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时候,老师们总喜欢撕我们的闲书,长大了……

2017-07-13 陈香香 Vista看天下

1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总有人喜欢抽掉几本让我们在进步的路上,踩了个空(划掉)。


被抽掉的几本,就叫做闲书。


新华字典里本没有「闲书」这个词,它来源于老师与父母在暴打小朋友方面达成的共识,释义十分简单粗暴,那就是——与考试无关的书。管他黄暴的擦边的、历史的文学的、郑渊洁还是罗贯中、郭敬明还是高尔基,只要是课本上不收录的都是闲书。


不幸的是,自以为「文学细菌」的我们在青春期,对精神生活却是极度渴求的。很多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乖孩子,不敢早恋也不偷吃零食,第一次冒险就是上课看闲书。


专攻武学的男生喜欢金庸古龙笔下的凶险武林,一旦投入进去,老师扔过来的粉笔头都会当成小子飞刀,听着嗖嗖的响儿完美闪避;中二的喜欢日漫,一本七龙珠配上一本柯南,就能让他们心无旁骛、如饥似渴;更别提在现在看来丝毫没有技术含量的小黄书了,班上哪个爷们儿有一本,一个礼拜的饭都有人排队帮忙打。


相比男生,女生就比较专一了。女生专攻言情,一本连载的、无营养的疼痛文学,传遍全班女生的纤纤玉手才算发挥了它的全部价值。说来惭愧,虽然现在大家都在嘲笑郭敬明,但当年谁不是眼眶含泪地看完了整个系列,泪水45度流了下来不说,还要顺手抄在自己的歌词本上,和许嵩的歌词一起作为下次QQ签名档的备选佳句。


那会儿也是真不挑,多么破烂的书都能看下去。就像那从租书店5毛钱一本带回来的、过期了两年的杂志,尽管纸张泛黄、装帧拙劣,偶尔还有些让人不由往奇怪方向想象的痕迹和气味。


但在抽屉里幽暗的灯光下,在夹缝求生存的凄楚感里,反而更镀上一层令人目眩神驰的光辉。明明心惊胆战到很多好东西都来不及咀嚼,可偏偏记忆得却最深。


2



如果你看过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那么你一定还记得蒂姆·罗宾斯在一本《圣经》里藏了把鹤嘴锄,连挖了20年的洞,成功越狱的情节。


闲书在老师眼里,就相当于这把挑战狱警权威的鹤嘴锄,而我们则负责时刻和权威玩捉迷藏。


最开始,大家上课翻的都是实打实的纸质书,那可是考验真技术的年代。


普遍的做法是把书放在抽屉里偷偷看,一手用手撑着头遮住视线,一手慢慢地移动抽屉里的书。这种方法看到的面积最大,但风险也最大:要求执行者保持神经高度紧张,一般还需要拜托同桌合作轮流放哨。


2.0版本是把书本竖起来,里面夹带自己的书;或者把要看的书的封面和课本封面做个调换,玩一招狸猫换太子。但当老师乘你不备绕到身后,你基本也就玩完了。


还记得当时班上有一位男生,最擅长研发花样看闲书的小技巧造福社会,因此大家都叫他当代爱迪生。


比如他第一次教会了我们把报纸贴桌子上当桌布;第一次研发出把小说导入电子词典里的操作;第一次教会我们小说也可以复印到纸上,就像马路边大叔军大衣里满满的光盘,虽然成本高了点儿,可却可以永久保存,书被没收了也不怕。



最牛X的,是他想出了一个终极绝招:那就是用小刀把课桌划开了一条缝,书放在抽屉里面用手托着,从缝隙里一点一点的看,虽然屏幕只有一指大小,一次撑死只能显示10个字,但还是看的津津有味。


毕竟大路都堵死了,千辛万古凿出一条小缝,大家也就知足了。


3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老师控场的地盘上,小花招终究还是很容易被发现。


绝大多数老师看到学生看闲书,都会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把闲书没收后意犹未尽,传阅闲书的同学还经常被揪上讲台示众。


当然受惩罚最重的,就是教你花样看闲书的爱迪生和把书带到班上的资源帝,罚站一礼拜都是大发慈悲,图的就是个正本溯源、斩草除根。


就算不是在课堂,在家里想要看看闲书放松一下,也不是件易事。比如我高中时的同桌,就经历过躲在被窝打手电看《哈利波特》,而被掀被子的妈妈发现,上去就把书撕个粉碎的场景;如果有些男生敢看《金瓶梅》,那简直是家族之耻,造成的后果足以毁了好几年的亲子关系。


有些不信邪的孩子会顶嘴:《哈利波特》明明也是很有名的少年读物呀,不能因为课本里没有,就说它不能看呀!


可老师和家长总会用一个万用句式,让你改邪回正:看完能考上北大吗?不能,就是闲书;有本事别在我的班里上课吗?没有,就别看闲书。


每每听到这句话,我们会陷入沉默,毕竟自己可能真的考不上北大,自己也没本事离开学校。


相反,如果你端端正正坐在书桌前,打开一份少年先锋队员报纸,并不时奋笔疾书做摘抄,就算你考不上北大,家长和老师也会为你的上进而感到欣慰,肩膀上的一道杠似乎都变成了五道。


4



直到现在,硬要问长大后的自己:看闲书学到了什么?这其实就跟「无聊时抠手指有意义吗」一样很难回答。


毕竟所谓闲书图的是个解闷儿,看之前大家也没抱着多大的功利性。


可随着成长,我们渐渐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实:


班里作文写得好的同学,大都是闲书看得多,可这些同学的作文分数却往往不太高;文笔好的同学眼界也比同龄人开阔,可家长和老师似乎并不关心成长,只关心成绩


他们只是像用一刀切的方式,给闲书贴上一个「看了就考不上北大」的标签。用最省事的办法维护应试教育的尊严,那就是——


把所有不想接受的未知事物,打包起来污名化和妖魔化关在门外,并自以为是为你好。


只有这样,我们把「允许接受的东西」吃透,不要被其它「不该接受的讯息」分心。


毕竟这个社会永远喜欢整齐划一,永远不喜欢特别的聪明人到处显摆。




点击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双宋恋情 | 饭局戏精 | 奇葩专利 | 童年女神

自助回忆 | 性侵反转 走心抗日 | 气人金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