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迁还是困守:皇帝与大臣的博弈

侯杨方 南都观察家 2023-10-26


本文经授权摘录于《征战:大清帝国的崛起》一书
侯杨方,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全文约4600余字,读完约需9分钟

虽然崇祯皇帝知道待在北京只有死路一条,非常想南迁,但是又不愿背上骂名,要将南迁的责任推给臣下,推给提出建议的人。崇祯皇帝至死不悟,是自己和战不定、争功诿过,对臣下极为凉薄的行为早已经让臣下绝望透顶。



天地出版社 2022年4月

为什么萨尔浒大战是决定明清命运的关键之战?崇祯皇帝与袁崇焕的一年之痒如何改变战争态势?弘光政权如何在悲壮与绝望中灭亡?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清朝巩固疆土的战争给后世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

从萨尔浒之战到大凌河之战,从己巳之变到甲申国变,从平定准噶尔到金川之战,本书详细讲述明清嬗代的完整过程和清朝开疆拓土的历次战争,真实再现了清王朝从一个小部落成长为大帝国的发展历程,揭开大清帝国崛起的众多谜团,是一部征战史、拓疆史。


松锦大战后,明朝形势越来越危急:在山海关外,仅余吴三桂的一支战后残军;而在中原,由于精锐明军都已被抽调出关,起义的农民军借着饥荒声势大起,已经攻进了中原腹地,多名藩王被杀。黄河流域与华北地区经过多年饥荒和战乱,已经无法维持明朝中央政府的运转。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崇祯皇帝与首辅周延儒秘密商议南迁事宜,并叮嘱周延儒千万不要泄露消息。明朝有两都,一个是北京、一个是南京。明朝初年的首都在南京,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在南京还留下了一套备用的班底。


天启皇帝的张皇后,也就是崇祯皇帝的嫂子听到消息以后,就问崇祯皇帝的周皇后:“此周延儒误皇叔也,宗庙陵寝在此,迁安往?”太庙、宗庙和祖宗的陵墓都在这里,怎么迁呢?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张皇后还说了周延儒很多坏话,结果南迁一事就搁浅了。


崇祯十七年正月,关外的清军因为皇太极去世以及继承问题,暂时没有对明朝发动攻势,但关内的农民军势力越发强大,李自成也已经率军攻进了山西。


山西在明朝的地位极其重要,因为其地势居高临下,农民军翻过太行山就可以打到华北平原,可以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北京。眼看就要被起义的农民军一网打尽,崇祯皇帝终于急了,秘密召见李明睿、李邦华、吕大器商量南迁事宜。


李明睿非常坦率地要求南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皇上可内断之圣心,外度之时势,不可一刻迟延者也”,要求皇帝不要再让群臣商议了,一定要乾纲独断。


崇祯皇帝说:“此事我已久欲行,因无人赞襄,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此事重大,尔且密之,切不可轻泄,泄则罪坐汝。”崇祯皇帝言下之意是告诉李明睿,他早就想迁都了,只是因为没有人支持才拖延到现在。他的想法和李明睿一样,但是如果大臣们不同意怎么办?这是大事,因此崇祯让李明睿保密,万万不可泄露出去,否则治他的罪。


这与之前的陈新甲与清军议和的情形一模一样。陈新甲议和是崇祯皇帝指使的,但是议和的消息泄露了,崇祯就杀掉陈新甲,然后跟大臣们说议和的事是陈新甲背着自己干的,以此来推卸责任。李明睿现在也面临与陈新甲相似的处境,非常危险。


虽然崇祯皇帝知道待在北京只有死路一条,非常想南迁,但是又不愿背上骂名,要将南迁的责任推给臣下,推给提出建议的人。


崇祯皇帝还详细问了南迁的具体方法,李明睿建议可以伪称到曲阜朝圣,然后快马加鞭南下,二十天内即可过黄河、淮河,到达安全的淮安地界(明朝时期,黄河不是从现在的山东入渤海,而是夺了淮河中下游的水道,从江苏北部入黄海,所以黄河与淮河是一体的)


此时明朝在南方还有五支主要军队,由刘良佐、刘泽清、黄得功、高杰、左良玉这五位总兵率领,前四人驻扎在江淮流域,四地合称为“江淮四镇”,左良玉驻扎在武昌一带。当时明军号称还有四五十万人,当然这个数字是假的,毫无意义,不过几万能打仗的兵士起码还是有的。如果崇祯皇帝顺利迁往南京,依托黄河、淮河、长江天堑进行抵抗,未尝不是一条生路。但能否就此挽救明朝的国运还是个未知数。有人认为,崇祯皇帝一旦南迁,明朝就能中兴。我认为还真是未必,但起码比在北京坐以待毙强。


