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醒醒,你该回来头等舱了”,一场对弱势群体的焦虑收割

刘大胡子 南都观察家 2023-10-26


刘大胡子(专栏作者)

全文4100余字,阅读约需8分钟


“不要用脑子想,要用身体去感受,答案就在你心中。”


一场既广泛又精准的收割正在展开。


它常常以“做更好的自己”“身心灵修炼”等主题打动销售对象,在社群里强化对方的信仰,最终出售昂贵、漂浮、并没有太多实质内容的课程。


所有的这些课程中,“身心灵”是最受欢迎、也是占比最大的一个部分。


这种文化早已渗透进大众的语境中,诸如冥想、打坐、正念等专有名词,正在成为都市人的日常用语。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样的课程和训练之中。而这些课程的高频词汇:旅居、邀请、信号、场域、能量、宇宙、连结、玩耍、滋养、当下、扩张、富足——似乎完全是反焦虑的。

但也不乏质疑:这是不是一种新的消费鼓吹,抑或一种新的割韭菜形式?除了高昂的课程费用,受众无论有什么样的焦虑和困惑,看起来无所不能的导师归根结底都能给出同样一个回答,如同诡辩。


自由、暴富、被爱——被构建出的梦想

很多身心灵课程的论调建立在“自我”上,但也由此分化出了三个大主题,自由、暴富、被爱。


人们被困在996和格子间里,想要逃离系统的压榨但无路可走时,身心灵给出的答案是“扩张和突破”。


比如一篇题为《宇宙法则:打压自己就收缩,给爱就无限扩张》的公众号文章里,导师写道:


“你也不用考虑,是不是要离职,创业之类的事情。都不用。只需要对自己生命扩张的力量保持诚实……不管你现在是做销售,做咨询,还是做设计,其实都一样,你的那份独特智慧,才能,生命给予你的力量,自然会展现出来,你只是简单地和它保持一致,就够了。人间的一切,都是这么回事。无需害怕什么,也无需规划什么,简单地跟随生命,把这股力量活出来,一切答案,将会自然浮现。”


他们不会直接鼓吹辞职、自由职业或创业,但学员们会把导师作为自己唯一的参照,幻想自己是否有朝一日也可以躺在巴厘岛,做数字游民,成为在那里远程卖课的一分子。


而同样被构建出的梦想还有暴富。“谁不想更有钱呢?谁不想吃好东西住好酒店呢?如果不是,那一定是你还有要改进和清理的地方。”“金钱可以使人丰盈,可以让好的事情流动起来。”“人越活越开,钱越花越多。”这自然会吸引很多对于金钱缺乏安全感的人。


在一篇题目为《众神归位:醒醒,你该回来头等舱了》的公众号文章里,这位导师写道:


“还会有人说:‘可是我没有钱啊。可是我没有你们那么优秀。可是我就是不行呀。如果我就是应该坐在经济舱呢?如果我在头等舱没有座位呢?’


我永远只会微笑地看着他。


……


我会在头等舱等着你。你的位置,也一直在头等舱等着你。”


对身心灵课程的质疑中,有人说自己的朋友接触之后办了很多信用卡,并购入了大量奢侈品。朋友认为“信用卡是宇宙爸爸的爱,是宇宙爸爸给他的天使投资,这么做是为了要无限地扩张,尽情地探索,无限地感受爱、丰盛、喜悦的扩大。”


也有人说看了财富类身心灵教程的人,为了过上想象中的生活,不惜重金租下豪宅,因为到处借钱而屡被催债。


这种论调能够流行,就是因为社会对好生活的定义太过单一。但正如上文提到的文章中写的,这些导师并不会告诉学员怎么才能坐上头等舱住上五星级酒店,也不会告诉学员自己是通过高昂的社群收费才能拥有这一切,而只会“微笑地看着他”。


除此之外,还有“有人爱”的需求。如果说“自由”“暴富”至少在表面上不针对性别(但实际上大部分学员也是女性,尤其是没有太多社会经历和自信的年轻女性),“有人爱”,则是直接针对女性的内容。


如今在中国,很多女性的意识已经向前一步,这也是她们在亲密关系中无法得到自洽和满足的很大原因。这类课程提供的解决办法是“向内求”,要改变自己,利用男权规则,而不是创造自我的新规则。


不仅仅是两性关系,在整个东亚社会,女性被看见、被关注、被爱的次数都太少了。这类课程和社群代替了一部分心理咨询的功能,给女性提供暂时的温暖和微光,也引导女性走向另一个极端,只要我照做,我就一定能被看到,能被爱。


病态依恋关系下,“社群”的狡猾和危险

为什么身心灵课程这种形式这么流行,它们卖座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全球化带来多元化的文化风貌,城市发展不均导致生活差异扩大,代际传承的断裂造成价值观分歧,财富分配波动引发社会阶层流动,而互联网也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疏离感的问题,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人们内心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此外,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长时间的工作996、内卷化现象,以及不断追求ddl的压力,这使得现代人很难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增多,然而,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身心灵产业”的出现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当人们面临具体的选择时,身心灵课程告诉你:“好好宠你内心的小孩,他会告诉你答案的。”“不要用脑子想,要用身体去感受,答案就在你心中。”这些包裹着心理学外壳的话术太能安抚现代焦虑的内心了。


这些课程的传播,常常依托于互联网社群,而社群本身,又进一步强化受众对课程和导师的信仰与心理依赖。


社群是一个抱团取暖的封闭系统,成员往往是因为相似的处境、信念走到一起。在现实中,有不少暂时陷入生活困顿的或正在承受巨大精神打击的人,无法通过其他努力改变状态,也无力自我支撑,希望能有人拉自己一把,在社群这里找到了心理上的避风港。


