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即将逼近!种业变局正在悄然发生,企业家们怎么应对?

农财君 农财网种业宝典 2023-01-12

时势造英雄,对于企业,也是一样。


随着政策密集出台,种业企业发展之时已至。大盘谋局,还需度势。

种业热词“生物育种”的背后,可能是千亿级别的效益提升,也可能是超过半数种企的转型、并购。


中国种企发展的战略是什么?可以采取哪些战术?企业家有什么动作?

日前,2022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三亚举办,作为分论坛的企业家论坛座无虚席,通行道也聚集了不少听众。这传递出强烈信号,企业扶优作为种业振兴的一环,充满了由内而外的力量。


01当下,种业企业发展最大的势是什么?
受外部环境影响,传统农业品种之间的综合效益差异幅度在3-8%之间。但生物技术手段能够将差异幅度扩大至30%左右。

这个数据并非凭空捏造,而是由产量、品质、生产效率共同组成。

大北农集团常务副总裁、创种科技副董事长刘石表示,转基因性状商业化后,能够有效减少虫害、霉菌毒素对作物的影响,提升12%-19%的产能效益。同时,简单、安全的生产方式,可实现窗口期约3倍的跃升,提升空间约15-20%。

以大豆为例,我国大豆单产约为132公斤/亩,只占美国、巴西等国家的60%。转基因技术推广,20公斤/亩的提升便可实现粮食年增产30亿公斤、200多亿元的效益。在玉米作物上,由增产带来的增益将超过千亿元。

1980-2019美国、巴西和中国大豆单产走势。图biao 来源:《企业应承担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任》,刘石。

最大的势,一定是生物技术带来的产值增值。

随着传统农业科技边际效益不断递减,生物科技与数字科技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底层科技,从更高维度向下覆盖传统种业。

据了解,2019年,全球主要国家商品种子市场规模为416亿美元(2864亿元人民币),其中转基因种子(玉米、大豆、棉花和油菜等)为220亿美元,市场份额已达52.8% 。生物技术表现强势,呈现逐步覆盖种业市场的态势。

“科技开启资本化元年,使农业有了与资本对话的通用语言和对价能力。”刘石表示。

大北农集团常务副总裁、创种科技副董事长刘石

由于生物技术带来的能力表达稳定,能够从微观层面改变传统育种的“不确定性”,因此它是可预测、可投资的。

放眼全球,将种业发展划分为以孟山都为代表的种企巨头崛起、农化集团觉醒并参与竞争、农业集团的超级并购三个阶段,其背后都隐藏着转基因等生物技术的推手。

资本涌入,推动行业整合。据了解,美国在开放转基因前,玉米种子公司数量为571家。在开放转基因十年后,这个数值减小至170;开放二十年后,玉米种子公司不到100家。

按照这种趋势推算,生物技术将大大加速中国种业整合。当前,我国玉米种子公司约有1800家,刘石预测,在转基因政策开放的十年后,或许仅剩450家左右。

中国种业发展将呈什么趋势?

刘石表示,第一,基因选择高度集中,各生态区种子公司多会选择当地市场排名前位的基因公司;第二,品种数量急剧减少,小品种区域优势被大品种和转基因性状覆盖,80%以上的品种将迅速消失;第三,种业公司快速整合,以小品种为基础的小企业,如果不能快速转型,有可能面临被并购或推出市场。

作为种业发展的排头兵,企业强,才能实现种业强。

2017年,隆平高科引入中信集团资源,收购了巴西大部分优质玉米种子资产和业务,吸纳了其在南美、北美地区收集的1.7万份种植资源,以及布局在当地的育种站、生物实验室等育种体系。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彭光剑

乘着第三次并购的浪潮,巴西成为隆平高科南美市场桥头堡。近年来,隆平巴西的巴西市场占有率已提升近5%。隆平高科三年间实现,销量年均复合增速12.0%,价格复合增速17.9%。


02并购之外,联合发展还有哪些路径?

以1996年为起点,全世界减少了90%的玉米种子企业。

并购,加速着公司间资源、技术和渠道的优化整合,深刻影响着种业发展进程。

细数全球种业行业前20强,均是经营模式和业务范围多元的大型公司。国际种业航母一方面通过高效的商业网络从全球搜集种质资源,另一方面通过科技优势、资本优势、管理优势等,不断整合其他种业企业,实现种质资源大量聚集和高效利用。

西方国家种业的发展,大多由龙头企业掌舵。上世纪70年代,随着品种、专利保护法规逐渐完善,企业研发投入开始超过国家机构并引发第一轮并购潮开始。

2021年,拜耳继续以663.5亿元的营业额领跑全球。俯瞰其发展历程,巨头的规模初步成形的标志性事件,是拜耳以660亿美元收购以转基因技术主导创新的孟山都。上世纪,孟山都抓住美国政府开放转基因种植许可的机遇,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实,自1918年第一次成功收购开始,孟山都并购重组次数也已有300次左右。