由于崇祯皇帝的犹疑不定,南迁计划一拖再拖,直到李自成攻下山西,马上就要兵临北京城下了。李邦华、李明睿再次上奏疏,提出了另一个南迁方案,即太子去南京、皇帝守北京,这样起码在北京被攻下后,还有一个无可争议的合法继承人在安全地带,免得明朝出现群龙无首的状况。但很不幸,这个方案最终也未能落实,导致了一年后南明小王朝群龙无首、相互倾轧的混乱局面。


南迁方案之所以没有被落实,跟崇祯皇帝的“抠门”“小气”的性格有关。因为当时已经没有多余的军队护送太子南下,必须征召新兵,而征召新兵就要花钱。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不仅无法征募新兵,而且南下途中也无法犒赏将士,势必会有很多麻烦。李明睿提出,因为国库紧张,费用应由皇帝的内库(皇帝私人的小金库)出。


但是,崇祯皇帝坚持认为应由户部开列一个特殊的支出项。在这一点上,两人产生了分歧。李明睿认为如果动用国库中仅剩的储备,北边防线将受到致命伤害;而如果抽调北京城防军队或者边防军,就等于放弃北方和中原,南下之行无异于逃跑。李明睿请皇帝为宗庙社稷考虑,赶紧下决断,不要临渴掘井。崇祯皇帝低头不语,最后也没拿定主意。


时间一天天过去,李自成一天天逼近北京。李明睿公开上疏要求南迁,这一次他换了个说法,叫作皇帝“亲征”,留下太子镇守北京。其实,皇帝“亲征”应该向北征清军,或者向西征李自成,怎么向南“亲征”呢?当然这只是让人听上去好听一点儿,就像宋钦宗被金人俘获去黑龙江,叫作“北狩”一样。


但是,这一次受到了首辅陈演的坚决反对。陈演将李明睿的奏疏透露给了兵科给事中光时亨,让他出来公开反对。于是,光时亨称南迁是邪说,不斩李明睿不能安人心。李明睿因为受到皇帝警告,不好为自己辩护,所以他不能像陈新甲一样,说南迁的主意皇帝也同意。崇祯皇帝当然知道谁是谁非,但他为了面子不肯公开自己的意愿,只好责骂光时亨是泄私愤,说邪说这么多,他为什么只攻李明睿一人。虽然崇祯皇帝这次算是有点儿良心,没有把李明睿像陈新甲那样杀掉,但他还是不敢公开自己南迁的意愿,于是南迁计划又一次搁置。


崇祯十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李邦华与李明睿又分别提出了两个南迁方案,李邦华提出太子南迁、皇帝留守,李明睿提出皇帝南迁、太子留守。没想到,迫于舆论压力的崇祯皇帝突然态度大变,公开宣称:


祖宗辛苦百战,定鼎于此土,若贼至而去,朕平日何以责乡绅士民之城守者?何以谢先经失事诸臣之得罪者?且朕一人独去,如宗庙社稷何?如十二陵寢何?如京师百万生灵何?逆贼虽披猖,朕以天地祖宗之灵,诸先生夹辅之力,或者不至此。如事不可知,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朕志决矣。

言下之意是,老祖宗们好不容易才在北京定都,现在李自成等“流寇”来了,如果轻易地就把祖宗基业丢掉,怎么对得起祖宗、对得起百姓?况且如果他一个人跑了,那宗庙社稷怎么办?十二陵怎么办?京城老百姓怎么办?尽管现在“逆贼”猖獗,但仰仗天地祖宗保佑和各位大臣的辅佐,相信事情不会太糟糕的。


崇祯皇帝还定了个高调:如果实在不行了,自己作为国君为社稷而死,也是正义所在,理所当然,所以他已经下定决心,实在不行情愿死在北京。这样的高调一出,其他人根本没法反对。


崇祯皇帝此言一出,有大臣又提出,让太子去南京监军,但也遭到了反对。崇祯皇帝说,自己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哥儿(太子)孩子家,做得了什么事?大家还是商讨一下战守之策,其他话就不要再说了。


崇祯皇帝对南迁的态度为什么突然转变,行为乖张?亲历者吴伟业分析了崇祯皇帝的心态:


上意非不欲南(迁),自惭播越,恐遗恨于万世,将俟举朝固请而后许。诸大臣材不足以定迁,而贼锋飘忽,即欲遣太子两王,禁军非唐羽林、神策者比,万一贼以劲骑疾追,即中道溃散,其谁御之?


