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安全之名,他们却这样教育孩子

铁臂阿童木 南都观察家 2019-07-26

 

作者:铁臂阿童木

全文4400余字,读完约需8分钟


课间操时间,在众目睽睽之下,在学校领导尖锐的斥责声中,这个孩子依然没能完整背完他的检讨。整个过程,孩子脸色苍白,双眼含泪,摇摇欲坠,似乎随时会融化在烈日下。


我一直想不明白,我们的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非得如此单调枯燥,矫枉过正吗?缺了其中的任何一张责任状,我们就可能“今天是教师,明天就是阶下囚”吗?   


成年人互相甩锅,最无助的孩子,却被压在最底下。



风暴中心的孩子


火红的舞台,盛夏的阳光,再加上台下近一千双目光汇聚,站在舞台上的孩子,就像站在火焰的中心。

 

孩子紧握话筒,颤巍巍的,带着哭腔的声音传遍了整个校园:“我是二年级的XXX,我星期六的时候在桥上玩,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被一个大哥哥救了,我保证以后都做到《防溺水六不一会》,一,不得私自下河游泳……”

 

背到第五条的时候,孩子卡壳了,台下开始窃窃私语,伴随着嬉笑和小声的背诵。

 

学校领导拿过话筒:“这是多么糟糕、态度多不端正的学生!背了那么久,《防溺水六不一会》都没背出来?啊!就是因为他没有背出来,所以差点就被淹死了!我们不能去玩水,看到水,我们就要远离它!不要以为你私自玩了水,老师会不知道,我们学校每一个同学都是监督者!都可以来举报!这个同学啊,全校给我记住他!极其恶劣……”

 

音响轰鸣咆哮,让人头脑一片空白。

 

学校的晨会结束后,这个孩子手里捏着《防溺水六不一会》的打印稿,低着头,走进老师办公室。因为在晨会中背诵卡了壳,他还要在两节课以后的课间操中再做检讨。

 

孩子的班主任对我说:“这个孩子平时挺乖的,因为这件事情,家里已经打了他一顿,来到学校,又被训了一顿。真怕这样他会撑不住。”

 

我把孩子叫到办公室外面,对他说:“没事的,事情很快就会过去的,爱玩水是孩子的天性,只不过我们这里都是野沟野河,学校主要是希望你们可以记住教训……”我觉得嘴里干巴得就像被塞了满口的沙子,看着他茫然的表情,心中既悲痛,又有着深切的无力感。

 

回到办公室,斟酌了一下用词,我给学校领导发了一条信息:领导,你好。今天早上那个孩子从桥上掉下去,差点溺死,再加上今天早上公开批评做检讨,我觉得他差不多受到惩罚了,这个小孩子我之前也认识,相对而言,脸皮比较薄,如果后面还是像今天早上这样处理,这个学生会不会受不了?

 

领导回复了:


1、这算什么惩罚?连《防溺水六不一会》都背不出来,性质如此恶劣,不搞严肃一点,学生怎么会重视?再说,后面会对他进行心理辅导。


2、家长还说要找学校麻烦,这种家长,肯定要通过他的小孩子来教育他的家长。


3、不单是这个小孩子要处理,全校都要再排查一遍,你也要完成相关工作。

 

课间操时间,在众目睽睽之下,在学校领导尖锐的斥责声中,这个孩子依然没能完整背完他的检讨。整个过程,孩子脸色苍白,双眼含泪,摇摇欲坠,似乎随时会融化在烈日下。

 

与此同时,班主任们开始排查曾经去玩了水,或者靠近了水域的孩子。学校规定,每排查出一个“顽劣分子”,扣班级量化积分五分,如果有的“顽劣分子”没有被班主任发现,却被学校领导排查出来,那就翻倍扣分。

 

不得不说,这一招非常有效。班主任们穷尽所能去排查,同一个学校的弟弟妹妹,举报自己的亲哥哥亲姐姐,同学之间举报自己的好朋友……

 

很快,办公室门口站满了被排查出来的“顽劣分子”。接下来,又能有什么命运等待着他们呢?



