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心一言绘画技术堪忧,AI替代人类是杞人忧天还是耸人听闻 | 二湘空间
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文/海北尬生
如果要说最近科技圈最火的是什么,那一定得是ChatGPT这一类人工智能软件。对于这个软件,可以说是褒贬不一:在一些领域上,他的确表现的比人要好,当然也闹出了一些有意思的笑话,比如下面这几张由百度文心一言产生的图片,显然,它无法理解“熊熊烈火”“车水马龙”之类的成语究竟是什么意思。但这与其说是这个程序有问题,更不如说是传输的数据有问题,数据还不够多,程序不能理解这些成语,因此也不能特殊处理。不过撇开画的意思有点搞笑,单从画面的构图上而言,还是有一定的美学功底在的。至少这个软件正确的从之前的画作中学到的东西,总结出了“应该如何做画“,因此总体而言,我觉得这个软件的表现还算令人满意。
即使是在AlphaGo刚刚出来的时候,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还仍然是惊叹,而不是感到恐慌。这主要是因为两点:第一,李世石并不是第一个输给超级计算机的人类,早在90年代,就有著名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顶级的国际象棋棋手的事;第二,AlphaGo终究只会下围棋,它连象棋都不会,因此,它充其量只能说明在围棋这样一个领域,计算机可以超越人类,至于全面赶超乃至取代人类,显然是到不了这个程度的。
但是最近几周,情况急转直下:ChatGPT出来了,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更新迭代。这是一款主打聊天的人工智能软件,但他和人的谈话,基本上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我并没有自己亲自和他聊:众所周知,我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我对体育的兴趣一样低,但我的确看到别人和他聊天的结果。比如某位著名的飞行员和他聊“波音737飞行员如何防止重着陆”,这个软件真的像模像样地给出了四五条建议。虽然其中有那么一两条是有问题的,但至少他完全在使用术语进行表达,而且答案的大部分还是靠谱的。这就已经比网络上某些营销号自媒体要强太多太多了,他言语的专业性也真的能糊弄住不少对飞行不太了解的人。而且显然,在被问到一些专业性不强的问题的时候,这款软件的表现会远远比较好。
这就给很多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是第一次人工智能能够表现出只有人类才拥有的广度,也可以被看作第一次人工智能正式向人类发起挑战,而且挑战的结果还是很不错的。在这篇文章《ChatGPT正在应验这位数学天才三十年前的预言》中,数学天才卡斯辛基甚至预言未来”人类如此地依赖于机器,关上它们就等于是自杀。最后人类的命运就是一点点沦为困在人工智能和算法里的一个齿轮,沦为被机器或豢养的家畜。“这到底是杞人忧天还是危言耸听?人们都在问:我们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我们究竟在哪些地方与人工智能比还能有胜算?
我的答案是:人工智能显然是无法取代人类这一个整体的,但是对于个体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乃至相当程度上,被人工智能取代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从一开始就无法指望在数据的广度和精度上胜过人工智能,所以我们的优势只可能体现在那些需要开创性乃至需要感性的东西上,比如说艺术。
我给出这样答案的原因是这样的: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显然会强过人脑,他在单位时间内可以接收或解读的数据也一定比人要强。对于人而言,最高效的接收信息的方式无疑就是阅读,然而,至少对于中文读者来说,几乎不可能一分钟阅读1500字以上还能够保证阅读的精度。也就是说,我们每秒钟最多只能读20几个字,也就是一句话的量。但计算机就不是这样。传输文件的时候,我们一秒钟可以轻松传几个G的信息,这些信息如果计算机加以解读的话,也一定可以在这样的时间内完成理解。结果就是,我们在信息量和接收信息的速度上,永远不可能相对计算机有什么胜算。在大数据的帮助下,拥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可以掌握几乎所有与这个内容相关的信息,并快速做出判断。所以在信息的广度、速度上,以及在此基础上得到的深度上,我们几乎是注定无法与人工智能竞争,也就是要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因此,首当其冲的职业必然是那些做数据分析的,比如统计调查、以及创造性不高,但需要大量依靠数据的模拟和设计工作,比如建筑和飞行器的结构设计。简而言之,有些人的饭碗注定会被人工智能砸碎。
但是,人工智能能取代人类这样一个整体吗?我的答案是不能。这就需要考虑人类和人工智能所属的机器的本质差距了。机器对世界的感知是纯物质的:检测到某个某个信号,这个信号达到了什么什么样的强度,然后根据我的程序,我需要对他加以什么样的处理,仅此而已。但人不一样。人对世界的感知既有基于物质的客观存在,又有基于精神的主观认识。在我心中最好的一个例子,来自于我认识中中国最后一位古代哲学家王阳明。他是心学的代表,有人这样问他:“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则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所以在这里,王阳明探讨的“明白”指的并不是客观存在,指的只是主观意识,因此说他是“主观唯心主义”我觉得也是可以商量的。
对于计算机而言,最根本的软件层面上的基础就是程序,而如果我们探讨人工智能的话,我们还需要加上数据。人工智能与之前的计算机程序相比,无法用穷举的方式或者代数表达的方式把自己要显示出来的结果全部罗列出来,于是必须要通过事先输入数据,让计算机从中找出规律,以此作为它回答的基础。这相对于之前的计算机程序比无疑是一个飞跃,但这样的模式仍然决定了人工智能无法想象自己数据以外的情况,也无法执行自己程序以外的操作。举个例子,如果你把印象派以前的油画作品输入计算机,它也一定可以画出达芬奇那个级别的古典或者浪漫主义油画作品,但它绝对不会像莫奈那样画出一幅《印象·日出》,开创印象派这样一个流派,因为它的数据不支持模仿出这样的作品,它理解的油画作品就应该是写实的,像莫奈这样完全抛弃对具体事物加以刻画的手法,它是无法想象的。
在这里,我们提到的这种基于美学的创造,就是我们感性认知思维的体现。美是一个绝对感性的概念,而因为人拥有美的概念,所以我们才会认为莫奈那样离经叛道的作品也是美的,因此,虽然它与之前的美术作品都不一样,我们仍然可以称之为艺术。在这个层面上,人工智能可以尽可能的模仿,但他们绝对不会超越人类,因为他们不会真正的去有感性思维,也就不会真正具有美、快乐、自由等很主观的认识。
但是这显然不能让我们放心:做出这样开天辟地的事的人,终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也就那么几位,绝大多数人可能一生中都不会做出什么与独创性有关的东西。所以,在进行重大研究这一方面,人类的影响还是会被弱化的。这其实也就意味着,我们相当一部分人只能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性认知中,找寻自己相对于人工智能存在的意义。
延伸阅读: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更多往期精粹
北大经济学教授张维迎:如果天黑就出发,越走天越亮,谁都会有信心
河岸:ChatGPT正在应验这位数学天才三十年前的预言,人类沦为智能机器里的一个齿轮
欢迎大家关注“河岸的左岸”和“我们的天空之城”以防失联。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