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从指挥棒到服务器:高考改革应该如何改?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主持人:何能
全文5700余字,读完约需12分钟
编者按 :2023年8月18日,我们在小宇宙APP上线了透镜LENSWAVE的第一期播客节目:《从指挥棒到服务器:高考改革应该如何改?》。在这一期节目中,我们与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熊丙奇院长,围绕高考改革,聊到了“多元评价”“双向选择”“招考分离”等话题,并基于此,尝试去探讨教育的意义。本文整理自这一期节目的部分内容。 收听完整播客请点击下方图片:
一直以来,我们说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五育并举”,关注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但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之下,我们就发现是“唯分数”“唯升学”,出现了“智育至上”,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知识教育之外学生素养的培养。因此,我们就觉得这个(情况)是“高考的指挥棒”。在这种情况之下,有很多人就提到,我们要改革调整高考的评价体系,让“指挥棒”发挥更加有力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作用。
但其实我们也要明白“高考是指挥棒”,这种定位本身就有问题。如果“指挥棒”一直存在着,就会产生“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问题。真正的高考改革,不是说高考的考试进行改革调整,而是高考的功能进行调整。
现在高考是一种选拔考试,大学用高考的分数从高到低排序来录取学生。而作为评价的高考,它不是就用这一个标准来录取学生,而是成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标准。这就是我们提的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简单来讲,高考只是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的因素,而不是唯一的因素。
比如美国大学招生时,也会看学生的统一考试成绩,比如SAT成绩,但是很多美国大学评价学生的指标可能会达到10项,甚至16项之多。
除了统一考试,它还包括高中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还有整个高中的课堂表现,以及你所在地区的教育因素、家庭因素等多元的评价体系。由此,就使得高考发挥的是评价功能,而不是选拔功能。要实现高考的评价功能,就需要改变现在的考试招生体系。
从招生角度来说,尤其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自主权。如果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高考成为一个“评价考”,而不是一个“选拔考”,最主要的转变就是从完全按照高考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录取,变为大学自主招生,实行考试招生分离。
比如说考试之后,学生有了考试成绩,这个考试成绩提交给大学,大学把它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的指标,由此来实现考试功能的转变,以及评价体系的转变。
如果在高考成绩之外,引入了其他的评价因素,比如说关注学生的中学课程学习成绩,关注中学的综合素质评价,关注中学的特长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就有人为的因素,可能会带来弄虚作假,大家就不相信这样的评价体系。
随之在谈到大学实行自主招生、实行多元评价的时候,大家就觉得这样的体系在中国是实行不了的,这也是过去二十年来高考改革一直面临的困境。我们知道应试教育的严重问题,知道“高考指挥棒”出了问题,但是真正要推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改革的时候,也束手无策。
每次谈到高考改革的时候,都说核心问题是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要打破“一考定终身”,但是每一轮推进高考改革时,我们还是坚持按总分、按学生的名次来录取学生。在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这个方面,基本是举步维艰,这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当前高考改革的现实问题。
今天中国基础教育的很多问题,整个社会的教育焦虑,都是由于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但思路还停留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没有进行调整。
其次,我们推进大学人才的从严培养,不会说对农村孩子不公平。这里面牵扯两个问题。
我们用什么样的标准评价学生的素质?这个很关键。今天我们可能用分数来评价,分数的评价恰恰会导致对农村孩子的不公平。分数评价是结果公平,什么叫结果公平?用同一张考卷评价所有学生。但是,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起点、过程跟城市孩子一样吗?不一样。
