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城市背后的市井雄心 | 冬吴同学会
收听提示
为什么从人口结构来看,珠三角比长三角地区更具经济发展潜力?
深圳、旧金山、特拉维夫三座城市,有哪些相似的移民特性?
为什么移民天然具有创新和创业基因?
城市具备什么样的特性会更吸引外来人口?
成规模的大学带为什么是一个城市形成移民引力场的重要因素?
中国城市的“抢人大战”在可预见的将来会愈演愈烈吗?
(点击播放按钮后,即可拖动进度条)
前段时间有份关于中国城市的研究报告很值得讨论。报告通过研究一千多个数据,采用老人占比、儿童占比等衡量指标,研究一二线城市的老龄化程度。
这个报告有几个结论。
第一,中国人口老龄化情况很严重,这点人尽皆知。
还有个结论很有意思,长三角地区“衰老”速度惊人,珠三角地区更“年轻”。
为什么珠三角地区更“年轻”?
最近珠三角的制造企业有个明显的变化,潮汕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比例明显上升。
广东潮汕地区的人们深信多子多福。即使计划生育最严格的时期,很多家庭仍在“顶风作案”。
有位二十七八岁的潮汕朋友告诉我,他在家排行老九,把我吓坏了:“容我问一句,你和其他兄弟姐妹是一个妈生的吗?”朋友很淡定:“是啊。”
我问朋友:“你们家是不是罚了很多钱?”他说:“对,这是我爸挣钱的主要动力。”
有位汕头朋友甚至说:“我们为延续中国的人口红利作出了贡献。”
所以相对长三角,华南地区年轻人的比例比较高。
报告里关于城市人口流入的分析也特别有意思。报告称,流入华南地区的人口比流入华东地区的人口要多一些。
作为广东人,我感觉人口流入跟当地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8 月 7 日广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称,获得广州市道德模范、广州好人荣誉称号的人员,在申请积分入户时,会有 10 分的加分奖励。
如果你问一位四川或者湖南的朋友愿意去华东还是华南,可能他们十之六七会选择去广东。
这些人到广东后,即使不去广州,也会到深圳、佛山、番禺、顺德、珠海、中山。深圳天然不排外,本身就是移民城市,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类似佛山这种地方,也会有好几个海天味业这样厉害的企业。
十几年前我从广州到深圳,发现火车一直不出城,我觉得沿途至少应该经过一些郊区、田野。后来才意识到火车经过农村了,但建筑还像是城市里的。
很早以前,珠三角的城镇与城市就联系起来,变成城市带,城镇和城市不是一块一块割裂开的。
整个华南是一片城市群,成为一个吸纳人口的很好的容器。
前不久我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讨论,我打出三个城市的名字:旧金山、深圳、特拉维夫。问大家看到这三个城市,想到他们之间的公约数是什么?
有人说创新,有人说创业,还有人说纳斯达克,都没问题。但我之所以把这三个词连在一块,因为有个共通点——移民。
旧金山显而易见跟移民相关,大家原来都涌到这个地方淘金。后来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又出现了淘金潮,成了新金山,于是华人把原来的金山叫做旧金山。
如果你走在旧金山的街头,感觉不像出国,像去了广东某个城市。
旧金山是硅谷重镇,也是移民国家中的移民重镇,肯定也是反川普的重镇。
深圳不用说也是个移民城市。
为什么以色列的特拉维夫的特点是移民?
以色列是个单一民族国家,公民主体是犹太人,用共同的文化基因。但这些犹太人原来分散在全世界 80 多个国家。以色列建国时有条法律,不管你来自哪个国家,只要你是犹太人,就可以申请回到以色列。
漂泊在外的犹太人从俄国、德国、美国千里迢迢回到精神故土。所以特拉维夫可以视为移民城市,以色列亦可视为移民国家。
移民会带来什么好处?
