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投进大学女生杯子的“催情药”,又蠢又坏

指听 Vista看天下 2022-06-22
上海某高校一名男生在图书馆往女同学水杯中“投放异物”的新闻,这两天闹得沸沸扬扬。

昨天警方通报案件细节,事情开始往让人无语的方向发展。

通报中提到,男生承认在对方杯中放的是“半片牛磺酸泡腾片”。

上海松江分局的警方通报。

很快就有人指出,该产品在网上售卖时经常被打上“女性专用催情剂”的噱头,但其实并没有相关功效。

对于男生的下药动机是什么,目前尚且没有确凿信息,不做过多揣测。

目前,电商平台上有“催情”暗示的牛磺酸产品基本全部下架。


在某宝上搜索关键词,页面上已经是一派健康积极的气象。


但据多家媒体报道,网上此前充斥着大量打着“女性专用”“速效”等标签的牛磺酸泡腾片产品。

不仅会使用较为露骨的产品名称,卖家还会在私聊中直接以“催情”为噱头进行推销。


根据被投放异物的女生的描述,调监控时发现尹某某不仅往她杯子里丢了东西,在坐在斜后方观察她喝没喝”;

发现饮料异常后女生到洗手间倒饮料,“他还跟在我后面”。

再加上牛磺酸在网上的“女用催情药”名头——

所有细节凑在一起,足以引起很多女性的不安和种种疑问。

首先,牛磺酸泡腾片到底是什么?

作为一种游离氨基酸,它能够让人的神经系统变得更兴奋,所以有一定缓解疲劳、镇痛作用。

牛磺酸的应用范围比很多人想象中更广。比如在红牛的配料表中,它就是主要的成分之一。


但没人会相信喝红牛能催情——顶多能让你精神一点。

牛磺酸能被吹出“催情功效”,本身就带了几分黑色幽默的色彩。

就这么个平平无奇、随处可见的成分,生生在隐秘的市场混到“神药”地位。

靠的是商家对于中文语言精妙运用的胜利。(bushi

先用陌生的专业名词,在买家心中制造“敬畏感”;

令人遐想联翩的包装+“神经”“兴奋”的关键词,对两性知识欠缺的人来说,足以构成某些联想。

澎湃记者6月14日上午与商家的对话截图。

事实上,不仅是牛磺酸没有催情作用。

市面上所有声称可以“促进女性性欲”的所谓神药,都是虚假宣传。

这两天网友对于所谓女用催情药的讨论,很多跟之前引发过广泛恐慌的“迷情水”“听话水”混杂在了一起。

但这两者其实区别很大。

后者通常含有镇定或精神药物成分,能让人失去知觉、记忆混乱,甚至产生成瘾性,往往被列入新型毒品或管制药物的行列。
在“功效宣传”上,听话水们的关键词是“乖乖听话”“任你摆布”。
而牛磺酸泡腾片的关键词,强调的是“意乱情迷”。

……可以参考天龙八部中,段誉和木婉清被迫服用阴阳合欢散后的这段剧情。


一般来说,这样的场面只存在于文艺作品之中。

世界上暂时还不存在什么物质,能让女性对某具肉体突然爱得要死要活。

这也是为什么牛磺酸泡腾片以及它的兄弟姐妹们,标注的商品分类都只能是“食品”“保健食品”,而不是药品。

里面所谓的“有效成分”含量也很少。


牛磺酸泡腾片通常会在角落里注明“压片糖果”“固态运动饮料”等。


此前网上有人扒过一款名叫“红尘笑”的催情产品,商品页面里的关键词,要多刺激有多刺激。

对功效一通猛吹之后——最后的门类是饮料。

但即便如此,依然有买家会在天花乱坠的宣传中下单。

有个例子能证明他们有多“好骗”。

大家还记不记得2020年,深圳一个女生曾被同桌男子在水杯里下药,幸好被服务员看到及时提醒。

警方后来的调查显示,男子放的白色粉末里含有“他达那非”成分。


这是一种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的药物,对女性并无催情作用,当时还引起了网友的嘲讽。


但几个月后,羊城晚报记者去暗访网络催情药的生意,发现居然有代购在卖“深圳男子往饭店同桌女性水杯中投放的同款药物”。

月销量甚至还挺不错,买家性知识的匮乏可见一斑。

由于牛磺酸泡腾片本身并不具备催情作用,尹某某会受到什么处罚,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对律师的采访,案件重点一是在于牛磺酸泡腾片到底是食物还是药物;尹某某是否认为它具备催情功效,并希望通过投入女生杯中行为达到催情目的。

