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上海,喂饱一家人|腾讯新闻谷雨影像

周馨 谷雨影像-腾讯新闻 2022-05-02


周馨是一位现居上海的摄影师。

她是上海《新民晚报》资深摄影记者,同时,她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因为有确诊病例,周馨所在的小区在3月30日凌晨开始封控,到现在已经三周多了,小区仍未解封。

她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需要天天想着吃的,天天做一日三餐。没想过,会从早到晚关注食物——不是在盘库存规划冰箱里的菜、就是在做午饭晚饭,不是在拍食物,就是在看各种食物团购、紧跟食品接龙。要看某个团购有没有成功,要看不知道啥时候团成功的某种食物到了没有,要看什么时候付款,要去楼下拿吃的,再回来消毒……

她从没想过有一天,在封控区里的所有人的生活里只剩下两件事,做核酸抗原,和绞尽脑汁地吃。

以下是周馨在封控中的手记。



省!省!省!
我家儿子平时是一个“讲究”的人,比较挑食,食物有一点过期,或者食品配料表里看到有什么不好的成分,都是不要吃的。在封了三周多后,有一天突然听到说有团购香蕉,哥哥马上大喊:“我要香蕉!”我说:“香蕉这种水果不经搬运,说不好送到家里已经有不少烂的了。”没想到,他立马说:“我要香蕉,烂的我也要,烂的可以削掉。

封控初始时期,食物紧缺,到现在虽然不那么缺了,但是比较贵选择也少,于是大家慢慢变得见不得一点浪费,每顿饭都要尽量光盘,不能光盘的一定要留到下一顿。

还要封多久,没人知道,以前我一个人一天就要吃三个苹果,封控后好一阵子是一个苹果三个人吃。有一次成功网购了半只鸡,这鸡后来弄了三个吃法——大半做了手撕鸡,留一点肉和蔬菜炒炒又是一盘,剩下的骨架炖鸡汤做鸡汤面。

 4月1日浦西封控,我幸而提前囤了一些菜,3月30日,给家里这些“奢侈品”拍了张艺术照。

 4月4日,家里剩下的菜,没想到每顿只做两道菜的情况下,每天消耗的食物有这么多。

很多人家里多多少少都有些过期的食品,以往不是扔了就是继续压箱底。现在,大家纷纷翻出这些曾经被嫌弃的,或者早已遗忘的各种过期食品,一边说着“没关系,过期也没事”一边开吃。

“看我同学问了过期咖啡,一堆人冒出来要。”

“我还好家里几包过期的咖啡豆,可以吃一段时间。”

“(花生酱)没开三个月真的没问题。”

“这时候就不分过期不过期了,很珍贵。”

“我喝的也是过期的。”

而休闲食物,主要是各种零食和外卖食品,则被奉为珍宝——忍着不吃以备急需。一位朋友家有包上好佳,已经看着好多天了,不舍得吃。另一位朋友也说,“我家还有薯片,几个鸡爪,也不舍得吃”。

甚至有因为家里人不小心吃了而吵架的,小区里一位邻居就因为丈夫把家里唯一的黄桃罐头给吃光了,吵架了。还有一位邻居,因为丈夫把儿子省下来的饮料给喝了而不满,她说:小朋友发现的话,他估计要哭的,不舍得喝的饮料就这么没了……

平时很少给娃买薯片这种零食,家里有早前亲戚送的桶装薯片,一直“藏着”,现在到了关键时期,竟成了激励剂。兄妹俩盯着,完全平均分配,一人26片,一人一个罐子装着,以免纠纷……哥哥认真地说:一天两片,可以吃13天了! 

有的朋友说:“我把莴笋尖上部分的叶子都撸下来炒菜吃,不比当年了。”这我也干过几次,亲测还好,不难吃。

炒菜需要的香料也是短缺的。一是姜不好种,蒜只能种出蒜苗,只有葱最好上手。中国菜,别小看上面那一小撮葱花,提色提味提香,全靠它了。每天去看看葱的长势,量一下高度,是孩子们的必修课。

 4月3日,拿家里最后一撮葱分头种下去,露出土面2.5厘米左右。


 之前种下的小葱终于长高到超过10厘米了,叫来小妹妹,郑重地剪下一根,认真地切碎,小心地撒到今天的炒菜上,小小的满足慢慢弥漫开来……
 4月17日,种下第二盆葱。
 4月21日,4天小葱就窜得老高,很快就能实现小葱自由了。

有一天早上,偶然看到一篇帖子,提到小葱、香菜、韭菜都是快速生长类蔬菜,刚好新近团购的蔬菜盲盒里有一小份香菜,然后我又用一卷卷纸换了一些香菜。这些香菜的根被我切下,放入半截矿泉水瓶中,等待着有一天能吃到香菜。


配给菜

4月3日一早,小区的各个群里就有人开始通报,两辆大卡车停在武宁路上,可能是菜来了!但很快大卡车开走了……过了一会儿,大卡车开到了另一个小区门口,另外一批人继续图文直播,多机位拍摄——从大平板车蒙着的绿布掀开,到露出一大车的纸箱,再到长焦拍摄到不同纸箱上印着的“大前门”“红塔山”“泰山”“玉溪”等字样,众人又开始紧张,难道来的不是菜?最后纸箱终于打开,放大看出箱子里露出一颗白菜……众人终于把心放回肚里:原来是披着烟壳的菜! 

