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0年7月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没人有资格劝被顶替的苟晶“算了”

指听 Vista看天下 Yesterday
来自专辑
Vista看热点

“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丑闻发酵至今,好像已经没完没了了。

陈春秀、王丽丽事件的真相尚未完全揭开,一位自述曾两次遭遇上大学被顶替事件的山东济宁女子苟晶,又成为了公众讨论的焦点。

从目前曝出的事件细节来看,苟晶的遭遇似乎更加具有“戏剧性”——

一是根据自述,她当年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第一年失利后甚至还曾复读一年,结果高考依然分数“腰斩”;

二是顶替她的并非陌生人,而是当年高中班主任的女儿。


既是“尖子生被改变人生”,又涉及一线教师的师德问题,按理说本应得到更多的同情。

然而事实上,与陈春秀和王丽丽在网络上获得一边倒的支持相反,苟晶在所面对的评价和争议,却显然多得多,也复杂得多。

比如一个广为传播的网友评论,逻辑是这样的:“当年的被顶替并没有让你的生活陷入泥潭,为什么还要用公众力量去为难年近花甲的老师?”


这种将指责的矛头指向受害者的言论,甚至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苟晶维护权利的合理性,自然是得不到多少人的认同。大多数网友也都在指责这种“你弱你有理”的逻辑。

但这并不能说明所有人都支持苟晶“死磕到底”。

相反,“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一古老理论的支持者,远比我们想象的多。

比如就有不少声音开始向“劝架”的方向偏移。一边承认苟晶出面发声的正当性,但同时也觉得“没必要把事情闹得这么大”。

导致舆论走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跟其他被顶替者相比,苟晶的生活过的还不错。

在被曝出的其他几个顶替入学案例中,被顶替者都遭遇了某种命运的“一落千丈”。

比如“被落榜”的陈春秀成为打工仔、服务员,顶替者却在读完大学后入职街道办审计所。


两个陈春秀(左为顶替者)。


而聊城的王丽丽不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顶替,顶替者甚至还嚣张到找到她家里主动说明此事,并要求她“配合单位调查”。


苟晶的人生却有所不同。她如今正在从事电商行业,是一家童装公司的电商合伙人,还在杭州买了房子。

对于一个出身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似乎算是取得了某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反而是那个顶替了苟晶高考成绩的班主任女儿,如今只是在当地一所中学里从事后勤工作。而据苟晶的叙述,班主任还曾提到女儿“摆摊卖过鞋”。

6月24日,班主任来到浙江希望与苟晶见面,苟晶拒绝。

顶替者利用权力夺走了别人的入学资格,反而过得还不如被顶替者。

这也给了一些人劝苟晶“算了”的理由:既然多年前的遭遇并没有对你产生实质性伤害,甚至还算是“因祸得福”了,现在又何必出来趟这趟浑水。

而在另一些人看来,苟晶的诉求也显得过于“较真”。

除了“想给过世的父亲一个交待”,她说自己主要是“想求一个真相”。

尽管这是多数被顶替者的诉求,但从网友的角度来看,大多数情况下,真相客观上是会对当事人产生“实际价值”的。

对陈春秀来说或许是重回大学的机会,对王丽丽则是对顶替者嚣张嘴脸的还击。这就让她们的“讨说法”变得非常具有必要性。

偏偏在苟晶事件里,她并不需要顶替者“还”给自己什么,甚至对班主任也没有过多的怨言。

在采访中还曾多次表示“班主任教的很好,他的语文教育对我现在的工作也很有帮助”。

就更引发了不少“你这么折腾到底是为了啥”的疑问。

苟晶在微博上解释,“希望尽力让现在的孩子不被偷走人生”。

苟晶在微博上解释自己发声的动机。

但也有人并未被说服,反驳说班主任当年的操作手段,在身份识别信息较为完善的今天很难具备可能性。

按这个意思,似乎连“警示社会”的意义都不成立了,唯一的作用就是放弃自己的平静生活,为已经吵得沸沸扬扬的高考顶替再加一把火。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为陈春秀重新入学的愿望摇旗呐喊,却劝苟晶“别死磕”:

“反正最后也没吃什么大亏,还不如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别把时间耗在没用的事情上,扰乱双方的生活。”

看似息事宁人的态度,背后还是“和稀泥式劝架”的逻辑。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如果不是正赶上“顶替上大学”的一系列新闻引起了公众的焦虑,劝苟晶“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声音可能还会更多一点。

毕竟“和稀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太常见了。

远的不说,就拿昨天一则“游客海里捡鲍鱼被收80元” 的新闻举例。

面对游客与村民的纠纷,当地官方“在第一时间对村民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并要求其道歉、退还费用。



但另一方面,双方对于“游客是否翻墙进入养殖区”尚且存在不同说法。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养鲍鱼的地方与普通海域有明显的不同,游客“随便捡到”的可能性很低。


在事实尚不明确的时候,当地就匆匆出来对村民“批评教育”,背后的想法也很明显:


