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伊能静18岁儿子做美甲,穿“女装”上热搜: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活得有多爽?

飞白 读者 2020-12-17


点击收听读者电台 本期主播×云湾
文 | 飞白
来源:精读(ID: Jingdu999)
不要让孩子过看父母脸色的生活。


前两天,52岁的伊能静在社交平台更新了一则视频动态。
视频中,伊能静和前夫哈林所生的儿子哈利罕见露面,他在为妈妈的新歌编舞。

母子俩在练舞室练得很投入,哈利俨然像所有18岁的帅小伙一样,跳起舞来十分有魅力。
细心的网友发现,哈利的双手都涂满了指甲油,戒指也十分抢镜,打扮极为个性。

但伊能静似乎并不在乎儿子的“怪异”打扮,两人相处融洽。
从哈利的口中也得知,伊能静很支持他做自己。

在母亲的支持下,儿子一直坚持着自己想做的事,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伊能静曾透露,儿子考上了英国最难考的设计学院,还掌握了写歌、画画、跳舞等多项特长,功课也从来没有低于A。
一般18岁的孩子正值叛逆期,和父母会产生诸多的摩擦。
但伊能静和18岁的哈利关系和谐,两人常常一同看电影、看画展,不仅样子看起来像同龄人,心理上似乎也没什么代沟。

母子关系能如此和谐,与伊能静平日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不无关系。
青少年教育专家孙晓云说: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当孩子独一无二的天性被父母看见和尊重了,他们就能绽放出令所有人赞叹的美好。
有一部纪录片《零零后》,被称为中国版的《人生七年》,里面有一个叫一一的孤独的孩子。
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就总是独来独往,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玩耍。
老师问:“你为什么总是喜欢一个人玩儿?”
她回答:“我就喜欢一个人玩儿。”
老师又问:“跟他们玩儿没意思吗?”
她又回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 图片:纪录片《零零后》

你能想象,这是从一个3岁孩子嘴里说出的话吗?
然而,这个在别人眼中有些孤僻的性格,在妈妈的眼里并不算什么事。
妈妈说:“因为我和她爸爸都是这样类型的,更爱独处。所以一一的状态,在我们眼里蛮正常的。”
▲ 图片:纪录片《零零后》
说完,她笑起来,丝毫未因外界对女儿的评判而感到焦虑。
10年后,一一慢慢长大,天性自然舒展,加上大人的温和引导,从上小学起,就开始爱和小朋友接触了。
不过,她并没有变成一个外向的孩子,而是成长为一个目标清晰,爱独立思考的女孩。
妈妈说,她是个自推型的孩子。
小学时候迷迷糊糊,对成绩无所谓,但上初中以后,目标特别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达到什么程度,会自己要求自己。
▲ 图片:纪录片《零零后》长大后的一一
从她的眼神中,你能感受到一个孩子发自内心的自信和笃定。

而她的这份自信,多半来自父母的接纳和尊重。

内外向只是性格维度,不存在优劣之分。

也就是说,孩子的内向和外向性格其实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气质。
但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外向一点,觉得这样将来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于是不断地鼓励孩子结交朋友,往所谓的“标准”方向去成长。
《零零后》中还有一位同样性格内向,行为异于常人的女孩辰辰,她却不被母亲认可。
辰辰上幼儿园时,每天都会在幼儿园门口等待一个叫做南德的小伙伴。
这种等待,短则半小时,长则一整天,持续了一年,风雪无阻。
当其他小朋友吃着棒棒糖,满院子疯跑的时候,辰辰只是等待朋友的到来。
老师劝辰辰进屋子等待,或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或听老师讲故事,辰辰总会用两个字回应老师的请求:“不好。”
即便老师再多劝两句,辰辰依然坚定地相信:“南德会来。”
对于辰辰的这种执着,妈妈解释为“古怪”,看待自己的女儿,就像对待外星人一样。
▲ 图片:纪录片《零零后》
即便是10年后,辰辰的妈妈也觉得,自己的女儿一直没变过,还是那个怪怪的问题小孩。
后来,青春期的辰辰,只愿意在虚拟的网络中与人打开心扉,不愿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接触,回避甚至排斥人际关系。
▲ 图片:纪录片《零零后》
妈妈一直不认可辰辰的这种性格,担心她程序化,不灵活,总希望她能外向一些。
但显然,妈妈的这种不接纳,给孩子造成了一些不适和不安全感,以至于孩子宁愿沉浸在自己的虚拟世界里,也不愿触碰这个让人不舒服的真实世界。
纪录片导演张同道说:
“这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那么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是教育的起点。”