 在封控区里,每天大家最主要的事情就是两件:核酸/抗原+团购。从窗口望下去,小区道路上也不外乎就这两件事,左边核酸,右边运货。

是的,菜终于来了!我火速跟了“搬菜壮汉志愿者”接龙,小区疫情防控志愿突击队群有三百多号人,做志愿者是要秒杀的。

七百多个箱子、两百多个袋子,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菜来了,心安了。 

 街道配给的第一批菜
 志愿者把街道配给的第二批食品送到老人家门口
 街道配给的第二批食品
 4月8日,有了配给的食物,加上两笔成功的团购,家里的食物终于又多起来了。

买,买,买,团长横空出世

从最开始食物的紧缺到现在依然紧张的运力,大家都被断粮的可能性吓怕了。人的需求一下降到最基本的金字塔底层,吃什么,怎么搞吃的,成了一早就要考虑的问题。熊孩子的肚子可不能忍。

始终无法自由购买食品的前提下,一个个团长横空出世。小区比较大,临时建立的团购群根本数不清,各大群里的团购此起彼伏,保供的大群也有四五个,每个都是四五百人。团购规模动辄上百斤,上万元,除了最基本的菜肉主食,各种牛奶、水果、各种调味品等等也是一呼百应。

 居民团购的保供菜被志愿者放到了门口。每家门上挂着的袋子用来无接触发放和回收抗原试剂。
 物业正在搬运居民团购的大米

家中物资紧缺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大家都在疯狂地买买买,不知道错过了这次团购,下一次什么时候才能吃到,买足了,才能踏实。有朋友说“我觉得我好多天没团东西了,莫名很不安,我想买买买”。

虽然团购很多,但是什么时候能团到什么是未知的;团到一次,同样的东西下一次什么时候开团是未知的。早期团购基本是各种盲盒,你只知道那是菜或猪肉,但是是什么菜、什么部位的猪肉都是未知的。

为了购买物资,大家可谓铆足了全力。有的紧俏团购,可能也就二十分钟截单,错过不知何时再有,要紧跟团长,手机不能离手:要看某个团购有没有成功,要看不知道啥时候团成功的某种食物到了没有,要看什么时候付款,要去楼下拿食物,再回来消毒食物……即使如此,有时候准点点进团购,也已经接龙到第200号,差点就要出局,吓得心脏怦怦跳。

常常看到类似“扫了个地,错过一个亿 (最想团的)”这样的哀叹。前些天,一个邻居就因为一直没看到卷纸的团购,问我要了三卷,千恩万谢。

 3月底在网上下单的咸鸭蛋,4月12日终于来了。全方位消毒十分钟。再拿出来剥了一个,用筷子戳破薄薄的蛋白,沙沙的蛋黄流沙出来,吃上一筷子,心满意足!

 肉、蔬菜、豆制品、熟食等等都有所谓“家庭省心盲盒”,99元买来的肉套餐可能是大排+去皮腿肉,也可能是汤骨+去皮腿肉,也可能是五花+蹄髈……八种盲盒。蔬菜盲盒通常是绿叶菜和根茎的组合。豆制品盲盒58元九款。还有88元的姜蒜套餐。

大家在这种疯狂的团购中补偿前些天食物匮乏缺失的安全感,也为不知道还要多久的封控存储足够多的物品,以至于不少人家的物资“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我的各个群这样的对话无处不在——

“我可以直接送给你们有空间的,我一丢丢空间都没了。”

“我刚才买到了四盒烧麦,但是我发现我的冰箱放不下啊。”

“团多了,都糊涂了。”

……

楼里有位朋友,我们团购了的,她都团购了,我们没团购的,她也都团了,每次一有团购信息,就赶紧发给我们,感觉她已经把一两个月的量都团好了。还有位朋友,每次一团购都是鸡蛋几百个,西红柿几箱,苹果几箱这样的数量。也不知要吃到哪年哪月。

 陆陆续续团购的东西,在14日晚上一下来了三批,让我有种突然“暴富”的感觉。为了纪念这史无前例的充裕食物,我给它们拍了一张全家福,见证了我的疫情团购史。

 9天后,截至4月23日的食物消耗。

上周,团购的32斤苹果到了,这也是我单次购买的苹果量之最。虽然还不能实现苹果自由,但是好歹我终于可以放心地吃下一个完整的苹果了。还奢侈地用苹果做了苹果派,让熊孩子们也开心了一把。

