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是人类的儿童。人类的儿童是原始人的后代。有谁见过比儿童更快乐的成年人?有谁见过比儿童的微笑更动人的微笑?在我们幼小的时候,一块糖果,一根冰棍,几颗石子,几堆沙土,都使我们感到由衷的快乐,而当我们长大了,珍馐美味和真正的王位也打动不了我们的心。我们童年的天更蓝,我们童年的草更绿,因为生命的太阳照耀着它们。
当然,原始人也有痛苦,甚至比我们更多痛苦,但是他们有强健的生命,痛苦并没有使他们像使我们一样伤感和呻吟,从而败坏掉整个生命。不,他们忍受痛苦。他们的痛苦也是健壮的。他们的痛苦的乌云没有遮住太阳,反倒被太阳镶了一道好看的金边……
与原始人相比,文明人的痛苦和快乐不过是一个老年人的伤感和淫乐。
因此,是我们而不是他们生活在一个更为阴郁的世界上。光渐渐地暗淡了。我们生活在原始巨人的阴影中。当那些光像野兽一样被从四面八方驱赶进知识的栅栏时,我们的头脑变得富有了,而心却空虚起来。我们的生命贫乏了。我们失去了某些最宝贵的东西。
——F.W.尼采 《哲学与真理》译者序
在万事皆微信的当下,除了耄耋老人,不用微信者已经成为稀有动物。有记者问他为什么不用微信,他说“要是上了微信,别人问老白你有微信吗?我就得说有。那人家说加一个呗,我能说不加?我要加了,得在多少个朋友圈里待着?”“我不想每天看同志们都在怎么样活着,我自己怎么样活着都没太搞明白。”从大哥大,到塞班系统,到安卓苹果……年复一年,那个原本人们以为只是用来打个电话的机器,已然成为了承包国民生活的百宝袋。上周,极光大数据发布了《2019年Q2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全国11.34亿移动网民,人均安装App56款,而且一直呈上升趋势。人均App日使用时长增长至4.7小时,其中即时通讯类和短视频类App占据前二。以每天睡眠8小时计算,在16小时的清醒活动时间中,平均每小时就要看15分钟的手机,或者说,每4分钟就要看1分钟手机。当然是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12306搞定高铁,携程、飞猪搞定机票酒店,微信支付宝充当钱包,听歌有网易云,出行指南有高德/百度地图、买东西有淘宝、京东、当当(或者还有拼夕夕),消遣时间再刷个抖音快手,最后当然少不了微信、微博联络一下亲朋好友、同学同事,而这些都只是基本配置。(以上内容绝无广告)根据爱好兴趣不同还有各种读书、修图、做菜、看视频、看新闻、陌生人交友、运动、找工作、游戏……一个5英寸大小的屏幕,早已承包了你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照顾到你生活中每一分钟的需求,可谓“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在“开放、平等、协作、快速、分享”的互联网精神鼓励下,如今生活的每一分钟都可以和互联网挂钩。生活的高效化便捷化是肉眼可见,但这只是APP改变的其中一面;另一面,信息商业化更是切肤所感。
互联网精神鼓励开放、分享,从此以后,除了专业写手、摄影师,人们看到了越来越多来自最朴素生活角落粗糙的语句和画面。无意的有意的,土味的沙雕的惊艳的,在人们一声声“hhhhhhh”、“什么沙雕”、“66666”中汇聚成众生相。无数曾经对子女沉迷手机嗤之以鼻的爹妈,最终都“不幸”沦陷其中,刷起视频聊起微信比谁都勤快。有人做菜、有人赶海、有人起舞、有人造“废品”……在流量的驱动下,那些曾经人们以为的鸡毛蒜皮、无所事事,都可以在一个个双击、点赞、评论下集聚起流量,然后变成钱。疯狂膨胀的网络消费主义下,每一kb流量都是商人口袋中的银子,也成就了部分人改变命运的突发性希望,类似暴富。一个个平平无奇的人开始成为网红,或者KOL,如今还有的是KOC……同时,我们也看到人群中本来众人不屑一顾的流浪汉,一夜之间成为人人趋之若鹜的大师。一群目光无神的人,拿着冷冰冰的镜头,围着一个邋遢难看的流浪汉,那画面仿佛是达芬奇的某幅画作。也看到过二十几岁的年轻生命,凭借在死亡边缘不断试探来赚取数以十万计的播放量,最终在直播镜头前自由落体瞬间消逝。人们的快乐,越来越依附于网络那一头的另一群人。此方的欢笑成了彼方流量的附属品。因此可口可乐去年12月发起挑战,一年不碰手机可获10万美元。不知如今有几个挑战者仍在坚持,到今年12月挑战结束时还会有几位“稀有动物”夺得桂冠?为了帮助人们高效工作,也有体贴的开发者开发了协助管理时间,戒掉手机依赖的APP。不过首先要先打开手机,下载他们的APP。
伯特兰·罗素说过: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
但是,在这个数据泛滥时代,你欢笑时,是真正的快乐吗?此刻看着手机的人们,到底是在追寻自己的快乐?还是在成全别人钱包的快乐?当APP以分裂繁殖的趋势疯狂扩张时,我们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APP?真的需要那么多文章、段子、短视频?如果没有了外卖APP,或许人们会选择自己买菜做饭?如果没有了微博或电子书?人们或许会更愿意在通勤的地铁上翻看纸质的书籍?如果没有了微信,人们会不会更努力地与那些真正想念的人相聚,又能否解开24小时工作on call的捆绑?没有了这些,人们会有怎样新的可能?那种状态对于此刻正看着屏幕的笔者,有些难以想象……在这个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当中,一切成功都以抢占用户市场为目标,优胜劣汰无可厚非。你要成为谁的流量,看似是自主的选择,但事实上在投其所好的内容推荐机制下,人们越发地丧失变化的可能性,只舒服地躺在自己喜爱的世界里。白岩松说:“别扭,往往是进步的标志,因为你进入到陌生的领域。现在手机这种投其所好是毁人的最好方式之一。”如今,在地铁上同时看到两个阅读纸质书的人已经足够让笔者感到惊喜。不知未来的某一天,深度阅读会不会从人类历史上消失?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类将会因外来压迫而失去自由;而阿道司 ·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则提出另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如今《一九八四》是否成为现实我们未能察觉,但《美丽新世界》所担忧的却真真切切地出现在眼前。那就是尼尔 · 波兹曼的《娱乐至死》。
这不是手机APP这一代的“功劳”,其实早从80年代的电视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苗头。
“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而移动网络时代只是将这种“心甘情愿”迅速增强,人们越发难以自控地沉浸在那持续的欢愉中。
APP永远会更新迭代,但生活的美好自始至终都无非是平淡的快乐。自以为成年的现代人,拥有了网络、数据、智能系统,诸如此类昂贵先进的新事物,人们频繁地沉浸满溢的狂笑,极少痛苦;但是比起原始人,比起儿童,我们真的更加快乐吗?当脱离这五花八门的新鲜刺激时,人们还能重获那种童年原始的愉悦吗?科技是人的工具,而不是要把人变成赚钱的工具 。实现美好的才叫技术革新,给人徒增烦恼只能叫智商倒退,或许某些时刻,我们已经倒退到连原始人都不如了。正如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中所说: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撰文丨梁非凡
配图 |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什么比手机好玩?”
- 留言给我们
如果喜欢,点个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