移民是个筛选机制,如果你敢到举目无亲的地方讨生活、成家立业,你的诉求和固守乡土的人就不一样,不猛不是过江龙。
我经常跟朋友说:“我认识的每一位湖南人都很聪明能干。”
有次我用这句话表扬一位湖南朋友,他沉默了一下,说:“你看到的都是离开湖南的人。”我认真回想,发现陕西朋友挺聪明,湖北朋友也挺聪明,他们都是我在北上广结识的,都离开了故土。
一个人离开故土以后要承受很大压力,像房龙在《宽容》里面讲的:“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一个移民城市吸纳的不是普通的劳动力,吸纳的是有特殊心理倾向的劳动力。背井离乡的年轻人有那种冒险精神,有那种承担失败的勇气和担当。
敢于移民的人大部分都有创业基因。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我把 Y Combinator(美国著名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 扶持初创企业并为其提供创业指南)筛选创业者的标准概括成“三无两有”。
“三无”说的是无根、无钱、无知,无知其实是无畏。“三无”的人敢于破釜沉舟,能够从 0 到 1。
“两有”代表有精力,有死党。精力不旺盛,你就别创业。孤身一人,也不适合创业。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移民城市不是简单地把五湖四海的人汇聚起来,它提前进行了一场心理考试,筛出来的人敢于千山我独行,单枪匹马闯世界。
大规模的移民会影响地区的年龄结构。
我们国家人口年龄的中位线比较高,邻国印度是 27 岁,中国是 37.78 岁,相差 10 岁。国内有些地区人口年龄的中位线更高,东北有些地方人口净流出,年轻人外出工作,留下了老人。
今年 5 月 11 日,首届“长三角民政论坛”在上海举行,“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被确定为首个区域合作项目。
长三角同样面临人口结构严重老化的问题,几乎是除了东北之外人口老化最严重的地区。
上海老人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在国内一二线城市里排名第三,第一是南通,第二是沈阳。
全国最年轻的 12 个城市中,珠三角 7 个一二线城市全部在列,长三角无一入选。最老的 10 个城市中,长三角有 6 个,珠三角的城市都不在其列。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长三角 12 个一二线城市中 14 岁以下人口占比为 10.8%,65 岁以上占比 12.1% 。
珠三角 7 个一二线城市里 14 岁以下的人占 13.9%,65 岁以上的占 5.8% 。
也就是说,长三角的老年人口比重,是珠三角的两倍多。
除了吸纳移民的数量会影响城市人口结构之外,长三角地区一对夫妇普遍只生 1 个孩子,老人占比相对比较高。而且长三角向来富庶,注重养生,人均寿命比较高。
珠三角地区人口出生率比较高,外来人口较多,城市群自然年轻。
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历史条件忽略一个很惊人的事实。广州在珠三角 7 个一二线城市里面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但广州也比长三角最年轻的城市还要年轻一点。
我们可以从这些数据和现象,发现未来的经济重心。
如果没有其他外部因素影响,未来经济中心一定会在珠三角,假如将来粤港澳湾区进一步融合,会更深度影响珠三角地区。
珠三角可能会出现几个特别有意思的趋势。
第一,珠三角将会成为中国教育产业的大本营,涌现出非常多教育培训机构。虽然目前珠三角的平均教育水平比不过长三角,但年轻人数量多,市场在这里。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第二,珠三角的创业环境更包容多元,会持续吸引年轻人。
从创业环境看,长三角围着阿里转,珠三角围着腾讯和华为转。华为应该是广东员工数量最多的企业,有 18 万人。 但珠三角除了华为、腾讯,还有平安集团、招商银行、万科等企业。
一个年轻人如果同时拿到两个公司的 offer,一个在华东,一个在华南,可能去华南机会更多一些。
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是影响城市未来经济增长很重要的因素,而且这种影响会持续很久。
城市这个系统会出现熵增,也就是减少城市活力的力量。城市吸纳的年轻人越多,房价涨速也更快。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虽然深圳“年轻”,但吸纳外地人的能力不像以往那么强劲,高速增长的房价会抑制深圳的包容性。
距离珠三角 1000 多公里的成都,人口流动的情况也特别有意思。
80 年代到 2000 年初,四川是人口输出大省。但这几年很多 35 岁到 45 岁、消费能力很强的四川人,举家从北上广深回到四川。
这些人有的可能前些年在北上广深买过一两套房子,小有成就。有的事业上碰到瓶颈,在外久了觉得没意思。
他们不一定回资中、简阳老家,大部分会到成都。成都这两年房价便宜,生活比较安逸。中年人嘛想过油腻一点的生活,有点“包浆感”。
表面来看,成都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增强。但有个问题,它吸纳的是叶落归根的那群人。
这些人不是移民,不是“无根”的状态,回成都不是为了在这个地方从 0 到 1 开创一片新天地。
回来的人身上那种“无钱、无根、无畏”的闯劲少了,多少有点油腻,想过布尔乔亚式的生活,成都的调性很容易吸引这样一批人。这些人会把资金和人脉资源带回来,并没有真正带来创新、创业相关的那种移民特性。
最终一个城市还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具备“三无两有”特质的人。没有好的创业环境,就吸引不了这些人。没有这些人,也不能形成好的创新环境,互为因果。起码先起一个头,才能开启一个循环。
了解了移民能增加城市创业创新的特质,或许我们就能理解前不久好几个城市爆发的“抢人大战”。
有个段子说,有位朋友只是去西安旅游,走到火车站就被警察拦着问要不要落户西安。
但除了这种暴风骤雨式的“抢人运动”之外,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我们先从“客户”的角度思考,人们愿意去一个地方生活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为了获得有更多的工作和创业的机会。
第二,为了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我(梁冬)家当年在攀枝花日子过得也挺好,父母为了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从攀枝花迁到广州。
你在哪个城市读书,可能就会在哪个城市就业,这个概率差不多是 65%,因为你实习的时候在那个城市。
为什么有段时间北京有些互联网公司从国贸 CBD 搬回海淀桥?
