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流动儿童办了个“学前班”,刚开始连凳子都不够
2004年4月7日,四环游戏小组第一天开展活动。之后每天开门的时候,孩子们都特别高兴。那时候没有足够的凳子,孩子们就自己从家里带着凳子来。这么多年,除了寒暑假,四环游戏小组没有间断地开展了4000多天的活动。
中国现在还有6000多万的农村留守儿童,我们怎样才能将这种模式调整、推广到广大的村庄里?怎样和中国的扶贫和发展研究更好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四环游戏小组面对的一个大课题。(本文首发于2018年7月)
▲ 家长在“四环”和孩子们一起自制玩具。 © 四环游戏小组
从2012年至今,“四环”持续开展“种子计划”培训,为城乡结合处流动儿童幼教机构提供师资培训。我们和其他合作机构在北师大召开过两次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论坛,联合各方面的相关者一起为流动儿童学前教育发声、倡导。
在这14年的探索中,我们也有困惑。第一个困惑来自于小组自身的发展。很多人说“四环”虽然做得很好,但只是一个小而美的机构,没有规模化,没有大范围的输出自己的模式和经验。我们希望能更好地传递“四环”的经验,传递这种家庭参与式的办学理念。中国现在还有6000多万的农村留守儿童,我们怎样才能将这种模式调整、推广到广大的村庄里?怎样和中国的扶贫和发展研究更好地联系在一起?我觉得这是四环游戏小组面对的一个大课题。
我们还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培养出了一些非常优秀的“妈妈老师”,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她们中的大多数都没能留下来。另外我们机构的场地是在二环的黄金地段,而不是在城乡结合部,租金很高,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但同时,附近又有很多大的四合院,有的是公共资源,但它们是被闲置、浪费掉的,这是公共资源的错位。
而且我们仍然在政策的灰色地带,在和外部环境持续博弈。“四环”虽然已经做了14年的幼儿教育,但是没有办法注册成教育机构,目前是社区服务机构,以“社区亲子活动”的形式在教学。如果组织的活动需要孩子们暂时离开社区,比如说去后海开展亲子活动,就需要申请,哪怕一个章没盖上,就不能组织孩子去。
▲ 孩子们把“梅花桩”和“跳房子”结合在一起游戏。 © 四环游戏小组
“四环”在同一个流动人口社区坚持了14年,提供的都是社区实际需求的服务,缺什么就提供什么,一直在帮政府解决问题。但是未来,我们还该做些什么?
“四环”是为弱势群体服务的,但是无形之中,对于目前普遍的“育儿焦虑”和功利主义、商业主义至上的幼教,起到了纠偏和创新的作用。这种基于社区,有家长参与,自由开放的办学模式常被赞扬和借鉴。
我想,我们还可以跳出最初“缺什么就提供什么”的思路,从供给的视角来考虑问题,做一些创新的尝试,引领一种不一样的育儿方式。
*本文已加入“留言赠书计划”,优秀留言将有机会获得《汴京之围》(天地出版社)图书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