如果他此举是为了后续犯罪行为做准备,则属于犯罪未遂。

但如果不具备主观意图,仅仅是恶作剧,那么可能涉嫌寻衅滋事,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还是像开头所说,我们暂时不对个体动机进行主观揣测。

但至少可以确定一点——

网上很多“催情药”的售卖和宣传,的的确确是动机不纯。

一个共性现象是,虽然名为“女性催情药”,但商家的宣传对象几乎无一例外是男性。

甚至会用“约会神器”“泡妞神器”来指代产品。

在“功效”描述中,甚少提及女性服用者的感受、体验(当然因为药是假的,本身确实也没什么体验可言)。

反倒会大肆宣扬她们服药后会多么“狂野主动”,对面前的男人穷追不舍。


哈利波特里有段剧情,罗恩不小心吃了一块掺有迷情剂的蛋糕。

立刻对下药的人产生了疯狂迷恋,大脑放空、两眼呆滞。

如果对方站在他面前,他恨不得第一时间扑上去。

把这个状态再放大50倍,差不多就是“催情药”广告里描述的女性。


甚至当你点进前排评论区,都会觉得自己误入什么色情文学的写作现场。

还是最粗暴无脑的那种,且主视角通通是男性。

“初次见面的大美女同事,喝完药后偷偷跑进我办公室”;
“给性格高冷的女朋友递上一杯果汁,十分钟后她仿佛变了个人”。

后面的内容我就不赘述了,以下省略一万字。

如果商家只是把男性当作目标消费者,还不至于到无耻的地步。

但接下来的话术,几乎是把“下药”两个字摆在明面上了。

比如绝大部分打着“女用”“催情”标签的所谓催情药,一定会强调自己的产品是“无色无味”“遇水化开”的。


咱也不知道,如果不是为了让被下药的人难以发觉,强调这个设计到底是为了什么。

甚至有些催情用品为了躲避平台的低俗筛查,只会在店铺上架洗发水、护发素的照片。

至于更“刺激”的货物,只等“有缘人自行来问”。

而在产品介绍中埋下的暗号,就是“30秒内速溶于各类酒水,无色无味”。

最讽刺的是,部分商家还会在角落标注“不要做有违道德的事情”。

对此我只想问:要想不违背道德,至少需要吃药的人知情同意吧?

这么看来,上外那位女生还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对方用的牛磺酸泡腾片不仅会产生泡沫,而且还有味道。

警方通报中写,“女生喝了一口后察觉咖啡异样,于是将剩余咖啡倒掉”。

可在此之外,还有更多、更隐蔽的所谓“女性催情药”。

尽管从科学角度而言,它们并不能带来广告中说的那些“神奇功效”。

但依然有人相信它们、买下它们,并投进女生的杯子里。



这件事为什么引发了很多女性的恐慌?至此或许能得到解答。

虽然药是假的,但对于违背自己意志、被摆布的恐惧是真的。

甚至由于这些“催情药”只不过是糊弄人的玩意,反而让通过法律惩治下药者,变得困难重重。

因为没构成实际伤害,更多时候只能寄希望于证明动机。

前面提到过的深圳男子下药事件,当时在网上引发了及其强烈的舆论声浪。

但最终检方的回应是“存疑不捕”。

因为那杯水中的他达那非,并不会对女生造成身体上的影响。

而男方坚称自己只是“想看看她的反应”、“通过药物说明书知道不会对人体有什么伤害”。


当时的证据难以认定他有意图违背女方意志,强行发生性关系的主观故意。

法律的角度来说,这一结果在合理范围内的。但无疑会打击到很多人的安全感。

即使明知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让人“欲罢不能”的所谓女性催情药,恐惧和愤怒也不会消散。

药有没有效不重要,甚至单个下药者的动机也不重要。

“未经自己允许,杯子里被偷偷放进不明物质”,这个行为本身就意味着危险。

意味着被漠视作为人的自由意志,被当作可以任意摆布的物品、可以用手段征服的战利品。

从无良商家的“催情宣传”,到评论区里相信这些所谓功效的买家。

从认为自己有权利往女生杯子里下药的新闻主人公,到身边每一个把女性当作“目标”“勋章”“奖品”的男性。

这些合力凑在一起,共同形成了性关系上位者对另一群人的傲慢。

在这种傲慢下生活的恐惧,每次有新的事件时,就会重新被回忆起来。

这次的事件固然会推动对无良催情生意的整顿,但这远远不是终点。

只有“在两性关系里尊重个人意志”成为共识,才有消除恐惧与愤怒的可能。

那些让人“一喝立刻欲罢不能”的催情神器,不只是客观上不存在。

也从来不应该存在。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给人下药,又蠢又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