因为离北大清华更近。大家抢的已经不是应届生了,而是实习生。
我以前很多位百度的同事,认识很久才知道他们刚刚正式入职百度。人家虽然是应届生,但有的已经在百度实习两年,进阶成很成熟的产品经理。
成规模的大学带是形成移民引力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往往被我们忽略。
以色列的教育很厉害,现在已经开始做教育输出了,广东汕头刚刚成立了一个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讨论粤港澳湾区建设的时候,很多专家注意到一个问题。
如果对比粤港澳湾区跟旧金山湾区,你会发现旧金山湾区有更强的移民性。
一个很重要原因在于湾区有个全球顶级的大学群,涵盖了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学院等顶尖学府,以及旧金山大学、南加州大学也很不错。
所以硅谷其实是个大学带,是由美国国家宇航局的资金与顶尖大学共同造就的产物。
这些高校招生时先替城市筛选了一遍未来的市民。如果突然让你去一个地方创业,你可能心里有点虚。但让你去那个地方读书,可能就没问题。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国内城市与其搞运动式的抢人大战,不如培育和发挥长效的、系统性的教育优势。
可能有人马上举出反例,武汉教育发达,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
武汉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很厉害,有黄冈中学也有武汉大学。
大学作为移民的引力场,把人引过来之后,城市还要有相匹配的创业就业机制。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机制不够健全,导致武汉培养的人才顺着京广铁路到了广东。
华为很多骨干员工要么来自武汉大学、要么来自华中科技大学。
从这点来看,武汉成也交通,败也交通,人都流出去了。
未来国内跨城市的抢人大战可能会成为城市提高竞争力的主要策略。尤其以后土地财政可能占 GDP 比例越来越低,会更加突显人才对城市税收、城市建设的价值。
但增加一个城市的移民性是个系统的工程,不只抢人大战那么简单。
优质的教育资源、开放的文化、适中的房价,都是城市软实力、竞争力的体现,也会影响每一个年轻人的决策。
每周二、四 晚八点
喜马拉雅FM、蜻蜓FM 同步更新音频内容
本篇文稿整理自节目音频,部分内容有所调整。
享受原汁原味的老友对话,依然建议您回到音频。
本篇总结
1. 移民城市吸纳的不是普通的劳动力,而是有特殊心理倾向的劳动力。敢于移民的人大部分都有创业基因。
2. 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是影响城市未来经济增长很重要的因素,而且这种影响会持续很久。
3. 高校招生时先替城市筛选了一遍未来的市民。大学把人引过来之后,城市要有相匹配的创业就业机制。
互动话题
Q:海明威说过:“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待过巴黎,那么以后不管你到哪里去, 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
读大学时,你选了哪个城市?欢迎各位在文末留言,留言点赞前三的用户将获得房龙的《宽容》一书,留言点赞第四位至第六位的用户将获得一个月的 Kindle Unlimited 会员。
往期节目
第二季第 15 期:“神秘测试”背后的心理术
第二季第 14 期:拼多多的基因(下)
第二季第 13 期:拼多多的基因(上)
第二季第 12 期:有精度的生命
第二季第 11 期:从知道到学到
第二季第 10 期:生命的法则(下)
第二季第 9 期:生命的法则(上)
第二季第 8 期:第一性原理(下)
第二季第 7 期:第一性原理(上)
第二季第 6 期:生命的云端
第二季第 5 期:生命 3.0
第二季第 4 期:人生的玩家
第二季第 3 期:虚拟的狂欢
第二季第 2 期:碳基生命的未来
第二季第 1 期:故事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