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品 | “数据拜物教下的爱豆工业与饭圈文化”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大中文人 Author 北大中文人


讲座回顾

“数据拜物教下的爱豆工业与饭圈文化”


2021年6月6日15:00,由中文系学生会学术部、团委组织部主办的文擅雕龙讲座于理科教学楼106教室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北大中文系2017届博士毕业生、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林品作为主讲嘉宾。在流行文化方面颇有心得的林品从学术的视角,以“数据拜物教下的爱豆工业与饭圈文化”为主题,围绕“饭圈文化”“爱豆工业”和“数据拜物教”三个概念展开了这次讲座。







首先,林品对“粉丝”这一概念的来源和内涵做出了详细的阐释:“粉丝”是英文单词“fan”(意为“迷;狂热爱好者;狂热仰慕者”)的复数形式“fans”的音译。复数这一语言细节,显示出当代社会“粉丝文化”显著的社群性特征。本次讲座聚焦的“粉丝文化”是狭义的,特指以偶像型艺人为中心形成的狂热仰慕者社群文化。


紧接着,林品介绍了中国内地粉丝文化的三个阶段,借两位学者的不同命名,从媒介变革与标志性流行词的角度讨论其在各阶段的特征。他指出,现在的“饭圈文化”,是一种围绕着流量明星形成的,具有新特征、新形态的新兴粉丝文化;“爱豆”不应当被视作英文单词“idol”的中文音译,而应当被视作其日文和韩文变体的音译,它其实是一个在东亚娱乐产业的跨国经验交流与跨语际文化实践中诞生的概念。



从韩国偶像团体的代际划分与面向的不同市场,到中国“爱豆”工业和日韩的相似之处——在爱豆与粉丝间建立准社交关系,“粉丝运营”大范围、高强度的推行,林品对中日韩跨文化交流、东亚地缘政治与爱豆工业的形成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资本巨鳄正在运用强硬的互联网思维对这个传统行业的规则进行重构,艺人热度的量化随着大数据算法的成熟成为可能,产业生态发生深刻变革,催生了中国式“爱豆”——流量明星。弥漫在由互联网资本所主导的、唯数据论的泛娱乐闭环里的文化氛围,就称作“数据拜物教”。


林品指出了中国“爱豆”工业与日韩的差距:缺乏正规的职业培训体系、练习生体系;缺少成熟的打歌节目、稳定的唱跳舞台。这种结构性缺失会造成不容忽视的后果:唱跳出身的艺人“跨界呛行”,“应援打榜”异化,此两者又会导致文艺批评与“饭圈出警”的结构性矛盾。


然后,林品引入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非物质劳动”概念,分析了饭圈共同体中的数码劳动、情感劳动,以及偶像—粉丝社群的情感联结对激发粉丝行动力的影响。


在讲座的最后,林品提出了一系列必要的追问,引发了同学们对大数据时代泛娱乐闭环之外的别样路径、粉丝间差序性的权力圈层结构、粉丝社群获得的赋权与受到的规训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本文转载自“ 北大中文人”公众号,感谢“ 北大中文人”公众号授权海螺转载。图片来源于原公众号。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期编辑 | 张翠森






推荐阅读

林品丨数码原住民文化与文创产业的互动

林品 | 同人文化为什么重要?

林品 | 《送你一朵小红花》的四枚彩蛋与两种尝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