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唱个反调,支持这年轻人不躺平

指听 Vista看天下 2022-06-14
最近每个打工人的心灵,都经受了一场巨大的冲击。

当他们在网上看到“月薪1万8但毫无意义的工作你愿意做吗”这一词条之后。

一位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说自己收入不错,但每天做的都是约会议、订餐之类的杂活。

并苦恼于要不要继续做下去,“感觉长期下去快废了”。


这话要是从什么国产职场剧的角色嘴里说出来,八成只会收获100个白眼和200句“悬浮”。

但因为当事人的语气确实诚恳,很多网友不禁真情实感地劝她“千万别做傻事”。

就像劝考上事业编的毕业生别辞职,劝想要外出闯荡的年轻人接受家里安排的工作。

“钱多事儿少,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生活吗?工作意义算个屁!”


01

嫌工作无意义,
是无病呻吟吗?

找工作到底应该向前看还是向钱看,是老掉牙的话题。

这次之所以引起围观,一个重要原因是——1万8确实是太多了!

如今“刚毕业就进大厂拿30w全包”早成上古传说。职场贴里讨论的话题,是月薪3500都收不到offer、周末无偿加班到崩溃也不敢辞职。

居然有人拿着相当不错的收入,还抱怨工作内容太简单、“太闲了”?


但原帖之所以引来的是善意劝阻而不是冷嘲热讽,也因为当事人的纠结是真的。

她后来修改过的文案或许更接近问题本质:“工资不错但成长有限的工作,要不要放弃?”

毕竟无论月薪是1万8还是8000块,多多少少都曾面临同样的选择:

要不要在工作中寻找自我价值/兴趣/精神需求?

假如顺着现在最主流的就业观念,答案当然是不需要。

形式都严峻成这个样子了,哪里还有任性的资格。


首先得抓住手边还能抓住的饭碗,最好这饭碗够大还够稳,能狠狠吃上一段时间。

按这个标准,月薪一万八的助理堪称的佼佼者——不仅成功上岸躺平,还是挑了一张舒服的大床。

除了“怒劝月薪1万8小助理”之外,如今网友们的事迹还包括“劝考上事业编的小年轻不要辞职”“劝想从国企跳槽的底层员工安心混日子”……

大多不可避免地代入了自己的视角。

“你问这福气给我要不要?我肯定要啊!”

毕竟手上那份累死累活月入3000的工作,也没见有啥意义。

不过如果白日梦做得再真实一点,假设自己处在这位当事人的处境里,会发现答案变得不那么确定。

订餐、收快递、插画,是清闲的工作,但也是机械的工作。

当生存压力、就业压力成为全社会最沉重的议题时,一句“钱给够就行”看似就能回答一切。

也让人很容易高估自己对于乏味工作的承受能力。


我曾经就做过一份“性价比”还算不错的工作。


上班时需要集中精力,但优点是几乎不加班。下班后领导同事完全不会找我,收入也还可以。


但最大的缺点是繁琐而机械——每天都在整理无用的文件、替换网页上的文字。


没有可推进的项目、属于个人的成果,也看不到有人从我的工作中受益。


早上坐在工位前,就注定又是千篇一律的一天。


那种状态很像是前阵子大火的人生切割术。


时间确实被大把消耗了,但做的却是类似“把某个数列从矩阵中提取出来”的莫名任务。


只不过现实生活中你的大脑不会被切割,所有痛苦都是真实存在的。




我曾经怀疑,这是不是一种“无病呻吟”。


但后来发现对机械性工作的排斥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大家选择的余地有大有小。


网上哭喊着没工作的年轻人,照样会对手里的电话客服offer大皱眉头。


抱怨工作内容枯燥重复,“完全就是人肉电池,还不如等等别的机会”。


在国企车间干了7、8年的青年工人也有可能辞职,即使知道外面的工资必然会降低。

因为受不了流水线上日复一日的枯燥。

在工作中追求“意义”“成就感”的人,未必是理想主义者的专利。

他们可能只是更难忍受做螺丝钉的痛苦罢了。



02
不是主动“躺平”,
是被动放弃

另一种很有说服力的劝导,是“用省下来的时间精力来寻找别的价值”。

“工资不要白不要,空闲时间再搞个自己喜欢的副业,意义和钱都有了。”

怎么说呢?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在每天占据1/4时间的工作都无法获得满意的回报。

指望靠副业实现价值?难度至少再翻一番。


前几年不是没有过副业热。

花样也不少,编程、直播、做新媒体、录有声书……

结果所有教你搞副业的KOL归宿都是卖课,还没等你自己赚钱,就先被别人赚了钱。

别说找意义了,就连正常生活都要雪上加霜。


再往深了说,“工作意义”从来不只是精神上的愉悦感。


更代表成长、能力、不可替代性,是职场人安身立命的本钱。


就像帖子里,当事人提出的那个最实际问题——


担心30岁就会被淘汰,不然现在拿高薪,换个公司未见得还能保持收入水平。



相同的问题放在前几年,答案多半是劝她“居安思危,培养自己的竞争力”。

可如今态度趋向保守,大家高喊“有钱赚还要什么自行车”