“简单粗暴”的扩张模式虽然有效,但并不适合所有种业企业。

我国种业系统化发展进程起步较晚,20世纪后,《种子法》及《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政企脱钩逐步完成,企业才成长为市场主体。当前,国内优异种植资源、育种材料、核心技术等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中。

国情不同,发展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老路子。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看得更远,联合发展是中国种业发展的主旋律。时不我待,企业振兴需要高起点站位,真正运用好我国种质资源、科研技术等已有成果,精准聚焦现有难题,将物力人力用在刀刃上。

日前,大北农集团牵头的生物工程育种创新联合体(以下简称“创新联合体”)在三亚正式成立。创新联合体通过联合政府、院所高校与企业力量,将形成政产学研多元融合、全面协同的新格局。大北农国际集团总裁宋维平介绍,联合体以生物工程育种技术体系建设与生物工程育种创新联合机制建设为总体目标,以关键技术、种质资源、品种选育和产业应用为主要目标。

大北农集团总裁宋维平

2016年,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6家科研院所成立“6+1”联盟。经过3年的发展,联盟实体化升级,成立了上海中科荃银分子育种技术有限公司,利用基因组学指导分子设计育种,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初步构建了适合民族种业发展需求的商业化育种新体系。

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张琴

高标准育繁种背后需要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的支撑,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绿茵种苗”)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科研单位开展长期合作,为深化合作关系,多方商议并成立了以中国工程院方智远院士等为首、全国唯一的蔬菜制种院士工作站。

为推动研发机制创新,华颂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国内外15家科研机构、企业等形成联合体,打造联合育种平台。并与高校联合培养生物育种专项博士,为产业振兴储备专精型人才。

华颂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杰

03“小”产业做强后,还能怎么做?

特色“小”产业里蕴含着乡村振兴的“大”作为。

我国地域广阔,农业基础、消费需求、产业链条差异较大,在中国,种业企业并不一定要“做大做强”。专、精、特是种业企业的发展新方向。


“我们生产的种子净度、纯度、芽率等综合指标均高于国标5-10个百分点,受到广泛好评,合作销区遍及全球20多个国家。”绿茵种苗董事长侯三元说道。

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侯三元

绿茵种苗聚焦种子,繁种经历超过20年。公司建立了一整套从现代化育苗到收储保藏等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体系,并坚持针对生产关键性技术难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实验。目前,已创制河南省最大的蔬菜种子繁育基地、全国最大的洋葱杂交种子和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基地,蔬菜种子生产覆盖30余类,年产量达360万公斤。

2003年,马德华创办天津德瑞特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瑞特”),初期便精准定位发展黄瓜保护地品种。为获得良种,增强企业竞争力,马德华将育种工作模块化,流水线式搞研发。马德华回忆,公司黄瓜品种的研发配组量,一年可达15000左右。目前,德瑞特黄瓜育种规模已实现国内第一。

天津德瑞特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德华

“面对激烈的竞争,聚焦才有可能突破。”马德华表示。

参照黄瓜研发模式,德瑞特将聚焦点扩大至甜瓜、南瓜。目前,已在甜瓜品种选育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薄皮甜瓜成为市场热点,推广面积迅速扩大。据了解,2021年,德瑞特销售额突破2.2亿元。

农作物的细分领域,发展基础普遍较薄弱。以马铃薯为例,2013年,我国马铃薯加工业基本被国外品种垄断。雪川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雪川”)持续布局研发投入,逐步填补中国马铃薯自主加工的空白。

雪川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登社

雪川以种业为源,整合零散产能,打通终端销路,全环节赋能国产马铃薯加工产业链。并通过构筑绿色生产技术、低耗保险技术、创新加工产品等方式,持续降低成本,增强市场化育种渗透。

董事长王登社表示,产业链的打通离不开资金链支撑,雪川的融资经历过民间借款、资产抵押贷款、信用贷款等。

种业振兴,打好生产牌的同时,还要做好产品管理。北京科沃施农业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伟在企业家论坛上提出种业产品要进行产品线分析,并制定产品组合策略,汇总育种、农艺、生产、销售、市场等多方意见,有的放矢升级产品。

北京科沃施农业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伟

2021年,农业农村部初步梳理出“强优势、补短板、破难题”的三大优势企业构成的企业阵型。为扶优企业,有关部门并将根据我国种业发展水平和企业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精准扶持。据了解,北京、上海、天津等多地已出台具体方案,加快培育航母行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专业化平台企业。

在2022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开幕式上,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企业扶优方面,按照创新能力、资产实力、市场规模、发展潜力的情况筛选了约70家农作物、80家畜禽,120家水产种业企业。“基本上是百里挑一,近期将正式向外公布。”


变局当前,抢滩而上。中国种企正在行动。


了解更多2022中国种子大会信息
观察丨种业振兴的脉络与格局

特稿丨南繁聚变


识别二维码回顾专题直播↓↓


记者丨陈迎摄影丨吴秒衡
编辑丨农财君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