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于城市品质提升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策略研究

都市世界 2022-04-26

  导  读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宜居城市是践行以人为本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加快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以宁波市镇海区为例,在阐明城市品质与宜居城市的内涵和关系的基础上,基于镇海发展基础和困境的分析,理清宜居城市建设的思路和框架,并从生活品质功能品质文化品质环境品质空间品质乡村品质六个方面提出了品质提升策略,以期推动镇海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和城市功能完善。

作者|朱珊珊,许艳玲,杨添一(宁波市镇海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论文来源|2018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


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2018论文”下载2018年规划大会论文集电子版!

01

引 言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大命题, 我们必须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与发展和谐统一


宜居城市建设更离不开生态文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人们对城市品质、宜居城市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注重城市经济增长内涵、居民生活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等成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导向[1]-[2],来城市竞争力强弱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宜居性的高低,已经得到不少学者的共识[3]-[4]。


我国政府高层决策相继把建设和谐宜居城市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新一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十三五规划纲要等均对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作出专门论述,表明和谐宜居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导向[5]。


经历了快速城镇化发展之后,我国城市建设逐渐转入存量挖掘、品质提升的重要阶段,城市品质成为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城市品质是自然物质环境品质与社会人文环境品质的有机结合,涉及城市生态环境文明建设、城市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完善、城市经济产业稳定发展、城市社会文化繁荣进步、城市生活品质化及城市公共管理科学化等多方面内容[6]。良好的城市品质不仅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居民幸福感,同时也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吸引高端人才和企业入驻的重要因素。


宁波作为浙江省的副省级城市、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正立足于优越的港口资源和开放的经济优势,推动城市功能重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镇海区作为宁波市重要的工业强区,目前也正处于空间优化、功能升级的转型发展时期,致力于打造“港口强区、品质之城”。


本文以宁波市镇海区为例,在阐明宜居城市和城市品质的内涵和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基于镇海发展基础和困境的分析,探讨其建设宜居城市的思路和策略,以期为城市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做出规划应对。


02

宜居城市与城市品质的内涵与关系


2.1 宜居城市的内涵

宜居城市不仅是城市建设的热点,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的宜居性或者宜居城市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关注重点不一样,对宜居城市内涵的界定也有差异。


国外关于宜居城市的研究起步较早,总的来看,国外学者主要强调宜居城市所具备的“宜人性”、“适宜性”和“可持续性”等内涵国内学者对宜居城市认识在不断发展与深入,逐渐从强调经济物质建设指标向重视社会文化环境指标过渡,代表了中国宜居城市未来发展方向[7]。



本文采用张文忠[8] 对宜居城市的界定,即:宜居城市的内涵包括六个层面,即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环境健康的城市、安全的城市、自然宜人的城市、社会和谐的城市、生活方便的城市和出行便捷的城市


①健康的城市要远离各种环境污染或有害物质的潜在危害,具有新鲜的空气、良好的水质、干净的街区、安逸的生活环境;


②安全的城市应具备健全的防灾与预警系统、完善的法治社会秩序、安全的日常生活环境;


③自然宜人的城市应拥有舒适的气候、良好的绿化环境、可接近的水域、适宜的开敞空间;


④社会和谐的城市应具有包容和公正精神、尊重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⑤ 生活方便的城市应具备便利的、公平的和健全的公共服务设施,人人都能享受到医疗、教育、购物等生活设施带来的便利;


⑥出行便捷的城市要以公交系统优先发展为核心,倡导绿色出行。


换言之,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安全的、环境宜人的、公共服务设施方便的、社会和谐的、地域特色鲜明的城市。



2.2 城市品质的内涵

最早的城市品质研究源于国外城市质量的关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西方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过度关注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和人文发展而引发众多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弗朗索瓦·佩鲁依安米勒等一大批学者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发展的最高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发展的最高要求[9]。


我国关于城市品质理论方面的研究还不多,不同的学者根据其研究方向和重点,对城市品质的定义也各有不同。


宋晔主要关注城市品质的文化精神内涵[10]、杨敏从生存质量的角度阐述了城市品质的内涵[11]、王国平基于杭州发展实践,提出了有利于提升杭州城市品质的建设方向,包括了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城市建设五个方面的内容[12]。