为什么要这样教育孩子


要回答清楚这个问题,就需要说一说“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地位,和由此而形成的,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内在心理逻辑。

 

安全教育被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在我们这里,重中之重是防溺水安全教育。这在基层学校包括一系列活动——

 

一个是每天一定要干的事。每天上下午最后一节课临近下课的五分钟、放学集合的时候、以及每周的晨会和班会课,都是固定不变的安全教育时间。所谓的防溺水安全教育,就是反反复复让学生看防溺水视频,背诵并且默写《防溺水六不一会》;

 

二是隔三岔五要干的事情。从教育局到学校各个层级,隔三岔五抽查老师和学生的背诵情况,组织与这个主题有关的绘画、手抄报、黑板报、背诵默写等各种比赛。

 

还要录视频,每个学生单独背诵《防溺水六不一会》的视频,同时有老师、家长、学生同时入镜的与此有关的谈话、签署各种责任状的视频。每逢小长假以及寒暑假都必须要有的个别谈话、开班会、签署责任状、录视频的一条龙服务。

 

这些“日常”再加上这些“隔三岔五”,大大小小做过的事情都要留下证据。每个学生名下的各项相关资料档案都有厚厚一打,再加上存满老师们优盘的各种视频和电子稿,学校防溺水工作做得可谓是滴水不漏。

 

这一系列的工作下来,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说一件小事。有一次我给孩子们讲一首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在这首诗里,作者用富有童真和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孩童在水中游泳嬉戏、捕鱼抓虾的美好画面。

 

带领孩子们朗诵完诗歌后,我问,这首诗让你们想到了什么?诚如你所预见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防溺水六不一会!”

 

学校的防溺水安全教育,是疾风骤雨运动式的,也是持续不断、循环反复的,它成功地让身处其中的人,就像巴甫洛夫的狗,对与“水” 有关的一切事物有了条件性反射。

 

这就是我们这些成年人,赋予这些孩子的童年,他们长大后,与水有关的回忆不再是游泳、嬉戏、捉鱼虾,而是不胜其烦、当众羞辱、惊慌失措……

 

前面提到的那个二年级的孩子,只是在桥上玩耍,不小心滑落到了水里,并没有违反《防溺水六不一会》规定,他从死神手中捡回一条命,惊魂甫定之际,迎接他的却是家庭和学校的双重霸凌。支撑学校和家长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样的呢?

 

从学校来看,对孩子的处理,首先源于“差点就要担责了”的恐惧;其次这个孩子的差点出事,打破了学校安全工作的“无懈可击”;最后,处理孩子,学校自然是想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而事后,孩子的爷爷一句“孩子好歹没出事,如果出事了,家长脱不了关系,学校也脱不了关系”,更是火上加油,将孩子在学校的处境推入更凶险的境地。

 

而杀鸡儆猴,杀的仍然是孩子这只“弱鸡”,而“猴”却有了两个——除了所有学生,还要再加上家长了,学校拿家长没办法,那就通过孩子“教育”家长。

 

再来说说家长。这个孩子是个典型的留守儿童,爷爷奶奶长期作为直接监护人,这次承受着双重的恐惧。第一重是对孩子差点死去的恐惧;还有一重,是孩子万一出事,儿子儿媳会怨恨怪责的恐惧。所以事发之后,老人不但没有去抚慰孩子,反而将自身也无法处理的恐惧,发泄到了孩子身上。

 

而孩子的爷爷对老师说的那句火上浇油的话,既是对内心恐惧的转移,也暗含了对学校长年以来安全教育工作方式的不满。

 

想想家长们在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吧。拍照,拍视频,签责任状,搞完这一切,马上收拾东西走人,这是老师们家访的三部曲。无论酷暑寒冬,老师一个电话,家长就得放下活计,紧赶慢赶来到学校,发现就为了签一个已经不知道签过多少回的责任状,或者拍个假模假式的照片或视频。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长们能不反感吗?这似乎也在一遍遍地提醒着家长,学校背负着沉重的安全责任,如果出了事儿,无论如何也要把家长拉下水。

 

恐惧,是孩子、老师、家长在此次事件中的共同感受。恐惧如此深地控制着我们,并将我们分离得如此彻底,所谓的师生情、祖孙情,在恐惧面前,消失殆尽。所以,在此次事件中,看似站在了对立面的学校和家长,却采用了同样的手段来教训孩子。成人之间互相甩锅,最终的锅,一层层,都砸在了孩子身上。



怎样让你的学校更“安全”?


