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寒门学子考上大学是多大的成就?

以下文章来源于缪斯夫人 ,作者Amritorupa Sen

Amritorupa Sen,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博士

经缪斯夫人(ID: Ms-Muses)授权转载


每年“高考”成绩出来以后,印度总是大力赞扬名列前茅的全国优秀考生。在热闹非凡的各种媒体采访中,佼佼者分享着他们的经历,他们的父母和老师脸上写满了骄傲与自豪。同样站在镁光灯下的还有这些幸运儿所在邦的政府、他们念过的学校、他们参加过的补习中心、还有他们所属的社区。这不仅仅是考生个人的胜利,也是与他们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很多人和机构的胜利。毕竟,能够在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脱颖而出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不过,我想和大家分享另一个关于成就的故事。


▌成就是什么?


几年前,当印度人民一如既往地谈论着全国优秀考生的时候,在离西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答100公里远的村庄Deulpota,村民们正在庆祝Arun取得的好成绩。他在所有的科学类课程考试中都取得了排名前20%的成绩。在他之前,这个遥远的村庄从来没有人在“高考”中取得过如此好的成绩。


村民们把他扛上肩头,走遍了整个村庄,向每家每户传达这个好消息。Arun身为小学老师的伯父,一边给村民们分发甜点,一边计划着下一步要让Arun就读他们那个区最好的大学。然而,Arun和村民们很快就会意识到,一个乡村少年和他的村庄引以为豪的成就,在村外的世界不值一提。


▲ Deulpota位于加尔各答西南部,卫星地图中红线范围。 © google.com/maps


牛津字典将成就(achievement)定义为“经由努力和技能或勇气而成功达成”。它包含两部分,“经由努力和技能或勇气”和“成功达成”。哲学家通常将这两部分区分开来,前者代表取得成就的过程,后者代表取得成就的结果。


莱斯大学的哲学教授Gwen Bradford(2015)在其著作《成就》中提出了“困难度”和“能力所致”这两个理解成就的核心要素。取得成就意味着在处于不利条件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超越自我。“能力所致”说的是取得成就的途径。简单的结果论通常只以结果来定义成就。但真正意义上的成就离不开实现它的过程,而正因为这过程,成就感总是伴随着喜悦、快乐和满足感。


成就的另外一个重要维度是它的社会属性,这社会属性使成就不仅仅关乎个体,也涉及个体身嵌其中的社会关系及更大的社会环境(Long and More, 2013)


全国优秀考生当然个个都专心致志、聪明和勤奋。不过他们大部分来自城市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在全英文授课的学校念书。生长在城市意味着他们能够更便利地获得更丰富多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利于教育发展的环境中成长。


Arun则来自一个偏远的乡村,除了学校师资不足和补习老师匮乏造成的劣势,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在了往返学校崎岖不平的路上。Arun专心致志、聪明和勤奋,比同班同学都更快地接受新知识。他的伯父鼓励他,告诉他努力会有回报,会给他更好的生活。然而,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城乡差异、性别差异及社会阶级差异决定了取得成就的难度,以及凭借自身努力取得成就的可能性。成就总是相对而言的,成就不仅仅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



▌通往教育成就的重重障碍


“刻苦学习”,是小时候父母和老师最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我们坚信,无论出身,我们都能够凭借个人的努力和成就,获得向上的社会流动和更好的未来。这样的信念,亦称“唯才主义”(meritocracy),可以追溯到孔子的理念,是政府辖治公民的有效工具,最适合我们这个被新自由主义裹挟的时代。


我想,Arun的故事部分揭示了为何唯才主义行不通。唯才主义假定所有追求上进的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忽视了社会等级结构造成的各种障碍。由于无法被所报考的大学录取,Arun和与他经历相似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失败了。这种失败的感觉也许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而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一生。正如Murray(1938)所言,对成就的需求总是伴随着对失败的恐惧。


个人对成就感的主观感受离不开社会的认可。全国优秀考生的成就经由媒体广为传播,得到广泛认可。而公正评价Arun的成就,则需要细致考察他面临的各种挑战,比如上下学所耗时间,父母因文化程度不高而无法提供学习辅导,电力供应短缺导致天黑以后无法继续学习。在教育成就上的城乡鸿沟面前,我们应当如何确保社会的成就评价体系之公正,如何确保取得成就的过程和结果一样受到尊重和认可?


▲ 印度电影《起跑线》讲述了一对中产夫妇为了将女儿送进名校,与底层人民“比惨”竞争优质学校入学名额的故事,图为父亲和贫民窟的家长们一起在学校门口排队。 © Hindi Medium


各国政府的法律和政策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思路:让所有人在机会平等的前提下公平竞争,或者采取特别措施缩小弱势群体和其他群体之间的差距。采用第一种思路的例子有印度2009年通过的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案,还有邦联政府和邦政府设立的各种确保女童和不发达社区儿童不被落下的教育计划。


印度广泛实行的配额政策,确保弱势种姓在所有公立机构(如大学、政府行政部门、及议会等等)占据一定比例的位置,则和第二种思路一致。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出发点都是想要缩小历史形成的社会不平等,打破强势群体对权力和资源的垄断。在阿马蒂亚·森看来,我们如何评价成就与我们如何评判社会的好坏息息相关(Sen 2000)


自经济自由化以来,国家、市场和教育的关系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Velaskar 2010)教育仅仅被看作个人谋取福利的手段,教育服务的私有化得以迅猛发展,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高低决定了教育成就的大小。会考试的学生得到各种优待甚至是各教育培训机构争相招揽的对象。公认最好的教育机构几乎总是那些地处城区、为精英服务且收费昂贵的私立机构(Velaskar 2010)


和在资源匮乏的公立学校上学的学生相比,家境优渥从而享受更优质教育资源的学生总能在各级教育机会的考试竞争中胜出。家庭教育资源的比拼披上了孩子人力资本和个人成就的光鲜外衣。根据2001年开始的全国成就调查的数据,各邦学生的数学、英语及科学分数均逐年上升。不过,这些数据无法反映出Arun取得的成就,他面临的困境根植于新自由主义时代唯结果论的成功标准(Shields and Mohan 2008)



▌重新定义成就


为什么要重新定义成就?Arun的成就是什么?他在教育成就上达到了父母及先辈未能企及的高度,他为自己村庄更年轻的学生树立了新的榜样。Arun失败在哪儿?他的分数不够高,无法入读所在区域最好的大学,而他的农民父母不知道要如何才能付得起他的学费。按照社会的成功标准,他失败了。但果真如此吗?


Arun的故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迫使我们去重新理解成就的含义,去了解成就的社会建构,去探讨个体所处的微观环境如何影响成就。我们也许每天都和某位Arun擦肩而过,但我们通常只看得见更耀眼的成功者,我们知道他们考了多少分,收入多高,职业多有声望,车子多新,房子多大。成就应该还有更人道更公正的一面,我们不应该让Arun和像他一样的学生丧失希望、被社会遗忘,这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责任。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小尧,我的同级研究生校友和朋友。来自湖南农村的她,当年每天一大早起床听BBC广播练习英语。时至今日,我耳边仍然回响着她一边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一边重复新闻播报的声音。我不由地希望,在世界的某个角落,Arun也在做同样的努力,百折不回。


*本文翻译:胡姝;本文已加入“留言赠书计划”,优秀留言将有机会获得《乡下人的悲歌》(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一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