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大美中国路
5个内容
《大美中国路》第3期 黔路不凡 预告片
撰文|穆里
编辑|葛城 周安
出品|腾讯新闻 谷雨工作室
*版权声明: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33岁的星空摄影师墨卿是个“电三代”,祖父是中国第一代电力工程师,母亲也在电力设计院从事地质勘探。他还记得,小时候,母亲说起对贵阳的印象只有穷山恶水。可摄影师朋友们却告诉他,贵阳都是好山好水,墨卿想要一探究竟:几十年过去,贵州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大美中国路》项目的牵线搭桥下,他找到了贵阳人汤永明——那个曾经开着捷达车独自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出租车司机,也是如今贵州汽修行业的领军人。他请墨卿吃酸菜鱼,逛苗族银饰店,还开车载他追赶云顶高坡的晚霞和星辰……
短短3天的旅程,墨卿看到了“传承的力量”,更看到了贵州百年公路变迁历程下,一位普通的哥和千千万万贵州人生活历经的重大转折。
汤永明的童年几乎是在父亲的解放牌货车里度过的。那时的贵州,大部分还是土路和泥巴路。车厢里装载着运往发电厂的煤炭,还有木材和粮食,汤永明一边欣赏山川河谷的壮美,一边惦记着乡下的各种美食和水果。跑完一趟车,拎回一水桶的水果,有樱桃、梨子、桃子,院子里的小伙伴都羡慕得不得了。
路上不时遇到穿戴靓丽的苗族原住民,路人要是想搭车,父亲总是一口答应,免费载上一程。事业有成后,汤永明发起过开车带老兵回家的公益行动,无疑源自父亲的影响。耳濡目染下,汤永明很小就成了维修能手。赚到第一桶金后,汤永明先后购入大卡车和出租车,一圆儿时的司机梦。2002年,他买入西南第一台柴油捷达车,因为省油每个月净赚2400元,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2004年在穿越塔克拉玛干千里沙漠公路挑战赛中,创下“一箱油跑1952公里”的记录。
后来,好学的汤永明干脆去考了赛车驾照,第一次考试就拿到全省第三的好成绩,但他还是更愿意把“安全”放在嘴边,“节油赛的本质是善良美好的,因为对于我们实际的生产生活,它是创造财富的。”
当初选择出租车司机这一行,正是因为贵州交通不便、道路崎岖,司机的专业性价值很高。而伴随着经济发展和路网发达,的哥已经是普及性职业,汤永明转而成为“助人者”,重回汽修行业,致力于传授柴油车维修的技能。他特别强调“工匠精神”。汽车维修时,只要是螺丝动过的地方,必须打上一个记号,并且承诺一定符合装配要求,“修旧如新,是我们的本分。”他说。
贵州的苗族人最初为避战乱,从中原到江南再经湖南一路迁徙而来。然而,交通阻隔的局面,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有所改变,土路、泥巴路变身通畅的公路,山川峡谷也架起了壮丽的大桥。
汤永明记忆最深刻的要数鸭池河大桥,它是贵阳通往毕节的必经之路。以前母亲去毕节做志愿医疗,坐车要一天时间,直到鸭池河上架起一座座大桥,尤其是5年前全长1450米的鸭池河大桥建成通车,将行车时间缩短到不足3小时。在汤永明看来,这个创造世界纪录的“奇迹工程”,给山区少数民族的发展“插上了翅膀”。
在贵州雷山县,汤永明带着墨卿拜访了苗族银饰(非遗)第五代传承人潘仕学。潘仕学说,父亲那代做好银器,需要挑着扁担出门推销找订单。而现在,越来越多潘仕学这样的年轻人扎根乡土,捡起祖辈的手工艺苦心钻研。公路联通起更广阔的市场,销量年年增高,甚至远销美国和瑞士。
汤永明喜欢这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苗族人的生活,一辈子就做好一件事”,这一点在他身上也有体现。
2010年,汤永明参与了接“滇西老兵”回贵阳老家的公益行动,此后每年都去探望他们。“一个老兵要回家,却因为一张票或是因为路途崎岖回不了家,为什么我们不能提供一些帮助呢?”看着回到熟悉的村口的老兵眼里泛光,汤永明的心被击中了,愈发觉得这件事值得坚持去做。他动情地说:“我作为一个司机,能载上这样的英雄回到故土,给他的父母上坟,我心里面很舒服。”
墨卿穿行贵州的最后一段行程,是他与汤氏父子一起踏上鸭池河大桥旧址。老桥变新桥,不仅记录了贵州交通百年发展的变迁,也贯穿和影响了汤氏父子以及千千万万贵州人民的人生际遇——平凡的人将平凡的事做到极致造就不凡,而大路通途将这些不凡传递给更远的地方和更多的人。(来源:腾讯新闻)
*腾讯新闻谷雨影像出品纪录片《大美中国路》第三期8月2日正式上线,登录腾讯新闻客户端,搜索“大美中国路”观看视频。
*版权声明: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