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绘画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芭学园艺术督导老师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植物园创艺工坊里一个3岁女孩璟恩画的水粉作品。
我们先来看一下画面的内容。
璟恩给我解释说:
画中央的桔色大圆圈是一个家,那一大块肉色是门,门里的众多彩色的小点点,是每一个家庭成员: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孩子将自己能想到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呈现在了自己的画中。从孩子画面描述的人物中,能清晰看到孩子对家庭成员的关注,她是一个情感丰富的孩子。
透由绘画来了解孩子的认知水平
从画面当中可以看到孩子的认知水平,我们来仔细看看这幅画。封闭形状的房子,将画纸分为两个空间表明孩子对自己周围的环境、空间有一定的认知。我们可以看到,在房子内部没有更细致的空间划分,房子外面的空间也没有将天空和大地区分开。
其实这是一个三岁孩子对空间认识的普遍水平,所以我们经常看到3-4岁的孩子,将画的形状堆满了画面,东西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就像货架上的商品一样,摆满了整张画纸。
当时在引导孩子的时候,因为她的身高够不着画纸的上半部分,我就将画板倒置过来,让她在原本画天空的位置画。璟恩没有拒绝。如果孩子再大些,她们对空间的认识更具体细致之后,就会不同意了。所以在引导孩子绘画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来。
从画面的形状分布,可以看到整幅画是很饱满、和谐的、具有美感。说明这个孩子的美感能力特别好。
我们再来看一看,在这幅画里每一个形状都是干净利落、互相之间没有太多的干扰,说明孩子在画的时候,她是有意识地在安排这些形状的位置,她知道如何画才能将好看的形状保留下来,所以这是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的孩子。
璟恩的绘画能力是偏超前的。
三岁孩子的绘画能力,一般来说还处于命名涂鸦阶段,就是孩子会用圆形来代表一切,孩子赋予每个圆不同意义。
因为孩子的绘画能力除了跟认知发展水平有关之外,还和孩子的动作发展密切相关。
在孩子刚刚拿起画笔画画时,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形状。
这是因为孩子的动作发展是由整体到局部、由中心到四肢、由上到下的顺序发展。那上面螺旋状的线,表明孩子更多的运用肩关节和手肘的运动,还是比较大的动作,这个时候孩子发现了痕迹,但是他们更多的是感受动作的运动带来的快感。所以会呈现出这样的画。
等孩子的动作发展越来越精细的时候,在绘画上他们画出来的符号也相应的越来越有型、规范、具体。
孩子在这样的动作练习中,假如他对自己创造痕迹的结果比较关注的话,他就能发现自己动作的意义,因此孩子的每一个动作均引发出另一个更有意义的动作,终而学会了更多。
于是我们在孩子的一幅画或者几幅画中能看到孩子绘画能力的发展。这个过程是由于孩子自己的关注而获得的,不是成人教给他的,所以我们要给孩子充分探索的时间,让他们学会从自己的探索中总结、归纳、学习、进步。
通过这样的活动过程成长起来的孩子是非常自信的。
璟恩在画画前,爸爸问她想画什么?她很自豪的说:“大圆圈!”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自己绘画能力的自信和满意,也能看出来她的思维还处于命名涂鸦阶段。
当时爸爸特别期待孩子能够写生,画出跟周围景色很“像”的画,这是我们成人对孩子的期待。我们一看到孩子拿着画笔,就期待画出一张很“像”的画来。这个期待是很美好的,但我们的期待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哦。一般情况下,孩子要到5岁左右才具备写生的能力。
当妈妈拿来颜料之后,我缓慢地在璟恩小朋友面前给她演示如何打开颜料,如何将颜料管扎开,并如何将颜料挤到颜料盒子里。其实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技法的输入:教会孩子如何准备绘画材料。
我挤完一个颜色之后,就和璟恩一起,将她需要的颜色都挤出来了。在挤的过程当中,我一直引领让她自己来挤颜料,(虽然实际上都是我挤出来的,)但是当孩子的手搭在颜料管上时,她有了参与感,她觉得这是她自己挤的。
在整个绘画的过程中,从准备颜料开始,就让她认识到这是她自己可以做的,孩子的自信就是在这样的一件件“我自己可以做!”的信念上建立起来的。
挤完颜料我们就开始画了,我用笔沾了一点白色,涂在了调色盘一块空的地方,然后又用笔沾了一点红色。在孩子的注视下,将红色和白色搅在了一起。孩子惊讶地发现变颜色了!!红色变成了淡粉色,就是她画面上的门的颜色。然后我又引导璟恩小朋友将我们混出来的这个颜色涂在画纸上,这个过程就是绘画技法的输入——如何调颜色。