对迫切想解决精神焦虑的人来说,加入社群意味着归属感,找到了关注和组织。但也是因为这种同质化,在社群里,不一样的声音很难被接纳,导致语言的趋同、僵死和集体无意识,比如反复传递的“夸夸”接龙。加上导师学员关系里本就附带的讨好机制和归属机制,学员和导师很容易形成病态的依恋关系。


我曾经潜入过一个这样的社群,里面充满鼓励的话、玫瑰和大拇指,以及对导师的绝对称赞和绝对服从,社群成员甚至会直言对导师的崇拜,绝不怀疑导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人都梦想成为导师,而导师也在兜售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可是我们都该知道,一个缺少怀疑要素的系统是危险的。



不同的课程,相似的韭菜

除了身心灵课程,市面上还流行各种各样类似的课程,它们都是针对焦虑的受众而产生的,这个人群,常常是在心理、经济、社会关系上处于劣势的女性。


比如,有人在短视频平台教全职妈妈如何在带娃之余直播赚钱。


“你们相信吗?我就是靠这么3段话,5个动作,首播当天就做到了几百人在线,就是像我这样一个宝妈,一场直播不到3小时,就赚到了5开头的4位数,收入是线下好几倍……”宝妈们买了课程才发现,所谓的“直播赚大钱”,需要有内容输出,有分发渠道,以及很大程度的运气。但对于因为“不能赚钱养家”而在家庭中倍受白眼的宝妈,若有一个既能照护孩子又能赚钱提高家庭地位的机会,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


而我曾潜入过的那个“形象管理师”的培训社群中,大多数人都是职场女性,几乎都生了孩子,由于要花费精力照顾孩子,因为性别的不公待遇而在职场中遇到瓶颈无法向前,也同样由于照顾孩子,夫妻关系变得紧张。


导师在课程里介绍,自己是二胎职场宝妈,从东北远嫁福建,疫情给收入带来冲击。这些都很能让有了孩子、渴望赢得家庭尊重的女性共情。


这样的社群通过兜售一种“变美”的理论,即只要女性自己够好够美够强大,就会迎来夫妻关系缓和,甚至可以通过几千到上万元买课学习成为形象管理师,去发展事业第二春。有人投入数十万在提升自我变得更美上,但回报只有几千块。


这类课程有一些很显著的共同点。


第一,通过社交媒体的渠道兜售,比如抖音、小红书、知识星球、微信群等等。


这种课的兜售模式和传销发展下线十分相似:导师先通过卖课攒下第一桶金,通过在社交网络公开展现自己的精神和物质状态而强化学员的仰慕。


导师自己营造出的状态也是营销卖货不可或缺的一环,用这一套理论发展新的下线,而导师自己也许也会花更高的钱去上更“高阶”的课。像是一个闭环永动机。


第二,无一例外,都在鼓励消费。不管是买课充值来充实和提升自己,还是“让钱流动起来,钱越花越有”。


今年3月8日,导师一大早就在我潜入的那个形象管理社群里说:“今天三月八日女神节,就算辛苦,不被人看见,就算这个称呼被国人玩坏,我们都值得对自己说一声:谢谢。成为女性,特别荣幸。”


我当时在群里问:为什么不直接称呼为妇女节?


但无人回复。接着,导师开始了今日的营业:“带大家探店珠宝博物馆,大家在我的视频号预约下。”


而她的助教和学员们,排着队发出相同的评论:女神节快乐,蹲住直播间。


第三,它们是去政治化的、回避结构问题的。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自2022年以来,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差距仍然很大且根深蒂固。女性失业率仍然高于男性。


而即便女性很幸运地拥有一份工作,她们也常常面临不合格的工作条件:2020年以来就业复苏的很大一部分可归因于非正规就业,每5个为女性创造的就业岗位中,4个属于非正规经济——好比上文提到的宝妈直播;而对于男性来说,这一比例是2/3。


在美国新冠防疫措施最为严格的2020年3-5月,对于“有孩且已婚”就业者,女性就业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是大幅下降13%,远高于男性就业率8.5%的降幅。


“女性衰退”并不仅仅发生在美国,这是一个全球普遍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即便在学校复课后,仍有不少女性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


历史发展周期和框架里本就存在的问题,是无法通过“向内求”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来解决的。


但所有这些课程,“身心灵”也好,“直播赚钱”也好,“形象管理”也好,暗示的都是“是你自己不够好”,鼓励在现有的结构中“改善你自己”“让他更喜欢你”。


例如,在很多全职妈妈眼里,最好的“就业”方式是成为短视频母婴博主,在带娃之余能有空赚些钱补贴家用。我曾和一位目前正在做母婴博主但希望成为形象管理师的全职妈妈聊天,她提到了很多次“平衡”,平衡事业和家庭。她强调,男性也在平衡,平衡家人的情绪。


“我赚的钱不是那么重要。我身边的男性工作很忙,顾不了家,但休息日是奉献给家人的。”


虽然这些课程大多都打着女性主义、“女性要做自己”的旗号,但兜售的内容仍然是一种父权审视,让弱者更加强化慕强逻辑:你只有足够有钱足够强大,你才能有话语权。


这些针对在时代急速变化中的焦虑而设立的课程,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心理咨询的作用,给学员提供关注、理解和暂时的支撑,但从更宏观的视角,它避开结构性的问题,鼓励她们检讨自身,迎合现有的框架和话语体系,同时让“导师”赚得盆满钵满。


而被收割的韭菜,在美好的泡泡里,感觉自己又茁壮了一点。


点击关注南都观察的关联号“南都观察+”↓↓↓



*欢迎给南都观察投稿,投稿邮箱 guancha@nandu.org.cn本文已加入“留言赠书计划”优秀留言将有机会获得随机赠书一本。



点击图片,阅读推荐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