总体来看,应用比较广泛的是胡迎春等对城市品质的界定,他对城市品质的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城市品质是城市与品质组合,品质的本质内涵都具有质量的含义,品质可以看出是品位和质量的综合。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集聚生活的场所,它的品质既要反映人的思想、精神上的含义,也要反映物质空间的含义。因此,城市品质是反映城市内在精神实质和体现外在物质形象的统一体。内在精神实质包括自然、经济、生活、文化、管理等内蕴,外在物质形象包括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城市特色、城市精神、城市文脉等表现形式[13]。



2.3 两者的关系

城市品质是城市的形象、魅力、气质的综合体现,生态宜居城市不仅使居住、工作在此的居民有良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会对其他城市的居民(例如外地游客)产生吸引力。


由此可见,无论是宜居城市还是城市品质,都关注城市硬件的建设和软实力的提升,同时,也都以人在城市中的体验感与舒适性为基点,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本文认为,一个生态宜居的城市,必定具体良好的城市品质;提升城市品质,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以城市品质提升为重要抓手,以生态宜居城市为建设目标,开展相关的研究和规划。同时,为了使规划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可实施性,本研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对城市品质进行重新界定,即本文所指城市品质,主要为能通过城市规划相关手段加以影响的、可感知的,以具体空间存在的物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


03

镇海区发展基础与困境

镇海区位于宁波市东北部,南接北仑港,北临杭州湾,距离宁波市市中心约18 公里。全区面积246平方公里,辖4 个街道、2 个镇,2017 年户籍人口23.5 万人,全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9 万元、3.3 万元,是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县(市)区之一。



3.1 现状基础

(1)经济基础——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镇海区全区经济稳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7 年全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08.7 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5 亿元、666.1 亿元、236.1 亿元,三次产业之比为0.7:73.3:26.0。



同时城市经济步入转型发展时期,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延长化、高端化趋势明显。同时城市经济步入转型发展时期,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延长化、高端化趋势明显。除传统石化、装备制造业等企业夯实基础外,镇海文创及高新产业不断涌现,服务业同比逐年增长。



(2)城建基础——全域城市化持续推进,组团型城市格局基本成型镇海区从2010 年开始开展全域城市化建设,大城区框架全面拉开,组团式发展逐步加快,目前“三带三组团”的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已经基本形成,即:三带为滨海产业带、城市生态带和由庄市—骆驼、招宝山—蛟川城区组团发展形成的城市带;三组团为骆驼—庄市组团(包括宁波新材料科技城核心区)、招宝山—蛟川组团和九龙湖—澥浦组团。



随着甬舟高速、轨道交通2 号线(一期)建成通车,镇海基本实现高速公路- 城市快速路- 城市主干路- 城乡道路互通互联的交通网络体系。另外,给水并网工程、区域电网建设、天然气工程等城市配套建设深入推进,全区形成了安全可靠的城市供水、排水、供电、燃气等基础设施系统,对居民生活、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保障。


(3)生态基础——山水资源丰富,自然本底优良镇海全区有着较为优良的生态本底资源,东侧灰鳖洋、南侧甬江、东面招宝山、北面九龙湖等山、海、江、田、塘、城多种资源要素并存,奠定了镇海良好的自然生态格局。



同时,镇海区河网水系丰富,自古以来“依水而存、靠水而兴”,全区有包括中大河、西大河、沿山大河、万弓塘河等在内的160 余条大小河道,总长度约313km,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另外,区内生态带整体格局完整,海天、雄镇、镇骆、清风、绕城五条生态林带基本建成,为生态环境改善和品质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4)文化基础——文化源远流长,历史底蕴浓厚镇海区实力文化璀璨,敢于拼搏的海防文化、勇闯世界的海上丝路文化、开拓进取的商帮文化、优质品牌的教育文化铸就了镇海独特的魅力,享有“海天雄镇”、“浙东门户”、“院士之乡”、“商帮故里”、“人文梓荫”之美誉。