同样是找工作环境走低,外界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

但就业观念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之前看过一个比喻,当动物发现水正在逐渐从山脚蔓延,可能会拼命往山顶上跑。
但漫过山腰后反而可能就不跑了——反正焦虑也没用。
前几年的“卷”,是因为社会的上升通道越来越窄,必须要挤到前列才有机会。
现在劝人“别折腾”,是意识到再怎么努力,也已经无法闯过那道门。
“上班清闲点挺好的”,因为996的工作也可能被降薪、被裁;
“千万别学会Excel”,因为在人人都是螺丝钉的年代,再高效再优秀也可能每天挣扎于琐碎的杂活之中。
躺平看似是面对环境逼仄下的主动“抵抗”,但其实是被迫放弃了对工作的期待。

“除了(勉强够花的)钱,我已经不奢求工作能给我别的什么了”。


当失去对工作的掌控,人们自然试图转头去抓别的。
大概从去年开始,有年轻人开始把“躺平”解释成另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
在网上晒自己上班下班“判若两人”的对比图。
白天穿着朴素、睡眼惺忪的打工人们,下班后立刻变身精神抖擞的帅哥辣妹。

既然在职业中寻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已经越来越难,那么干脆把情绪需求、人生意义,统统放在工作之外来完成。

但残忍的是,后者并没有容易多少。

很多人以为自己只要稍稍克制欲望,就能在工作和生活中达到新的平衡。

可“退步”的速度往往超出预料。

一个直观的例子,前阵子有媒体报道的“FIRE人群”,靠快速攒钱积累一定财富,然后提前“退休”开始躺平生活。

很多人账户上已经攒了几百万,但辞职后消费水平依然急剧下降。


比如每年只买5件以下的衣服、日用品只能等打折。

“被动收入”也没有带来真正的财富自由——看到股市下跌,会产生比工作时更加强烈的焦虑。

至于资产积累远远不如他们的你我,想要“躺平”谈何容易。

不过是刚刚认清职场的残酷,却又沉浸在了另一个虚妄的幻想之中。

03
没有人能真的躺平

说到这里,我倒开始理解网友到底在劝什么人“别辞职”了。

是在目前的社会评加体系中,看似“有资格躺平”的人。

要么是国企、事业编,自带高门槛+相对稳定的前景的标签;

要么是外企——放假多福利好不说,就连裁员赔偿金都是让人羡慕的数额。

面对当事人对工作“没意义”“没成长”的抱怨,评论区代入的是想躺平而不得的自己。

好不容易迈过门槛、获得了“躺平权”的人,怎么能往回跳呢?还是这么“无病呻吟”的理由。


“这种神仙公司在哪儿?我这就收拾收拾替你入职。”
“如果换成是我,犹豫一秒都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就好比你正在面对的问题是,能不能抢到饭吃。
此时看到一个手拿面包和蛋糕的人,却非要去啃高粱面饼子(没有说高粱面饼不好的意思)。
但他人眼中的乌托邦,对当事人来说或许同样是纠结和焦虑的现实。
这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做个类比,之前大学生开玩笑“中年失业后当保安,不如毕业直接当保安,少走四十年弯路。”
保安听了估计也挺不高兴。
但年轻人对职业生涯的迷茫,对上升通道关闭的焦虑是真的。
那些被外界认为手握“躺平券‘的人,在僵化体制、琐碎流程下受的折磨是真的,对未来的担忧也是真的。
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中,都不存在什么两全其美、一劳永逸。
终其一生要艰难地平衡工作和生活,并从众多痛苦中选择几份来忍受。
命运是吝啬的卖家,想要什么,都要付出代价去换。
即使是看起来很容易的“躺平”,也不例外。
不瞒各位,从毕业工作到现在,我也曾无数次产生过想躺平的冲动。
一开始幻想“财富自由”,35岁前攒够一笔钱,或者拥有薪水满意又旱涝保收的工作,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享受生活。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都变成了我面前可望不可及的胡萝卜。

于是梦想降级了。工作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只盼着有一天能“干不爽就辞职”“裸辞两个月出去玩”。

不过冷静下来后,也知道自己只不过是过过嘴瘾。

别的不说,裸辞后就肯定能找到工作吗?

毕竟现在就连去尼姑庵当会计,都得熬夜复习考证,还要参加期末考试。

哪里还有让人躺平的地方呢?

@左小翎。来源:网易上流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躺平同样很奢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