整个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我所亲眼目睹的,是一个孩子所遭受的极端霸凌,最直接作恶的是老师、学校,这都应该受到谴责。但我想,这样的事情绝不是孤例,也绝不会到此为止,所以我们的讨论,就不能仅仅止步于谴责个体。

 

我一直想不明白,我们的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非得如此单调枯燥,矫枉过正吗?老师们的处境,真的如大大小小的会议上所强调的那样,做完这一切我们才能有效的自我保护,缺了其中的任何一张责任状,我们就可能“今天是教师,明天就是阶下囚”吗?我们的责任,真的已经无限扩展到,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孩子出了事,就和老师脱不了关系?哪怕我们真的做到了滴水不漏,只要家长横下心来闹,我们就真的没关系也会变成有关系了吗?

 

是的,我们所有的相关工作,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自保,所有工作下意识的前提,都是把孩子和家长,视作可能会让我们吃官司的敌人。但是,谁又愿意生活在人为的、互相敌对的人际关系里呢?在这一切停下来的时候,也会偶尔感到困惑:我们做的这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

 

去年,因为一家公益组织的推荐,我参加了在南京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在那里我聆听了一场《怎样让你的学校更“安全”》的讲座。蒲公英教育法律研究中心李文主任和几位专家学者一起,针对学校安全做了专题演讲。虽然以我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要理解专家们的话,有一定困难,但有一点,我听明白了,在学校的安全教育、安全责任这部分,通过法律的途径,是讲得清楚,做得明白的。而且,是有专业人士在做的。

 

可能有的人看到这里会觉得好笑:有专业人士在做这件事情,难道你是第一次知道吗?是的,那的确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件事情。乡村教师的认知,乡村儿童的现实处境,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和我在教育创新年会上所看到的种种,有着天堑般的差距,而法治方面的差距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但是,看到了差距,我们是退回去,还是尝试着往前迈进一步?这是我们可以去思考和选择,并最终为之努力的。



让善良茁壮成长,让孩子自由呼吸


通篇看下来,也许有人会觉得,不过就是一个孩子当众受了罚而已。但之于那个孩子而言,那一天的校园,就是他一个人的炼狱,他坠落到恐惧深渊的底部,茫然四顾,看到的皆是讥讽、恶毒、幸灾乐祸。我想,没有人希望自己身处那样的绝境。但这是在现有的制度和环境之下,必然会发生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更加专业的外部力量的帮助。

 

但是我希望的并不是仅仅如此。宋朝的苏轼曾在诗中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在“庐山”中的我,经常细看山中一草一木,因为柔弱而被碾压,时常感到悲痛而无力。像参加教育创新年会这样的事情,之于我,就像走出“庐山”一样。

 

“出山”之后看到的是万水千山,让我除了有一草一木的细致体验,也一点点拥有了更宽阔的视野,积攒了一些力量,回到“庐山”时,不做冷漠的看客。我也看到人情荒芜之处,人性的些微星光。就像这个孩子的班主任。这个孩子,不但让班级被扣了很多分,也让班主任没法“优秀”起来,客观上给她增加了不少让人厌烦的工作,可是她仍旧选择去关心这个孩子的感受,她这样做,收获的却是“教育不到位”的苛责。

 

我目睹过一个个温情而丰富的人,慢慢成为“优秀”却冷漠的老师。我希望这个美丽的年轻老师,未来可以有机会,走到阳光下,让她的善良茁壮成长,让这样的老师成为主流。

 

不单单只是安全教育这一个部分,乡村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人的极端漠视。可喜的是,很多的社会服务和公益行动,正慢慢的开始实行救助。我本身就得益于这些组织的行动。

 

然而,这样的力量仍旧太微弱。这也是我一次次想要把发生在“庐山”之中的事情,让更多的人看到、听到的原因。只有更多的人,把这样的事,真的当作一回事,去讨论,去达成一些共识,去努力,去行动,才有可能让改变发生。

 

我只祈盼一切都还来得及,那些被成年人互相甩锅而压在最底下的孩子,能来得及,自由呼吸。


*本文已加入“留言赠书计划”,优秀留言将有机会获得《简斯维尔:一个美国故事》(中信出版集团)一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