丰厚的文化内涵渗透在镇海的各个空间领域,老城内各类名人故居、历史遗迹密布,新城内历史老街、老镇风韵犹存,郊野生态带内古村、古建遗留,再加上以九龙湖、招宝山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以郑氏十七房、镇海口海防遗址、宁波帮博物馆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构成了具有镇海特色的文化气息和文化环境。



3.2 发展困境

(1)城市特色缺失——千城一面


我国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在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迅速膨胀的情况下,很多城市开始“大开发大建设”,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堆堆“火柴盒”式建筑应运而生,最终的结果是就是各个城市在物质空间形式上几乎雷同,导致城市“千城一面”、缺乏个性和特色。镇海也面临如此难题。



2001 年,镇海区在推进老城区功能完善和提升的基础上,启动了镇海新城建设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开发和建设,目前城市硬件和空间环境已经成型,但是整体风貌和建筑风格难以体现镇海特色,与周边的姚江新城、东部新城等同质化发展。


(2)历史遗产受损——文化没落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但是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很多城市大兴土木、大拆大建,为了追随潮流不断追求推“陈”出“新”,追求“现代化”,丢失了独一无二的历史性建筑、地域文化。根据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镇海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457 处,经过五年城市开发建设,初步勘查后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已被拆除45 处,接近总量的1/10。



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是镇海城市内涵的载体和支撑,快速城镇化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镇海原有的古镇格局和风貌,压缩了特色片区的生存空间,城市精神和文化底蕴正在逐渐流失。


(3)人性关怀不足——缺乏活力


曾经有人说过,一座好的城市就像一个好的派对,不要看有多少人在城市里行走穿行,而是要看有多少人停下来享受城市中的活动。高品质的城市一定是以人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规划和建设的城市,无论是空间尺度还是设施配套,都能体现人性化的关怀。



但是目前镇海城市建设中,“以人为本”的体现仍显不足,有些街道尺度过大、有些广场配套座椅不够、有些设施过于强调其观赏性而忽视了体验感等等,影响城市服务品质和功能完善,导致城市人气和活力不足。


(4)产城矛盾突出——功能混乱



镇海工业基础雄厚,但是经过长期的工业化历程之后,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生态保护和产业转型的背景下,传统工业化红利逐渐消退,进而演化为城市功能完善和城市品质提升的阻碍,尤其是产业园区、工业厂房与城市和村庄空间混布,导致产-城- 村矛盾突出,在城市功能发挥、村庄特色营造、产业能级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

04

建设生态宜居镇海的思路与策略


4.1 发展思路


(1)注重整体格局——构筑活力高效的品质格局注重空间功能融入,注重与宁波大都市区协同发展,推进交通、市政、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发展,构建活力高效的品质格局。



(2)着眼微小细节——打造精致特色幸福的城市关注城市细节,强调精致特色发展,体现民生,顺应当今时代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保证城市各项功能齐全,人们居住、生活、出行和社会活动方便。



(3)紧抓关键空间——把握片区、节点等重要区域重点关注镇海新城、片区联系通道等关键空间区域,通过品质提升先行区的打造,产生以点带面的辐射引领效应。




4.2 空间框架

基于镇海现状资源分析和未来发展方向,构筑“一核一带三区四轴”的城市空间框架,其中:


一核——镇海新城品质核,为全区品质提升的核心,是镇海品质塑造的先行示范重点区域。


一带——生态风貌品质带,基于生态带空间形成的生态风貌品质带,是全区品质提升的基底。


三区——老城文化品质片区,体现古镇风貌,继承和完善江南水乡特色格局;九龙湖自然品质片区,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展示原生湖光山色景观风貌;十七房民俗品质片区,再现民俗风情,表达历史古韵。


四轴——结合周边城市功能区、产业园区和村庄,打造甬江滨水轴线、中大河雄镇轴线、世纪大道新城轴线、沿山大河生态轴线。




4.3 主要策略

为了全面提升镇海城市品质,打造“拥江揽湖海天色,名人故里雄镇风”的生态宜居新镇海,本文从生活品质功能品质文化品质环境品质空间品质乡村品质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具体如下:



(1)生态宜居镇海之生活品质提升策略:从安居到宜居,打造健康幸福的宜居城区打造亲切友好的温馨家园、包容互助的共同家园、高水平的公共服务、高水准的生活环境、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民主和谐的社会生活,为市民提供优质的生活质量,构筑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宜居城区。


①优化人口结构与分布——通过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增加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


②推进组团及社区建设——结合大区域骨干交通及区内道路系统联结,合理配置各组团空间,提供差别化的人居空间配套,形成紧凑的城市组团,并加快推进各社区建设。


③提升公共服务配套——积极提升综合服务与优质公共设施水平,增加或改造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增加体育健身设施和公共活动设施,提高生活便利,增强组团中心凝聚力。



(2)生态宜居镇海之功能品质提升策略:从疏离到融合,建设活力创新的智造高地提升镇海城市产业及功能,缓解产城疏离的矛盾,提升产业关联度,优化产城空间,构建“产城一体”的产业功能空间格局。


①丰富城市功能,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提升与生活、生产相关的配套服务,打造“宜居宜业”功能完善的综合型城区;构筑特色各异,功能完备的产业空间单元,优化产城关系,保障生产、生活互惠双赢发展。


②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产业环境——逐步搬离和迁建污染企业,适当保留无污染产业,鼓励新兴科技产业和2.5 产业的发展;以建设花园式工厂为目标,尽可能增加厂区绿化覆盖面积,鼓励工业园区内配套建设相关生活服务设施。



(3)生态宜居镇海之文化品质提升策略:从共生到共融,构筑多元共融的海天雄镇从尊重“城市历史”、挖掘“城市记忆”、再现“历史辉煌”角度出发,利用和发扬镇海多元文化并存的特征,挖掘镇海文化底蕴内涵,鼓励文化复兴,强化特色。


①保护传承空间载体——保护、重塑传统街区、历史遗址、文物古迹等文化物质空间,再现镇海历史轨迹。挖掘、弘扬口头文化、民间工艺、风俗、民间活动等非物质文化,再现镇海文化魅力。


②挖掘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观光产业。加强博览会展等设施建设,完善文化功能的配套体系,为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提供展示平台,提升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从招宝山海防、宁波帮历史、十七房民俗、九龙湖健身几大板块发展文化旅游。



(4)生态宜居镇海之环境品质提升策略:从灰色到绿色,成就魅力生态的绿水青山依托镇海山水共生的自然基础,利用临山达海的自然格局,构建生态与公共开放空间系统,并在防护绿地、区域绿道、城市公园、河岸景观等方面重点推进,提升生态服务质量,丰富居民公共生活,彻底扭转镇海在市民心目中产业独大的灰色形象。


①护山——保留特色地貌,加强对九龙湖、息云寺的山体复绿工作,建立镇海西北侧绿色生态屏障。


②理水——疏通河道水系,借“五水共治”契机,优化整治河岸空间,强化河道水系清淤整治及截污改造,亮化河岸景观,构筑安全绿色生态的城区环境。


③织绿——构建绿网框架,推进公园、绿道、生态带、林带等生态基础工程建设,以现有生态带为骨架,以林带建设和河网水系建设为主要抓手,逐步形成全区渗透的绿网。



(5)生态宜居镇海之空间品质提升策略:从单一到多元,营造独特宜人的特色空间积极构建“山水相连、城景相依”独特的城市空间格局,尤其重视关键区域、重要廊道及门户节点等特色空间的营造,形成特色多元的点线面结合的特色空间系统。


