调离了那家中直机关,进入媒体行业,其实目标也是想再次调往深圳。因为那时媒体行业相对宽松,进入较易。但多方努力,一直未能如愿,直到1999年,我还到深圳,想调往深圳,因种种原因依然未能入愿。后来,我只好放弃我的深圳梦,调到了广州。
新千年:特区由热转冷
应该说,特区的成就首先是应该充分肯定的。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实验场,风向标,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融入世界发展浪潮的桥梁,是推动中国进步的关键一招。
由几个特区开始的加工贸易,带动了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开启发展,并最终带动中国建成世界上门类最齐全的工业制造业,推动了经济大发展,解决了大量人口就业温饱和发展,让他们实现了从贫穷到小康甚至富裕的大跨越。
而随着特区开放不断加大,经济迭代升级,特区在制度,机制,管理上的创新,突破,跟国际接轨,让特区呈现出非常不同于内地的自由灵活宽松规范的营商环境,人才汇萃,社会各项事业进步惊人。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让特区不仅自我快速发展,也带动着中国快速融入全球化浪潮,并迅速崛起。可以说没有特区,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不会有中国如此快速的崛起。当然,在特区成立四十周年,进入不惑之际,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应该做的是反思:中国的几大特区何以由先行者变为平行者甚至落后者?其中的问题和教训是什么?特区如何继续为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发挥特殊作用?改革开放该往何处走?
而要做到真正的"四十不惑",首先是要弄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特区的光环开始黯淡,由盛转冷?
我以为,这里有时代大势变化之外因,也有特区自身发展出问题之内因。大的方面来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扩大,香港澳门的回归,特区作为窗口桥头堡示范引领作用削弱,其历史任命在新千年后已经大致完成,重要性和受重视程度都在下降。
而各个特区在国家特殊政策日渐弱化后,自身未能发挥先发优势,改革开放动力下降,出现各种钻政策空子等问题,导致遭遇各种严管查处调整,应该是特区发展趋缓乃至落后,特区魅力锐减之内因。
我个人观察认为,几个特殊事件,可以作为标志。海南特区九十年代大炒特炒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经济大萧条。厦门特区2000年左右远华走私案大查处。汕头特区2000年虚开增值税大案及系列走私案被查。珠海特区九十年代巨人公司溃败巨人大厦烂尾,科技梦破灭。深圳特区亚洲金融危机大冲击被迫城市大转型,在2000年引发深圳是否被抛弃的大讨论。总体来说,特区光环日渐黯淡,吸引力日渐衰弱,是从2000新千年开始,直到如今。
从我个人来说,自从2000年由特区调离到广州,我对特区的关注也日渐减退。即使是近在咫尺,曾经的梦想之城深圳,自从2007年因公干去过一次后,已有十多年未再踏入过。因为在我,深圳有的,广州都有,而广州有的,深圳很多反倒没有或不如。比如说,交通,医疗,教育,文化等。广州人可以不去深圳,深圳人则少不了广州。相比于深圳,广州的宜居舒适度,反倒更高更好。
最辉煌的深圳特区尚且如此,其他几个特区,更是早已泯然众人矣,有的现在比一些普通城市都不如。
曾经人人向往的圆梦之地深圳,现在也需要用各种特惠政策吸引人才。即使如此,人才流出,企业外迁,依然不绝于耳。甚至连有城市名片之称的亲生子华为,也因为挡不住高房价高成本,而选择逃离到东莞。庚子年疫情冲击,深圳人口外流情况更加突出。这些都是明证:特区的确不复当年勇了!
图片来自网络
反思:应由经济特区到权利特区
那么,特区由热转冷由神变凡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我觉得除了时势的变化,政策的调整这些外在因素,最根本的还是特区自身未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未能在最关键的改革开放这件事情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未能抓住人的新变化新需求新盼望这些内因。
所谓改革开放,在我看来,就是简政放权与国际接轨。就是将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管得过多过宽过细的权力予以限制,把民众该享有的权利还给民众,然后以国际公认的规则去约束保护,让民众有自由的空间,自由的发挥,去自我实现。也就是官方所谓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生产关系,解放社会生产力,实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无论是哪种说法,关键是人,要害是自由,方式是市场化,前提是法治。也就是发展以人为本法治健全的市场经济社会。
事实上,曾经的特区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吸引了那么多人拼命追随,就是因为在这些问题上实现了突破,跟内地僵化陈旧体制机制产生鲜明对比和明显落差。
如今,如果仔细盘点特区的问题,特区发展变缓的根由,其实质还是在这些基本问题上"特区不特"了,甚至是落后落伍了。
即以目前发展最好的深圳为例,从新千年起就提出城市转型,创造创新之城,发展高新科技,让深圳发展出一大批新型高新企业,从而得以代表中国参与到国际竞争中。
但是,当最厉害的深圳企业与国际高新企业同台竞技时,才发觉我们的巨大差距。比如说芯片,最近美国一宣布制裁,华为手机则立即产生生存危机。而微软如果真的停用操作系统,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都会大受影响。
深圳特区新千年起就开始城市转型,着力发展高新技术,已经整整二十年了,但高新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仍然跟国际上顶尖国家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是为什么?正如不少有识之士所指出的那样,创新是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育,社会管理,社会保障,文化等方方面面,只有给予那些最顶尖的人才最为充分的物质保障,最为安全的生存环境,最为便利的生活空间,最为自由宽松的思想环境,最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才会有持续不断的涌现。
说到底,还是一个如何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问题,一个如何把人的权利落实最到位,保护到最好的问题,让真正的天才们,可以后顾无忧,尽情施展才华,实现自我,张扬个性。让自发生长的力量,得以最大程度的发展发挥。
在新千年曾担任深圳市长,主导过深圳市城市转型的于幼军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深圳特区要继续引领潮流,重铸辉煌,依然要在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上下功夫,改革开放要进入社会生活全领域。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上实行全面改革。比如说实行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养老等,把深圳人从高房价高成本高压力中解放出来!
特区的改革开放,不能再仅仅在经济上做文章,而是要全方位去拓展去发展,要让经济特区变为人的特区,权利的特区,重新成为国人最为向往的地方,最大的梦想之地!让特区在国家改革开放继续当先锋,探新路,引领中国改革开放继续向前,让中国人真正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特区的新使命新方向,又何尝不是整个中国的新使命新方向呢?
~the end~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