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蔓延全球!这本书告诉中国企业如何自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出版商务周报 Author 特别敬业的商务君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上至国家,下到个人,我们齐心协力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疫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该如何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如何化“危”为“机”、转危为安?《逆势突围——56位管理学家建言》告诉我们答案。


文/李文重、王方华、席酉民、赵曙明

本文始发于:出版商务周报



2020年2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简称“人大社”)出版图书《逆势突围——56位管理学家建言》。该书搜罗了56位管理学家的建议,为疫情下的中国企业提供自救方案。

 

《逆势突围主编:王方华、席酉民;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2月

以专业出版构筑“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知识防线
人大社财会分社社长 李文重

策划本书带有一定的偶然性。2月初疫情越发严重,无论是个人还是工作层面,都希望能做点什么。2月6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微信公众号上发了一篇文章“疫情中的中小企业如何自救?调研1435家中小企业后,我们提出这些建议”,详细浏览了这篇文章,忽然意识到,疫情中企业的生存状况堪忧。与此同时,2月2号、4号、6号管理50人微信公众号连续发了三篇文章,分别是“十六位管理学家谈‘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19位管理学家为中小企业渡难关支招”“17位管理学家谈‘突发疫情下的政府治理’”,集中了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群体。但问题是,限于篇幅,每个人的内容都不多,很多问题没有谈透。


基于此,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在这三篇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集结出书。当我将我的想法介绍给三篇文章的组织者、上海交通大学王方华教授之后,得到了王教授的大力支持。

主题出版一直是人大社的优势,尤其是在各专业学科领域。人大社背靠中国人民大学,以人文社科、经管领域的教材、学术的出版为主,有九大分社,在经管领域,就分为了经济分社、管理分社、财会分社、公共管理分社等,在专业领域有非常明显的学科优势。本书立项后,首先得到了社领导层面的大力支持,在李永强社长的直接领导下,由徐莉和于波副总编协助,人大社启动了“突发疫情应对之策系列图书”的策划出版工作,成立了由社长、副总编、总编室、分社、市场部、销售部、出版科等组成的线上联合小组,为疫情类图书统筹协调。其次在分社层面,成立了突击小组,5位编辑同心协力,同步编辑。最后,市场部联合分社、销售部组织了营销宣传小组,针对本书的封面设计、后期宣传制定计划并具体实施。

2月6日,财会分社启动了《逆势突围——56位管理学家建言》出版计划。编辑在2天时间内就收齐了56位专家的建议和反馈,财会分社建立了“逆势突围突击队”微信群,12万字书稿,经过5位编辑不眠不休的奋战,5天完成从签订合同到初复审的工作。中国人民大学的邓荣霖教授欣然应邀为本书作序,并代表全体管理学者和编者对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送出深深的祝福。立足当前,展望未来。相信经过疫情狂风暴雨的洗礼之后,我们的企业必定可以吃堑长智,吃堑建“制”,未来的发展步伐必定更加坚定。本书于2月底正式出版,人大社在第一时间把国内管理专家的建议和鼓励送到企业管理者身边。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除去让三篇文章的作者拓展其文章内容,又邀请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陈晓红院士在内的多位管理学家。如王方华教授在看到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王文教授的文章后,认为非常有意义,我们立即联系了王文教授,将他的文章收录其中。总的宗旨就是,思想第一,干货为重,切中时弊,言之有物。比如,王方华教授指出,危难之中方见企业家本色。陈春花教授指出,学会与疫情下的不确定性共处。席酉民教授指出,常态下,一般采取渐进式创新;危机面前,需要也会刺激突破式创新。芮明杰教授指出,稳住了服务业,也就稳住了经济增长。王文教授指出,须遏制疫情酿成更大经济危机。张新民教授指出,现金流量管理要聚焦生存,暂缓发展;成本管理聚焦酌量形成本;筹资结构从债务融资到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的合理安排。徐飞教授指出,疫情下活着最重要。每篇文章的内容都针对企业当前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在编辑过程中,最难的不是内容,这要感谢王方华教授前期的统筹,非常给力。交到手中的稿子质量都非常高,尽管时间很短,但都是干货,罗嗦的文字很少。最大的难题是都在家办公,包括排版厂的人,稿子只能通过闪送。其中有一次,闪送送来时说:“你不知道天通苑有病例了吗?我们都不敢去拿,你赶紧用酒精消毒。”出于安全考虑,我把稿子上下前后左右全部用酒精喷洒了一遍。

