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不死,也注定活不到今天|拙见人物
2002年,王小波曾经的编辑苗炜在《三联生活周刊》纪念王小波的文章中写道:“王小波可以欣慰的是,许许多多因才华、职业所限没能成为自由知识分子的人成了自由分子,他们渴望过自己能支配、主宰自己生活的日子,对任何希望影响别人的意识形态把戏失去兴趣……在这个时代,做一个自由分子意味着社会地位提高,可以从质量生活中品尝滋味;可以用自己的头脑想点儿别的,反对“无趣”。”
那一年,是王小波离开的第五年。那个时代,有能够让王小波可以“欣慰”的转变发生。
他的个人主义则超越了对文字的操控层面。只有少部分具天分的人才能够随心所欲地生活,聪明的、不愿意当笨蛋的、幽默的王小波被我们议论了5年而且还得议论下去。
如今,在他离开的第19个年头,世界变得更好了吗?
“王小波的独特性在他去世之后得到了珍视,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由职业的知识分子,他避免与既有制度发生关系,即便他对这个世界有所妥协。这样的知识分子在我们的社会里是稀有资源。”
如今,知识分子早已不再是稀有资源,文学青年更早就成为调侃的贬义词。
他的知青经历不断构成他杂文中的话题,在那里,我们看到以往的世界是多么荒唐。而对那个历史时期,向来少见深刻的反思,倒是常见廉价的煽情。好像人们接受了时间的暗示,那些事过去30年了,它们过去了就不会再发生。然而,未经自由思想洗礼的地方,它的理智与道德发展能有多大进步是需要打上许多问号的。
王小波致力于将一个“无趣”的世界变得“有趣”,而到了今天人们猛然发现,想要改变今天的世界,已经比19年前更举步维艰。
困难到我们每每只能在发生了什么事件之后,用《沉默的大多数》在朋友圈里刷屏。
也许一部分成为了他想要的样子:那个最早使用电子邮箱发稿的作者应该已经早已料到,有一天的互联网能够如此发达。
他是一个过于聪明、过于健康(主要指精神)、没有太被周遭异化,总之过于正常的人(用今天的话讲三观很正)。
如果王小波活在今天,他也会和他们一样,成为微博上的大V,开通微信公众号吗?厌恶一切圈子的他,也会用上社交软件,把生活暴露无遗吗?经济作为登场的年代里,他将靠什么生活?他的作品会更多改变成影视吗?他本人也会成为IP吗?他会做客大学、书店沙龙、签售、演讲吗?
“我看到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性的世界,但是性爱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他会对这个愈加混沌的世界,不再抱有期待吗?
我无法想象。
“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我们无法,也不能够猜测这个极智慧、有趣又诗意的灵魂所想所为,惟愿相信,他已到达那个,没有傻瓜的世界。
而我们,依旧在混沌中,保持仰望星空的能力。
拙见观察员:小悦悦 小虫
The next / 4.17 拙见+ / 正佳演艺剧院
赶紧长按二维码购票吧
▼
-点击查看往期拙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