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四面“镜子”(深度好文)
文 | 有书不雨亦潇潇
来源:有书(ID:youshucc)
人活一次,做好自己,便足够了。
有一年,一个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面镜子,并把它传到全世界。
一个国王也得到了一面。
当国王把镜子端起来时,却看到一张庞大的冬瓜脸、金鱼眼,丑陋异常。
国王生气道:“这镜子是什么怪物!”
他一气之下,把献镜子的人赶了出去,命令他再送一面镜子来,否则就杀头。
于是那人请来几个能工巧匠,日夜赶制,做了一面国王专用的镜子。
新镜子里,是一个头戴金冠,英俊庄严的国王,国王顿时心情愉快。
然而有一天,国王去理发,坐在镜子前,又一个丑陋的国王出现了。
他生气地杀死了理发匠,并禁止大家用镜子,如果要用,只能用宫廷里的镜子。
有的人买来国王用的镜子,结果,看到自己嘴歪眼斜。
大家非常生气,于是便集结起来,推翻了国王的统治。
此后,又用上了清楚真实的镜子。
国王与镜子的故事听来让人发笑,但它背后的哲理却引人深思。
挫折面前,我们很多人难免会像国王那样自欺欺人,最终自食恶果。
人生在世,有四面镜子,是我们时常需要照照、看看的。
望远镜,看得远
著名作家冯两努说过:
“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孔子曾经登上东山,生出鲁国渺小的感受。
待他登上“五岳之首”的泰山时,仿佛天地都一览无余。
于是他慨叹道:“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人生正如登山一样,站得高,方能望得远。
只有拥有远见的人,才能看到未来。
如果只关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又怎能看到远方的星辰大海?
所以,想要看得长远,就要学会使用人生的望远镜。
以望远镜的视野去观察,才能做出顾全大局、深谋远虑的决定。
元朝末年,各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其中最有实力的当属陈友谅和张士诚。
然而,最后一统天下的却是名不见经传的朱元璋。
朱元璋在群雄中虽然实力不是最强的,但他却是最有远见的。
当群雄都急着攻城略地、称王称霸之时,朱元璋却采取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
正所谓“枪打出头鸟”,乱世之中,尤其如此。
朱元璋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所以他才步步为营,来了个闷声发大财。
朱元璋的深谋远虑,也为他日后的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同为竞争对手的陈友谅、张士诚二人最终却因根基不稳、急于求成,败给了朱元璋,成了历史上的匆匆过客。
只知道把目光锁死在鼻尖的人,永远看不到前方的大好风光。
人生之路崎岖漫长,我们如果只是鼠目寸光,计较眼前得失,那便很难走得长远。
放大镜,看得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有不足之处。这时,我们正需要一面放大镜。
因为它可以将不易察觉到的事物放大,让我们更容易认清事物真相。
海涅曾说: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能认清事物真相,则有助于我们反躬自省、完善己身,通过自省,来唤起内心的力量。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深谙“自省”智慧的人。
有一次,魏征在朝堂上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实在忍不下去了,便想要拂袖而去,但魏征却上前抓住了太宗的袖子,非要让太宗听完自己的谏言不可。
魏征的做法,让太宗很丢面子,但为了自己“善于纳谏”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太宗气冲冲地回到了后宫,并对长孙皇后说道:“总有一天,我要杀了魏征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听了由来之后,一声不吭,立刻转身回到了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正式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怎么突然行此大礼?”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只有英明的天子,才会有正直的大臣,如今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啊,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长孙皇后的一席话,不仅浇灭了太宗的满腔怒火,也让他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件事的重要意义。
从此之后,魏征在朝堂上直谏,太宗不仅不生气,反而常常反省自己。
正是因为唐太宗能够认清事物真相、不断反省自己,才能创造出“贞观之治”的胜景。
布朗宁说:
“能够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
自以为是,往往是堕入深渊的前兆;时常反省,才能渐渐打开成功的大门。
一个人,只有看清事物真相、时常反躬自省,才能少摔跟头,多得好处。
显微镜,看得细
《道德经》中有言: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圣人能谋大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学会以显微镜般的细致,去深挖细节,逐个击破,从而成就伟业。
汇小流于水,方成江海;积跬步于路,方至千里。
自古及今,细节都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在春秋时期,吴王伐越,两军实力相当,长久僵持不下。
严寒腊月,吴王夫差忽然开始变换作战方案,屡屡主动出击,引发多次水战。
越国士兵仓促应战,慌乱中,斗志一度低靡,战斗力也大大减弱,最后竟然被吴军打得大败。
越王勾践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吴王夫差笑问他:“可知此次失败的关键?”
勾践答:“我日日勤奋训练,警惕异常,实在不知道错在哪里。”
原来,宋国有人寻得一个秘方,涂上以后,可使人不生冻疮,吴王夫差得到了这个秘方后,如获至宝,命令士兵全部涂上,然后故意在寒冬里引发水战。
越国军队没有防备,一时间果然患上冻疮病,叫苦不迭。
兵强马壮的两支队伍,针锋相对之时,关键因素竟然是一包小小的药粉。
不得不说,吴王夫差此次关注细节,实在高明。
吴王夫差在战争中使用了“显微镜”,发现了冬天生冻疮这一细节,从而从细节处做了充分准备,最后取得胜利。
由此可见,任何大事,都是从细枝末节处慢慢起步的。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积极投身小事,以显微镜般的细致,将平淡、琐碎之事做好,才能成就不凡。
学会给自己一台显微镜,看到细节,做好细节,这样你的人生将达到新高度。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其中最高的一重境界是:
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人生在世,我们难免会被诱惑吸引,迷失本性。此时,便需要一面平面镜,让我们看到最真实的自己。
大诗人陶渊明的一生可谓是穷困潦倒。
他赶上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动乱的世道,也赶上了家境没落的无奈困境。
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在官场上混口饭吃,可他渐渐发现,这口饭也许并不是他想要的。
他做彭泽县令没几天,就遇到了上级来巡视。面对着上级的无礼索取,陶渊明决定离开。
此时的他早已认清了自己,知道了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的。
于是他潇洒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
说完,他便拂袖而去。
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虽然很苦,但他确实感受到了自由、快乐,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之美。
于是他的内心十分淡然。他平静地耕田度日,没事还会喝几口小酒 ,读书旅游两不误。
世间繁华纷扰,熙熙攘攘。很多人都陷入这种喧嚣之中,不能自拔。而陶渊明却在这喧嚣纷扰中,活出了生命中最真挚的模样。
其实,生命的本来意义,就藏在这平面镜里:不歪曲,不狭隘,真实而自然。
遇事不惊,处世有度,回归本真,潇洒自然。
这才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罗曼·罗兰曾说:
“大多数人在二十或三十岁就死了,他们变成了自己的影子,往后的生命只是不断的一天天重复自己。”
人活一次,做好自己,便足够了。
人生需要望远镜,以大格局观世界,目光长远;
人生需要放大镜,从本质认清事物,反躬自省;
人生需要显微镜,凭细节累积成果,造就不凡;
人生需要平面镜,用自然得悟真谛,活得通透。
不同的镜子,有着不同的作用,拥有这四面镜子,也就拥有了成功的资本。
与诸君共勉。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结婚五年,我把婚姻怼上了绝路”:夫妻相处,最重要的是这一点
☞如果读书很苦,那就尝尝无知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