在装帧、排版上,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可能每个人感兴趣的专家有点不一样,因此我们在目录中把每篇文章的作者名字都放在了最前边。每篇文章开始都放了每位作者的照片和个人简介,也是便于读者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
 
就三大话题为企业管理建言献策
本书主编 王方华、席酉民
 
新型冠状病毒突然袭来,因看不见、摸不着、传染途径不明,加上人群快速移动,感染和蔓延防不胜防,迅速酿成重大疫情,人们危机感、焦虑感不断发酵,铺天盖地的杂乱信息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小概率)感染的恐慌,也诱发了哄抢口罩、相关药品、防护物资和食品,以及不法分子趁火打劫、造假、哄抬物价等现象。

如何尽快消除慌乱,帮助人们冷静、理性、有效配合各级政府正在采取的各种措施,以尽快控制和阻断病毒的蔓延?政府如何借鉴以前SARS防控经验和此次疫情新情况,迅速完善和提升重大疫情防控协同体系?面对疫情及带来的巨大挑战甚至是危机,企业如何应对?中小企业怎样度过难关?政府如何帮助?特别是当世卫组织(WHO)2020年1月30日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后,美国暂时禁止过去14天内到过中国的外国人入境,许多国家和航空公司中断往来中国的航线,更严重的是,美国等国家将中国旅行预警级别升至最高的四级,即警告其公民不要前往中国或马上离开中国,疫情不仅可能阻滞中国经济发展,也可能引起世界经济衰退。而且,中美贸易战、英国脱欧、单边主义和民粹主义等因素使全球发展环境恶化,各国应对风险的能力降低,政府如何在危机中均衡抗疫与发展的关系?如何在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处理各种矛盾和快速恢复经济社会秩序?

众志成城、打赢抗疫这场人民战争,既需要政府强大的集中力量,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行动和协同配合,更需各方的专长、建议和智慧。

中国管理50人,是一群自愿走到一起的管理学者,他们大多是各类组织的执行者、学术研究的带头人、学界活动的中坚。面对疫情的挑战,自然责无旁贷,希望以自己的专业、学识、研究、经验和智慧,进言献策。

因情况紧急,我们邀请他们中相关学者,分别就“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为中小企业度过疫情难关支招!”“突发疫情下的政府治理?”三大话题贡献智慧。

对第一个话题,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国际政治经济环境飘忽不定的关键期,16位管理学家就企业应如何闯过难关,如何提高自身的“免疫力”;疫情过后,企业如何实现“重新上路”甚至“在发展上实现飞跃”等问题发表意见。

针对第二个话题,19位管理学家,就中小企业如何逆势而上,突破疫情重压?如何在疫情中存活下来?又如何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面对第三个话题,17位管理学者认为,疫情在极短时间内对我国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能不能战胜疫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治理能力。与2003年非典疫情相比,我国政府在应对措施、统筹能力、响应速度等方面进步很大。但在此役中也暴露出了我国政府治理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于是,大家就我国重大疫情应对协同体系的建设、政府治理的效能、应急事件的预警、舆论体系的透明和有效引导等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我们相继在中国管理50人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以上讨论,受到了广泛关注。为了更系统地呈现大家的真知灼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决定特事特办,邀请所有参与者进一步丰富其观点,并集结出版,以助“抗疫”和我国经济社会更好地应对危机和渡过难关,实现更有效的持续发展。在此,我们真诚感谢管理学者们的积极参与,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快速响应,特别要感谢李文重编辑辛勤和高效的工作。

时间紧迫,准备仓促,其中观点和建议的疏漏在所难免,但只要能对社会有所警醒、能引发对有关问题的关注、能对实践有所帮助、能给疫情后发展和建设有所启示,我们就心满意足了。抗疫进入攻坚阶段,疫后发展恢复更具挑战,我们会继续努力,尽到管理学者应有的社会责任。
 
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我们如何进行管理变革?