不一样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农村孩子貌似获得了公平的机会,但是如果去看考试的成绩,农村孩子的高考分数平均比城市孩子要低40分。结果公平其实是实质不公平,我们要强调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
举个例子,美国两个学生去申请加州大学,一个学生的SAT分数是1600(满分1600),一个学生的SAT分数只有1200,结果大学两个都录取了,为什么?加州大学评价这个1200分的学生时,考虑的是,这个学生家庭很贫困,父母文化程度比较低,高中课余时间,在社区从事志愿者服务,还去打工挣钱养活自己,花这样少的时间获得这样的成绩,已经足够优秀了。这就是过程性评价,这就是综合评价。
其次,我们不同地区的孩子进入大学,大学要实行一样的培养标准,这个不会对哪个群体的孩子不公平。美国最近也在讨论这个问题,例如为了多元招生,可能会对某些种族的学生进行倾斜,但是不管怎么倾斜,所有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是一样的标准,一定要达到相应的学分,才能够毕业。
我们说大学实行严格的淘汰,不是说你都要达到A才能够获得大学的学位,而是至少要达到学校规定的GPA,或者达到规定的学分数才能毕业。而这个要求对所有学生来说,只要努力学习,应该是可以达到的。
我们今天谈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时,一定要理性,并且要结合实际,而不是想当然。
我们说高考改革不是说不要考试,也不是说不要分数,而是要转变高考的功能。我们现在的高考是分数公布之后,学生去填志愿,然后根据学生的高考分数,结合志愿的投档来录取。一个学生只能拿到一张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随之就会存在“唯分数”这样的问题。
举个例子,北大、清华、复旦在某一个地区招生,比如说在广东省,随后北大、清华、复旦各自提出申请的分数要求。北大的分数线是690分,清华的分数线是685分,复旦的分数线是680分。一个达到695分的学生,就可以申请北大、清华、复旦。随后,这几所学校结合学生的高考分数、中学的综合素养、课程学习表现等,来进行综合评价录取。一个学生可以同时申请这三所大学,而且同时可以拿到三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随后学生再选择其中一所大学,这样的一个招生怎么可能会制造不公平?
随着大学被选择,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大学就必须提高办学质量,以办学特色来吸引学生。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将促进大学更多关注到学生的诉求。
当前很多的社会舆论或者社会公众根本就没有了解制度设计,然后对高考改革发难:一方面抱怨现在的高考制度导致应试教育和内卷的问题,另一方面真正在推进高考改革时,在不了解改革设计的情况下拒绝改革。
所以原有问题依旧存在,改革也变得寸步难行。因此现在在推进高考改革时,一定要有一种理性的认知,知道当前的现实问题是什么,同时也应该围绕高考改革的制度设计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然后形成一种大家都可以接受的高考录取机制,才能够有效地推进高考改革。
当前国家正在推进的高考改革中,其实也有这方面的努力。比如说现在的“强基计划”招生,它实际上实行的就是基于高考成绩的综合评价录取,以高考成绩作为入围的依据,然后大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录取。
其目的都是要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但是不管是“强基计划”,还是“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都存在一个问题,没有建立起学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即一个学生只能申请一所大学,或者只能投档到一所大学,大学才进行综合评价录取,因此也只能拿到一张大学录取证书,而不能拿到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再选择大学。
因此我们建议的深化高考改革,是基于统一高考基础上的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和招生相对分离,简单来讲就是以高考成绩作为申请的依据,一个学生可以申请若干所大学,可以参加若干所大学的招生评价,然后一个学生可以拿到若干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根据大学专业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由此建立起一个双向选择机制。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有一个地方也在推进这样的改革,就是上海。上海在春季高考中就实行了招考分离模式,一个学生可以申请两所大学,然后可以到两所大学去参加学校的校测,最终可以拿到两所大学的录取证书,从中选择其中一所学校。这实际上就是目前我们已经推进的“招考分离”模式,而且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可。
但问题在于,这一模式目前只在上海地方实施,参与的学校只有25所高校。如果有更多的大学参加,而且一个学生可以申请更多的大学,可以拿到更多大学录取通知书再选择大学,这样的改革它就可能会具有更大的意义,而且可以推广到全国其他省市。
*题图为纪录片《高考》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