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有味,稻田盛宴!
其他
这个地方藏身于都市,却在稻田里玩出了辣么多花样!
把浸泡后的新鲜大米磨成米浆,是做米粉的第一步;舀浆,上笼,米浆在沸水中用旺火蒸熟;凉凉,收存,这是传统的中国南方米粉做法。洁白如玉的米粉留有余温,在雾气缭绕中,散发着独特的稻米清香。
河粉,159年前在广州沙河一带出现,于是,这种食物也叫沙河粉,沙河粉薄而透明,口感柔韧爽滑。用沙河粉作为主食,广东人最为接受的就是一道对厨师基本功颇为考究的干炒牛河了,干炒牛河讲究锅气,必须猛火快炒,炒匀之余,又得保证粉的完整。在习惯吃面的北方人眼里,这大概就是米做的面条吧。
从农耕文明走到工业文明,技术的进步,使得“米”不在局限于地域和时令;但是,对中国人来说,顺应自然,亲手做合适的食物,更意味着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某种延续。
广东人爱吃,更会吃!
在梅州客家地区,每逢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都得吃糍粑。
通过浸泡,磨粉,搡捣,糯米从颗粒变成黏糊糊的一团,口感也得到改善;搡捣后的米粉团还要在铺板上使劲揉压,然后捏成团状,塞入伴着红糖的炒熟花生碎,压成圆饼状,或油煎或蒸熟。刚做好的糍粑温润软黏,撒上炒得金黄的芝麻,带着诱人悠长的植物油香气味,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吃着圆圆的糍粑象征全家和和气气、团团圆圆、平平安安;糍粑黏结成团,喻示着全家和睦团结;而糍粑的香甜,则喻示着生活甜蜜幸福;就连清早打糍粑,起得越早也代表来年丰收越大;糍粑成大小圆形,喻示着人们“有缘”、喜庆、吉祥和团圆。
如今的人们,或许已经忘却了糍粑曾经的做法,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承载着家庭的味道,也许会留在我们一生的记忆里。
在2017广东水稻产业大会期间
广州柯木塱将打造一场关于米食的稻田盛宴
如果你是追求美食的吃客
如果你是乐此不疲的吃货
那6月23-30日
到广州柯木塱,大开“吃”戒!
泛黄的照片里,犁、戗、搭筢子、打稻机轱子、夹子、木扁担、箩筐、掀盘、升子、老风车,甚至不绝的蛙声,甚至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在逐渐地远离城市中的人们,如今的童年已不再是曾经的童年。
你知道中国人的“水平”从哪儿来吗?整完地,地要磨平。水越放越多,水田最平整,不平整一看就知道,早晚水澄静,看得最清楚。只有自己种田才知道米食文化的本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小的时候,坐在父亲的单车后座,脸搭在他厚实如山的背上,望着金黄的稻浪,那时候的期待就是富足的收成——那时候的想法,虽然平凡,却秉承天雨,事在人为。
你见过稻鸭共作模式吗?
你见过高效率的稻鱼共生模式吗?
米有米的美
农事有农事的美
你只有种过了田
才知道中国传统精耕细作多么了不起
6月23-30日
带上老父老母,带上老婆孩子
到广州柯木塱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发现之旅
稻作起源于中国,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的发现,首次将岭南地区稻作遗存的年代前推1.2万年。据此推断牛栏洞很可能是岭南乃至世界稻作文明的源头。
万年之前,五羊衔穗,一粒稻种洒落在岭南大地,成为开启岭南农业文明的一把钥匙,孕育了一座现代化城市。岭南人世代以稻米为生,在漫长的岁月里,稻米滋养了这片土地,润育着岭南文化。
水稻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养育着百分之五十的世界人口。广东地处热带与亚热带,光温条件优越,是双季稻的重要产区。目前全省年播种面积2900万亩左右,总产量1100万吨左右;2016年,水稻优质率达74%,位居全国首位。
作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广东地方稻种、普通野生稻、疣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等种质资源非常丰富,为广东乃至全国的水稻产业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据本届广东水稻产业大会主办方介绍,为了进一步弘扬广东稻作文化,展示粤稻百年成果,大会期间将对农机、农化及广东优质稻米进行展示,并通过实际参与稻田文化体验及展板介绍等方式,详细介绍广东水稻产业百年来取得的瞩目成绩。
所谓以农立国,几无异于以“ 和平” 立国,所以中国在数千年文化的传播上,强调“王道”而不是“霸道”。绝不像西方的文化传播往往与商业结合,商业又以武力开其先端。审察近代世界的种种祸乱与自然环境的被破坏,大多数是由重商的强国所促成,此时此刻,回顾中国人在长时间内所积累的智慧,是分外可贵的。
无论人类未来的文明如何发展,农业所生产的粮食仍是一切的根本,中国人追求人生幸福与和平的理念亦不会有所改变。
中国人不应失去自己溫厚的泥土气息,而该把持着文化上的理想,就像老农夫种稻谷一般,耐心地下种,等待,今天一粒谷,明年将结成有几百粒谷的穗。有朝一日,这颗种子将扩充,散于全宇宙。
你知道中国栽培稻起源于华南吗?
你知道谁是我国现代稻作科学的奠基人吗?
你知道矮化育种被誉为
世界农业“第一次绿色革命”吗?
这里有关于稻的文化
这里有关于米的故事
6月23-30日
到广州柯木塱
带上一两袋广东好大米,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