80块钱而已,谁对谁错无所谓。


这种处理方式绝不是特例,从官方表态到普通网友言论,息事宁人的思路早已让人习以为常。

比如前年“男子毕业20年后当街殴打老师”的新闻底下,就不乏有网友表达“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何必对老师当年的错误行为念念不忘”的意思(当然打人绝对是错误的行为)


在这种”吃亏是福““别得理不饶人”的逻辑中,冲突双方的是非黑白、体罚教育对孩子的伤害,似乎统统变成了没那么重要的东西。


愿意去“较真”的人,反倒好像成了异类。


前几天,顶替者的同事抱怨王丽丽“做得太绝,没必要”时,还曾遭遇过网友的集体抨击。



当时还有不少人欣喜,觉得涉及到了高考这种决定人生的大事,终于不会再有人劝你“算了”。

谁知结果当被顶替者变成了苟晶这样“逆风翻盘”的形象,和稀泥式劝架马上就又出现了。


不仅觉得苟晶“没必要”,甚至有人开始怀疑她的动机。


比如认为她17年前就得知自己被顶替的事实,如今才说出来有自我炒作之嫌。


再加上苟晶的叙述中确实存在一些疑点,比如模拟考的计分方式与高考不同、顶替者的学校至今没有确定、班主任的忏悔信不慎遗失等。


也就有人开始怀疑她“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广自己的电商品牌。”

甚至指责其占用过多的媒体资源,会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救助。


目前山东济宁调查组已经与苟晶见面,事情的具体细节究竟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但是从网上这些争议声中,与其说是有人在对苟晶恶意揣测,倒不如说一个潜在的逻辑已经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

只有能够得到实际好处的 “求公道”才是值得的。

这里所说的“好处”不仅仅是指补偿,同样也包括追回失去的权利。

但不管怎么样,在这种逻辑下,只有当得到的实质利益足以弥补TA在追求公平正义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当出头鸟才不会被认为是“白费功夫”。

《求求你,表扬我》中范伟饰演的角色执着于一封表扬信,就被很多人看作“没必要”。


正因如此,他们不能接受苟晶“只想要说法”,并试图用某种解释将她的行为合理化。

或许因此,才会让这么多人愿意去相信“炒作说”“阴谋论”。

如果说网友对苟晶的动机进行负面揣测,是在用“利己”的价值观去评判一切行为,那么另一件事情则更加让人感到悲哀——

对于很多网友来说,劝苟晶“别太较真”可能真的是出于善意,也很难说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疼”。


甚至都可以想象,很多人如果处在苟晶的位置上,在被顶替后又逆风翻盘,大概率也会如他们所说,选择“过好自己的日子”。


我们只看到了那些人劝苟晶“大度”,但其实他们可能也同样拿这样的逻辑劝说过自己。


毕竟媒体报道的山东242名被冒名顶替入学的学子,如今出面发声者寥寥。


也有遭遇过学籍被抢的网友表示自己的经历“不值得大书特书”,因为“没有对生活造成本质上的影响”。


 

甚至还不乏某些“看破世事”的规劝:你把事情闹这么大,牵扯的人越多事情就越难解决,还不如闭嘴,还能私下多要点赔偿。

@姬鹏


这样的声音热衷于去充当某种过来人的角色,教你要“看清社会的本质”,并试图告诉你“如何用最正确的姿态谋求最大的利益”。


看起来市侩又鸡贼,背后却是“认命”的逻辑——

既然无法彻底解决当地教育体系中盘根错节的利益联动,倒不如在这种环境下寻求相对的公正。

我们当然不能强求每个遭遇不公的人都能“坚持到底”,甚至连指责他们软弱都显得很心虚。


毕竟从冒名顶替案例之多、之复杂,再到一些顶替者的嚣张,以及被“偷走人生”的她们维权之艰难,已经告诉人们这是多么难以完成的任务。



在这种艰难中,陈春秀们或许还值得“背水一战”,但对于苟晶们来说,发声后能得到的东西太少,可能失去的又太多。


新京报“沸腾”对苟晶事件的评论。


然而另一方面,如果忽视环境本身的不合理性,反而将其视为“成人社会的真相”,似乎也不是个能让人心安理得的选择。


冒名顶替所暴露出来的教育问题,或许不能一下子全都解决,但如果每个人都意识到“这是不对的,是应该被改变的”,起码是迈出了第一步。


毕竟,若没人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类似的事情或许依然会以不同的形式一次次上演。


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因为举报老师开补习班被学校开除的高二学生刘文展。被问及如何看待“网友批评他幼稚时”,他却反问:


“难道视而不见才不算幼稚吗?”


身为普通人,我们大可以承认自己不够勇敢。


但至少,别在苟晶们发声的时候,用“和稀泥”的逻辑给她们泄气。


毕竟,如果没有这些“较真”的出头鸟,我们想要实现的公正,或许要推迟很久才会到来。




· END ·

感谢你读到这里,我们为明天准备了更加精彩的内容,不想错过的你,就把Vista看天下设为星标吧。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字“Vista看天下”,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别轻易劝TA们“算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