然后,璟恩小朋友就自己开始混出不同的颜色涂在了画纸上,并赋予他们不同的含义。这时,璟恩就开始用颜色来创造了。
刚开始璟恩只是将颜色涂在画纸上,当她画出代表房子的大圆圈的时候,然后我就问她“这个是家吗?”璟恩就开始给我解释她的画。
我的这个问题,是帮助她将绘画符号将自己的经验进行链接,让她了解符号的表征意义。对于绘画经验少的孩子,我们可以运用这样的语言提醒,来帮助孩子了解符号的含义。假如孩子比较大了,已经了解了符号的内涵,我们就问孩子画的是什么就可以了。
有的家长可能会问,这么问不是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了吗?在孩子绘画经验缺乏,不知道如何用符号表达自己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这样具体的语言来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更好的使用绘画来表达自己。
因为绘画的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因为画者需要将自己的经验、知识、思想、感受转译成绘画符号,再用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是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经验的。
所以我们要给孩子搭一个“桥”,那这个过程还需要孩子从记忆中提取他相关的经验信息,我们具体的提问也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从头脑中搜索信息。
其实这个过程很好理解,就跟大家写作文、带团队、做项目一样,画画也是一个决策的过程:需要细致的分析,分解出画好一幅画需要的几个步骤,所有的行为都需要计划和监控。而且需要同时协调时间与空间的顺序:儿童必须决定哪些部分先画,哪些部分后画。
所以,我们理解到画画过程的复杂之后,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绘画。
话说回来,当璟恩开始自己混出很不一样的颜色的时候,璟恩特别开心,笑得眼睛都睁不开了,因为她从这个过程当中发现了自己“可以创造不一样!”。所以她用“笑”这个外显行为来表达她自豪的感受。这也是学龄前孩子的一个特征:用行动表达思维。
最后,璟恩在混出了紫色之后,她的绘画模式开始改变了。因为她将紫色的点接在了蓝色的长点上,而这个行为在她之前的绘画经验里是没有的。所以我们看到璟恩在这同一副画中,她的绘画能力提升了。画出了有表征意义的“树”的符号。
再给大家看看吧。
画的最后,在没有人教她的情况下,孩子自发地画出了爸爸期望看到的“树”。所以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受鼓舞的环境,孩子就能运用身边的材料自如地表达自己。
在完成画之后,我对璟恩说了这样一段话“小朋友,我觉得你特别了不起,因为你坐了一个小时来完成这幅画,这是很多哥哥姐姐都做不到的,而且你画得很干净,画得东西很清楚,我很感动,我也很喜欢你的画”。璟恩就特别自豪,很高兴地随着妈妈去清洗绘画工具了。
特别注意的是,清洗工具和整理环境,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我们除了培养孩子的工作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工作习惯。让孩子了解到工作从筹备、准备材料、实施方案、收尾(归位与整理)是一个完整的流程。
当我们给到孩子足够的爱和支持的时候,孩子就会朝向美好的方向发展,并且可能会超出我们的预期,给我们惊喜!
璟恩妈妈分享:
我带孩子去芭园的植物园玩,在环形路绘画区,偶遇了小龙老师对璟恩的引领指导,当时离植物园下班还有大约40分钟,担心孩子画不完会不肯走。
小龙老师引领孩子绘画过程中,让孩子很放松自如,且细节关注周全,孩子感觉到就是她自已在创作,老师其实在潜移默化的引领。
我平时对孩子在画画方面的想法是5岁前希望她的创造力能得到保护就行。虽然我也是一个业余关注儿童心理学的妈妈,但因平时工作较忙,对孩子的陪伴关注不细致,看了老师今天对绘画的解析,收获了一些如何对孩子平时在家涂鸦的适当引领。
老师对璟恩的心理分析也很准确,她平时确实是一个自主性很强的孩子。感谢小龙老师的引领、分享、解析。
芭学园创艺工坊将在2月27日开始营业,欢迎爸爸妈妈带小朋友来玩耍哦。预约咨询电话:18613311998,联系人:孟老师。具体介绍点击这里获取:《在这“速冻”的天气里,咱们又有了一个亲子艺术活动的好去处!》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为什么不建议学龄前儿童接触涂色本和简笔画
长城上的一次绘画课
⊙本文为李跃儿芭学园原创,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其他媒体平台及公众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
做 最 懂 孩 子 的 教 育
www.liyue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