①核心区域“造景”——重点关注镇海新城、甬江北岸、九龙湖景区等核心区域,从片区空间形象塑造、环境改善方面入手推进建设和景观提升,打造镇海特色的都市风貌。


②重要廊道“塑景”——把握重要道路、重要河道岸线等线形廊道空间,塑造沿路、沿河界面形象,改善道路绿化水平和慢行环境,形成特色线性空间。


③门户节点“筑景”——对区域出入口、高速门户等重要门户空间积极打造,并对核心区、历史地段等重要节点进行提升,刻画城市特色细节,形成形象特征鲜明的空间环境。



(6)生态宜居镇海之乡村品质提升策略:从分散到集中,建设富裕整洁的美丽乡村全面推动集中居住区社区化,并积极向城市功能区和园区融入,以村民集居点的土地流转和置换促进村庄相对集中的布局。


①改善村庄居住环境——在区域村庄布局规划基础上,推进集中居住区建设、村民集居点整治等工程,促进村民融入城市生活,落实集约用地和设施共享,改善农村居住生活环境。


②培育村庄特色产业——借助美丽乡村风景线和美丽乡村示范村/ 镇建设的良好契机,挖掘乡土特色,推动村庄生态化、景观化更新,在此基础上,探索休闲农业、生态观光、历史文化、民宿旅游等特色村落和产业发展。


05

结 语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邦,为了更好的生活留在城邦。城市不仅承担着是社会、经济、文化等重要职能,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我国经历了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之后,城市的建设应更加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生产生活相融共生,城市的发展应该更加重视城市品质和城市内涵的提升。


城市的品质是灵魂,提升城市品质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举措,不仅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参与,更需要规划行业不断探索和积极实践。


与国内很多城市相似,宁波市镇海区经过数十年的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推进,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完善的城市格局、丰富的生态本底、浓厚的文化底蕴,但同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城市特色缺失、历史遗产受损、人性关怀不足、产城矛盾突出等影响宜居城市建设和城市品质提升的发展难题。


为此,本文在梳理宜居城市和城市品质的内涵与关系的基础上,以镇海区为研究案例,结合其发展现状和诉求,理清宜居城市建设的思路和框架,并从生活品质、功能品质、文化品质、环境品质、空间品质、乡村品质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提升策略,以期引发对宜居城市和品质提升的关注和讨论,推动具体的实践,使我们的城市建设成为有情怀、有味道、有特色的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市,真正承担起“让生活更美好”的重任。


向上滑动阅览

参考文献:

[1] 曾菊新. 论新世纪适宜居住的城市观[J]. 经济地理,2001(3):306-309.

[2] 宁越敏,查志强. 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J].城市规划,1999(6):15-21.

[3] 胡天新,杜澍,李壮. 生活质量导向的城市规划:意义与特征[J]. 国际城市规划,2013,(1):7-10.

[4] 陈伟劲,周祥胜,杨嘉. 面向宜居城市建设的生态控制线规划[J]. 规划师,2015,(6):133-138.

[5] 湛东升,张晓平. 世界宜居城市建设经验及其对北京的启示[J]. 国际城市规划,2016,(5):7-13.

[6] 胡迎春,曹大贵. 南京提升城市品质战略研究[J]. 现代城市规划,2009(6):63-70.

[7] 张文忠,湛东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内涵及评价指标[J]. 城市发展研究,2017,24(6):116-132.

[8] 张文忠. 宜居城市建设的核心框架[J]. 地理研究,2016,35(2):205-213.

[9] 周长城,柯燕. 客观生活质量:现状与评价[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

[10] 宋晔. 和谐社会城市品质和道德文化建设[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5) :8-11.

[11] 杨敏. 现代城市品质管理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运用浅析[J]. 科技经济市场,2007,(5):54-55.

[12] 提升生活品质,提升城市品位[J]. 政策了望,2007,(2):4-6.

[13] 胡迎春,曹大贵. 南京提升城市品质战略研究[J]. 现代城市规划,2009(6):63-70.

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2018论文”下载2018年规划大会论文集电子版!

-END-

更多内容:

1

生态因子的考量如何融入现代城乡规划

2

规划实施评估的体系架构探讨与实践

3

政策 | 国家出台《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4

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理论模式与规划实践

5

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6

论文精选 | 新加坡山地生态城市建设特色及启示

商务合作及广告投放联系方式:

联系人:潘鹏、宁坤

电话:010-88585610转815、807

手机:18510663273(同微信)

邮件:325178909@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