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得见好奇者的眺望 | 未来的事
又到了一起来看“未来的事”的时候。南都观察会定期推荐我们认为有意思的未来活动,可能是某个周五下班后就能参加的分享会,可能是需要花掉整个周末才能逛完的展览,甚至可能必须请假才能抵达现场……
这些活动发生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会在你的心中埋下一滴小小的热情,也可能会让你有些失望,但它们都再一次指向未来。编辑部的同事也会藏在其中一些活动里,有时候是去帮忙,有时候是去围观,有时候过了很久很久,会突然在一些文章中闪烁出这些活动的细节。
让我们一起离开电子屏幕,到线下去,到人们的面前去,去到未来。也许在某个活动里,我们会见到彼此。(长按或者扫描图片二维码可以了解活动详情)
陶发被称作是一位“离经叛道”的苗族青年艺术家,他的作品不拘于任何特定的艺术门派,狂野、疯癫、感性并充满神秘色彩。也如他自己所说,再多的艺术手法与形式都只是一种创作需要,最终得以保留下来的,是一种原生、自我的品质,忠于本心、自由洒脱、道法自然。如果你想感受一下这位“太阳之子”的光芒,或者想在他对大自然的描绘中找寻一份属于自己的万灵回忆,不要错过这次在索卡艺术中心举办的陶发个展。
又是一个关于自然的故事,但有着极为不同的色彩。这一次,让我们不再执着于个人对自然的独到感受力,而是去见证社会群体所包含的巨大能量;不再只是在想象中去寻找对自然的共鸣,而让事实告诉我们,自然正在遭受些什么。
这一场围绕自然展开的嘉年华或许会改变你的一些固有认知——绿孔雀、粉红椋鸟、雪豹、亚洲象的保护者就在我们当中。我们所身处的华北,从高山到大海,一些变化正在发生。转换一个视角,我们的生活与自然会变得不再遥远。12月1日、2日,劲草生物多样性嘉年华北京站,让我们共同走近自然。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将迎来它的第30周年。今年的世界艾滋病日依然令人瞩目,两个让全人类措手不及的双胞胎女婴出生、有数据显示大学生艾滋病病例仍在上升……
“艾滋病”早已不再仅仅作为一个病种而存在,它在道德与伦理层面的讨论空间格外宽阔。然而,相较于偶发事件所带来的关注增量,我们是否在喧嚣之余扪心自问,是否真正了解这一病种、了解相关的预防和治疗服务、了解这些患者们的真实生活状态。
12月1日,武汉,一个名为“为艾打卡”的城市地标挑战赛活动即将开始。你可以与你的伙伴一起组队报名,而你需要做的,就是到武汉市内各指定城市地标进行街头活动,向路人介绍艾滋病相关知识并邀请其和自己一起举牌拍照,表达对艾滋的反歧视态度。当然,如果你不幸错过了这一次报名的机会,不妨就作一名路人,“恰好”出现在江汉路、中山公园、琴台、昙华林、楚河汉街、汉口江滩、黎黄陂路、首义广场、司门口等城市地标处,“恰好”遇见了这40个志愿“为艾打卡”的人。
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2018年,中国签署《残疾人权利公约》十周年,又是一个可供回味的年份。
也许我们能透过一些故事来知道些什么。十位残障女子,她们与数千万“北漂”一起,从五湖四海相聚北京,安身立命、追寻梦想。她们是社会工作者、个体商户、公司白领、自由职业者;年长的34岁,年幼的24岁;有的出生在北京城市中,有的来自农村;有的因残障身份遭受偏见和歧视,有的在家人的照顾下成长……
12月2日,以十位残障女子的人生故事为中心,一场图鉴画册发布会和女性肖像展览将在北京举行。在现场,你也许会听到“画中人”亲自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也许会欣赏到同样由罕见病成员组成的8772乐队的活力音乐。但总归,你会距离“中国残疾人的生活怎么样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更近一步。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将中国对外援助的目前成就称为“达到了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中国的发展经验正通过平行流动的方式进入受援国的地方体系,中国的援助实践则使“中国经验”得以实现跨国再生产和地方化。
不同于官方部门,民间公益组织虽然也在对外援助事业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助力作用,但仍然面临众多挑战,除了政策、法律的缺失,海外办公室运行、捐赠资金海外拨付、自身能力和意志……种种方面都需要持续关注和加强。
12月7日,“‘一带一路’人道救助公益合作”主题沙龙将邀请数位嘉宾一同探讨中国基金会在对外援助方面的参与领域、角色定位和发挥作用情况,以及开展工作的优势和问题等。
什么是“河流守望者”?