意思是说崇祯皇帝在内心里不是不想南迁,但是怕遭骂名,怕被人指责他逃跑,怕遗臭万年,所以他需要大臣们举国请求,需要大家三番五次地集体跪在地上请求他南迁,他才会“被迫”答应——南迁是被大家逼的,将南迁或者逃跑的罪名安在群臣头上。


其实崇祯皇帝还担心大臣们没能力保卫他的安全。明朝禁卫军不比唐朝的御林军和神策军,如果南迁路上遇到农民起义军追击,恐怕难以抵御,弄不好皇帝、太子和皇子们都要被俘。


当然,吴伟业的解释并不是全部原因。


人是非常复杂的,崇祯皇帝表面上坚决反对南迁,但内心又极度渴望南迁。他一面说“国君死社稷”,显得非常忠烈;另一面还做着南迁的准备,派给事中左懋第前往南京,查看沿江舟师兵马状况,想知道自己一旦跑到南京,南京城能不能守卫得住。他又密旨令天津巡抚冯元飏准备三百艘漕船在直沽口待命,准备走海路。其实走陆路可能会被农民起义军追上,走海路确实更安全。冯元飏不断敦促崇祯皇帝立即南迁,认为北京不可能守住;他愿率劲旅五千驰赴通州,恭候圣驾,由海道到南京,并派其子冯恺章进京敦请。但此时已是三月初七,李自成马上就兵围北京了。


崇祯心里想南迁,但不敢公开承认,主要是因为南迁遭到内阁首辅陈演的坚决反对。对此,崇祯皇帝很恼火,召见内阁辅臣时,唯独不召见陈演。陈演对此深感不安,于二月二十八日乞求辞职。在罢免他的前一天,崇祯皇帝对陈演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朕不要做,先生偏要做;朕要做,先生偏不要做。”意在怪罪陈演。


继任内阁首辅魏藻德也坚决反对南迁,但他比陈演油滑。崇祯皇帝让魏藻德表态要不要南迁,他始终一言不发。魏藻德深知崇祯皇帝的心思和行事风格,坚决不当替罪羊,所以始终不表态。


三月初三,大学士李建泰再次奏请南迁,并表示自己愿意护送太子先行。次日,崇祯皇帝召见大臣说,李建泰劝其南迁,可他作为国君是要死守社稷的,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再次让大臣们表态。大学士范景文、都御史李邦华、少詹事项煜等表示赞同,并请求先护送太子去南京。结果遭到光时亨的激烈反对,光时亨说了一段极为恶毒的诛心之语。他说:“你们带太子跑到南京去,心里到底想干什么?你们不就是想模仿唐肃宗在灵武称帝的旧例吗?当今皇帝不就变成唐玄宗了吗?你们拥戴太子,有了拥立之功,既可以保富贵,又到了安全的江南,你们难道要皇帝一个人在北京死社稷吗?”


此语正中一向多疑的崇祯皇帝的心思。光时亨此语一出,没人再敢说“南迁”二字。在极度尴尬的沉默中,崇祯皇帝又问大臣们怎么守卫北京,诸臣一片沉默。


于是崇祯皇帝恨透了这帮大臣,深深叹息,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意思是他不是亡国之君,他做得很好,自己光明磊落,能力超群,责任心强;是臣子们不好好干,所以才导致国家灭亡。崇祯皇帝至死不悟,是自己和战不定、争功诿过,对臣下极为凉薄的行为早已经让臣下绝望透顶。明末一批最忠勇、最能干的大臣、统帅、将领,被他一批批地逼向辽东战场,不是战死就是被杀。到此时,他还将责任全部推卸给下属,没一点儿担当。真是至死不悟、不悟至死。这种领导作风,与关外的对手皇太极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至此,命运已经注定、心灰意冷的内阁及六部大臣开始怠工。在京等了七天的冯恺章痛哭离京。


但就在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之时,崇祯皇帝又有“神来之笔”,突然又动了南迁的念头。于是他就去问姐夫、驸马巩永固,说能否招募人马护卫南迁。巩永固早就劝他南迁,但被他大义凛然地拒绝了。现在巩永固告诉他,为时已晚,自己已经做好了全家自杀殉国的准备。


几个月的宝贵时间就这么耗完了,崇祯皇帝心里恨透了那帮故意架着他的大臣,但此时已毫无办法,只能坐困危城。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崇祯皇帝身上应验了。


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李自成攻进北京后,坚决反对南迁的光时亨立刻投降,而坚决主张南迁的李邦华自杀身亡。

*欢迎给南都观察投稿,投稿邮箱 guancha@nandu.org.cn;*本文已加入“留言赠书计划”,优秀留言将有机会获得《讲谈社●日本的历史》(文汇出版社)十卷本中的任意一本。




点击图片,阅读推荐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