面对两个同样特别的孩子,两位母亲截然不同的态度,造就了孩子不同的处世方式。
这种差异,根源就在于,父母是否做到了对孩子的尊重。
如果父母做不到尊重孩子的个性、天赋、喜好和专长,孩子很容易陷入深深的挫败和失望中,成年后也不容易获得幸福。

被称为“国民女神”的董卿,坦言自己总是很自卑。
很多人都不理解,她那么优秀,从小到大成绩那么好,怎么还自卑?
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父亲对她的教育态度。
女孩到了青春期,往往会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貌,于是常常照镜子。
但父亲就觉得照镜子没有意义,因此不允许董卿照镜子:“你已经长成这样了,照镜子难道还能更好看吗?”
董卿多年后谈及自己的父亲时曾这样描述:
“很难想象一个知识分子可以对自己的独生女儿这样苛刻。”
“他不让我照镜子,不让妈妈给我买新衣服,不能有任何的文体活动。”
 “父亲有一句名言,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有时间照镜子还不如多看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对穿衣打扮的关注,其实也是一个探索“我是谁”的过程。
尊重孩子的天性,倡导孩子自主选择,过上属于自己的人生,比起让他活成父母期许的样子更有意义。

很多父母总是抱怨自己养了一个熊孩子:
你让他好好吃饭,他偏要把饭全洒了,然后把碗扣头上;你催促他抓紧时间,上幼儿园别迟到,他偏偏磨磨蹭蹭,做什么事都不上心……
但当你学会换位思考,就会发现,孩子其实并不是有意要和你作对。
他们的不配合,往往是因为与我们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样。
你只有真正尊重了他们的感受,正视了他们内心的需求,才能让问题迎刃而解。

导演张同道曾提到自己选择拍摄《零零后》的初衷,是源于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日常:
2006年的冬天,他正拉着自己4岁的儿子洗漱,儿子刚把手放进盆里,就喊烫。
张同道很生气,自己明明试过水温,是正好的温度,怎么会烫?
儿子却看着他的眼睛,说了一句让他感到震撼的话:
“那是你的感觉,我的感觉就是烫。”
这句话,让张同道陷入了沉思,他突然反应过来,孩子对世界的感知和我们是不同的,而对00后来说,他们或许比我们这代人更善于表达。
也正是从这一刻起,他选择了用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下一群孩子的人生。
▲ 图片:纪录片《零零后》
看完《零零后》,许多人开始反思一个问题:
究竟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一位网友说得特别好:
培养孩子遇事有自己的主见,处世有自己的章法,这才是对孩子最成功的教育。
做父母最重要的是什么?
尊重和爱。
这个答案听起来俗套又空泛,但却是解决大多数亲子问题的万能钥匙。
尊重孩子生命的不同姿态,是教育正确的打开方式。

-推荐阅读-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珍惜朋友圈给你点赞的人!” 时间看人品,小事见人心 如果你不想工作了,就去看看这3个人的朋友圈 婚姻有三层楼,你在哪一层 夫妻关系有两种:一种叫凑合,一种叫余生
作者:飞白,精读主创,个人微信公众号:飞小白有话说(ID: feixiaobai2018)。本文首发于精读微信公号(ID:jingdu999)。主播:云湾,个人微信号:g2522948287。公众号:听云湾(ID:yunwan666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