赵曙明,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第三届主席、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人力资源学会会长。


以下内容来自《逆势突围——56位管理学家建言》一书。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哈佛商业评论》认为,强大的企业应该具备强大的感知和响应能力。在此次疫情中,不少企业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了远程办公,但更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或出于行业特性,或出于传统的管理理念,将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


疫情所导致的短时期经济动荡与部分市场的萧条,对企业而言既是威胁也是机会。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管理模式的新探索是值得管理者和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变革

德鲁克在《21 世纪的管理挑战》中认为,“信息革命不是一场技术、机械、技巧、软件或速度的革命,而是概念的革命”。受信息技术影响最深的不是企业决策,而是经营方式的变革。从当前来看,这种变革是持续且全面的。如何直面并参与这种变革对于政府、企业和个体都至关重要。


1. 推动关于信息体系的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

光明的前景离不开企业和科研工作者的奋斗,因此,以半导体设计、生产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依然需要国家政策和资金的长期扶植。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吸引专家参与行业建设和技术研发;另一方面,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约束政府权限,保证相关产业的自由经营。


在人才培养上,应当从学科建设和社会风气两方面进行推动。在学科建设上,注重与信息产业相关的配套学科建设,促进产学研融合;在社会风气上,信息产业的建设需要一大批实干家。因此,政府一方面需要保障从业者拥有公平的待遇,另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崇尚奋斗和利他之心,树立为中国明天而努力的社会风气。


2. 加快建立基于信息平台的远程办公模式

弹性工作制的出现使员工突破了固定工作时间的限制,其可行性在商业实践中已经被证实。基于信息平台的远程办公模式则突破了工作地点的限制,在获得批准的前提下,员工能够自由地选择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对于企业而言,推广远程办公能够节省物业成本和管理成本,削弱“办公室政治”现象,提高办公资源的利用率;对于员工而言,参与远程办公能够节省路途时间,在降低生活成本的同时提高幸福感,有助于实现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平衡。


二、基于自我管理的变革

在当今社会,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具备自我管理的艺术尤为重要。“人类对自我管理的需要,将掀起人类事务中的又一次革命”(德鲁克,1999)。如何推进自我管理?这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体的共同参与。


1. 建立政府引导下的共享型学习平台

在这场冲击下,以传统制造业为代表的一些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岗位逐步被机器人取代。如何应对这些冲击,一方面依赖于个体终身学习的态度,一方面依赖于政府的引导。建立共享型学习平台,能够降低劳动者获取职业知识的门槛,减少求职难度。需要关注的是,如何保持劳动者,甚至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的学习兴趣?如何提供再就业机会?如何将共享型学习平台与企业招聘平台相结合,使员工在求职前具备基础知识,也使企业的招聘质量更高。


2. 构建基于企业内网的定制化学习平台

对于企业而言,员工的学习分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正式学习源于诸如入职教育等培训课程,非正式学习则源于日常工作。正式学习面向范围广,但组织难度和成本较高;非正式学习面向范围小且随机。如何提高入职员工的专业性是不少企业关注的问题。以德勤为代表的企业与培训机构进行合作,搭建基于内网的学习平台,在降低培训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培训效果。因此,构建基于企业内网的定制化学习平台是未来的趋势。基于学习平台,企业不仅能实时追踪员工的学习进度,而且能根据员工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学习效果。学习平台的建立降低了企业的组织成本,有利于利用员工的碎片化时间,同时员工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学习进度选择课程。


3. 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综合使用多个学习平台

虽然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不具备完整的学习渠道,甚至没有学习意识,但个体应当保持警醒,并意识到终身学习是自身能够控制的改善现状的唯一方式。“人必自助,而后人助”,大多数劳动者可能暂时无法接触到完善的职业学习体系,但当前已经存在诸如慕课之类的共享型学习平台。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综合使用多个学习平台,有助于增加个体的专业知识,在长期平稳、短期波动的经济环境下,有助于个体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实现自我突破。


总之,在复杂环境背景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工作场景、工作方式、工作要求变化带来的深刻影响,在空间维度上处理好“平台与合作”的关系,在时间维度上处理好“学习与成长”的关系,在管理维度上处理好“个人与企业”的关系,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企业生产的影响,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积极贡献。


相关阅读


战时不恐惧,平时不侥幸!疫情之下,中国企业如何应对


不幻想!不等待!不放弃!| 19位管理学家为中小企业支招


新书免费读丨经此一疫,中国企业必须做出的变革


并肩战疫!这本心理自助手册出版,他们在幕后奋战


免费阅读丨心理健康也是一种免疫力,战“疫”心理手册来了!
疫情当前,感觉焦虑?烦躁?无意义?你需要这份心理自助手册




点击“在看”,分享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