2011年,为了应对湘江严重的污染,一群人沿河而行,在湘江沿岸先后招募了近百名志愿者,标记排污口、举报污染源、发布河流真相。彼此支持,守望相助,用行动为母亲河发声。
而这一守,就是七年。七年来,他们有过激情澎湃,也有过迷茫困惑,他们知道身边的河流正在遭受污染和破坏,也一直在寻找减轻母亲河伤害的办法;哪怕力量微小,始终在一起不断探索、行动、迎接挑战,直面环境污染问题。他们相信本地的环境问题一定要靠本地人自己解决,只要守住这条河,共同去想办法,一起去行动,便可以带来改变。
如果你想更细致地了解这些“河流守望者”七年来的点滴,不如去现场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了解具体的会议议程安排,期待下一年,之于你,“他们”会变成“我们”。
村庄,自农耕时代以来,便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文化萌芽、发展的土壤。祖辈们在这块土地里繁衍、劳作、交换,建立连接,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村落文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曾经多元的村落文化面临着自然生态荒芜、文化印记逐渐褪色,空巢、留守等问题前所未有的时代挑战。有没有一条道路,可以协同村民、政府、企业、学校……连接外部社会资源,为乡村发展带来改变?
2019年1月8日至23日,贵州册亨县的一个少数民族村寨里,寨门将打开。从外界招募而来的“新村民”们可以用新的视角,熟悉村寨环境、挖掘村落文化,与寨老一起,探索村民与自然生态、村民与村民、个体身心成长与村集体之间的线索和关系。
“立村共生”正在招募一批“新村民”,希望他们关注公共文化教育,或是村落品牌构建,或是社区营造,为村寨带来不同的活力。除了路费补贴,入选者将免费入住当地村民家中,并获得将计划落地实施的资金支持。申请截止时间为12月15日。
游学,即通过游历的方式学习。一群自愿聚集起来的探寻者,尝试以友爱共同体的形式自主教育、相互学习,类似于一个“流动的书院”。在城市游走、寻访“有意思的人”与“有趣的空间与机构”,同时集中开设部分以“培养整全的人”为目标的通识教育课程。
以游学为主要方式的民间非盈利机构——游思学社,这次将目的地定在了苏州。谈及苏州,你会想到什么?也许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也许是平江路的林荫流水、拙政园的曲折通幽、苏州大学的红楼钟楼……
但同时,你也许还会想到,苏州某小学校园内竖起的一堵隔离墙,苏州太湖马拉松上被传递的一面国旗,从东吴大学到苏州大学的一百多年……不管如何,苏州都是一个值得花费寒假中的七天时间去亲身经历的城市。(报名截止时间为12月14日)
这一次游学之旅的录取名额限制在15人,如果你很遗憾没有入选,不妨再点击下面的两张图片,它们是南都观察前两周的“未来的事”,有些有意思的事情仍在未来。
“未来的事”接受各种有意思有意义的活动推荐,请尽早将包含完整信息(时间、地点、议程、介绍等)的活动链接和推荐语发送至邮箱 guancha@nandu.org.cn,如果能再附上活动主视觉,或者主办方最喜欢的几张大尺寸的照片,编辑部会更开心。
欢迎和我们联系,周末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