  物业在小区入口处整理送来的各种团购物品
  等这轮疫情结束,也许上海的每家,都有几个一年半载再也不想吃的食物吧。而在我这里,则是大白菜/娃娃菜天天见。

自制食物  菜式创新

能团购到的食品品种有限,蔬菜包里总是拆出“五兄弟”:包菜、洋葱、土豆、红白萝卜。总是吃一样的东西,大人孩子精神都疲惫了。动动脑子,换个做法,换个样子,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天天见的胡萝卜和洋葱,加上土豆,串成串烤一烤立马有了食欲。没有羊肉就牛肉来凑,刷上油,撒点五香、孜然,一样喷喷香。

南方人尝试一下北方面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揪面片以前从没做过,没想到尝试了一下,还挺受欢迎,已经成为我家小妹妹希望再点一次的主食。


为了改善伙食,其实是为了消磨熊孩子的无处打发的精力,还启动了我从来没尝试过的从最基本原料开始的饺子工程——切菜、和面、醒面,搓、揉、切、擀、包……做饺子费人工,好几个小时也就做了53个,算了一下,只够两个熊孩子8天的早餐。好在孩子们对包饺子这一工作十分乐意,两个人终于有了目标一致,和谐共存的时光,身为老母亲也有了片刻安宁。

 绿色是菠菜叶子打成汁做的,黄色和紫色是以前烘焙时用的金瓜粉和紫薯粉。

之前爱给娃做面点,囤的面粉以及各种烘焙用品没想到在疫情时竟也发挥重大作用。封闭前买的速冻水饺、包子吃完后,我隔几天做些面包,调节一下熊孩子们的饮食,困在家已经够郁闷,让美食抚慰一下娃心吧!

 巧克力奶酪面包

 椰蓉编花面包
 酵母这种稀有物品也没法团购,家里的酵母很快用光,我也不得不开始做老面用来发酵。


 疫情之前,孩子每天都喝牛奶,封控后两周都买不到奶。我把街道第二批发的奶做成了冰棍,这样不光耐吃,而且从液态变成固态,完成了冰棍/冰激凌的华丽转身,可以成为每天给娃的激励品。
 在有限中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光是鸡蛋,在封控这二十几天里,就做了葱花炒蛋、蒜薹炒蛋、黄瓜炒蛋、莴笋炒蛋、菠菜炒蛋、西红柿炒蛋、洋葱炒蛋、荷包蛋、午餐肉蛋卷、蛋炒饭、炖蛋、蛋饼、卤蛋……更不要说用到了蛋的蛋糕、面包和蛋挞了。


感谢邻居

疫情期间,上世纪父辈们居住在平房那种开门见山,各种物品你来我往的的景象在21世纪的上海大都市续演,只是换了一种形式——以非见面不接触的方式进行往来。通过两部电梯,自动送达对方楼层,或是放到对方门口后离开,再微信里告知。

从来没见过的邻居,如今在楼栋群里,仿佛就是自己的某个朋友群:“我这有一袋速冻包子放不下了,谁要?”“我团购里有五花肉,不会做,送。”“谁要冰红茶?”

还有人把家里买多的橘子分了好几袋放在楼下货架上,写着:橘子可自取。

 橘子被大家拿完后,纸还留在货架上。

楼里一位居民自制了多瓶梅子酒,为那些渴望可乐渴望啤酒的邻居们,提供一点精神慰藉。放在一楼货物架上的酒陆续被居民取走。我看到瓶子包装得很漂亮,上面还贴着“上海加油!”,温暖而贴心。

各种东西皆可送,我们楼里送过冰红茶、包子、耙耙柑、五花肉、鲜奶、枣子、蛋糕、鸭子、花生酱、洗洁精、酒精等等。

有一次,我看到有人送枣子,答“想要”,很快,对方就发消息说,放我楼道里了。不好意思白拿,我放了两包抽纸到她家门口。我也还用卷纸和邻居换过香菜。

前晚给娃做了些香橙蛋糕,因为看到群里邻居总问哪里可以团蛋糕面包,所以特意多做了些,在楼栋群里说可以分享几个,立马就有几位邻居说想尝尝。一一装袋,送到他们门口,一会儿都在群里说,“谢谢,女儿已下肚”,“吃上了,开心得不要不要的”。

 我把蛋糕放入了邻居门口挂着的袋子里
 邻居送我的两个耙耙柑放在了电梯口
 我分享给邻居的酒精用电梯送下去
 邻居送我们零食和水果(左),我们还以其他零食还有咸鸭蛋。
在我写完这篇文字的晚上,儿子的同级同学,楼上邻居的孩子送来一盒鸭掌,我们推辞不要,他笑着说:邻居就要互帮互助。(来源:腾讯新闻)

 4月22日,家中的库存慢慢减少,要考虑团购了。快的团购1、2天到货,慢的要4-6天,必须预留出时间。



摄影 撰文|周馨
编辑|白石
出品|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