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爽|以“白话现代主义”为方法:构建电影的另类现代性、全球白话与感知反身视域
摘 要:“白话现代主义”这一概念是“混杂性”的,它只有被放置到米莲姆·汉森的思想和学术脉络中进行考察,才能被充分阐明其对于电影研究的多重方法论意义。以“白话现代主义”为方法,首先意味着要发掘电影文本及其接受环境的“白话的”、另类的、多样的现代性;其次要求研究者将电影文本放置到“互文性”视野中进行辨析和解读;最后提示构建电影的“感知反身视域”的重要性,并指向阐发电影经验激进性的路径。
关键词 : 白话现代主义 米莲姆 · 汉森 现代性 互文性 感知反身视域
注释(向上滑动阅览)
[1] Miriam Hansen, The Mass Production of the Senses: Classical Cinema as Vernacular Modernism[J]. Modernism / Modernity , 1999(2): 59-77.
[2] ( 美 )米莲姆·汉森著 . 包卫红译 . 堕落女性,冉升新星,新的 视野:试论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上海电影 [J]. 当代电影,2004(1):47.
[3] 萨宾·海恩尼(Sabine Haenni)认为汉森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具有混杂性的特征,参见 Sabine Haenni,Intellectual Promiscuity: Cultural History in the Age of the Cinema, the Network, and the Database[J]. New German Critique , 2014(2): 189-202.
[4] ( 美 )丹尼尔·摩根著 . 唐葆真译 . “ 与危险共舞 ”:白话现代主义与评论的难题 [J]. 电影艺术,2017(1):85.
[5] 我认为“Sensory Reflexive Horizon”这一概念应该翻译成“ 感知反身视域 ”,它相比包卫红的翻译“ 感知反应场 ”更为准确恰 当,因为“反身 ”突出了电影感知的反身性,而“视域 ”相比“场 ” 则更具开放性。参见 Miriam Bratu Hansen & Fallen Women & Rising Stars, New Horizons: Shanghai Silent Film as Vernacular Modernism[J]. Film Quarterly , 2000(1):10.
[6] ( 美 )米莲姆·汉森著 . 刘宇清,杨静琳译 . 大批量生产的感觉: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经典电影 . 电影艺术,2009(5):127.
[7] ( 美 )米莲姆·汉森著 . 包卫红译 . 堕落女性,冉升新星,新的 视野:试论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上海电影 [J]. 当代电影,2004(1):48.
[8] 戴锦华,孙柏.“文化革命”“女性”的发明与中国电影——戴锦华谈“ 五四与电影 ”[J]. 电影艺术,2019(3):16.
[9] (美)米莲姆·汉森著 . 包卫红译 . 堕落女性,冉升新星,新的 视野:试论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上海电影 [J]. 当代电影,2004(1):50.
[10] Miriam Hansen, Tracking Cinema on a Global Scale[A]. Mark Wollaeger & Matt Eatough, ed.,The Oxford Handbook of Global Modernisms[C].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601- 626.
[11]( 美 )张真著 . 沙丹,赵晓兰,高丹译 . 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 [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 :15.
[12] Miriam Hansen, Tracking Cinema on a Global Scale[A]. Mark Wollaeger & Matt Eatough,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Global Modernisms[C].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623.
[13]( 美 )米莲姆·汉森著 . 包卫红译 . 堕落女性,冉升新星,新的视野:试论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上海电影 [ J ] . 当代电影,2004 (1):46.
[14] Miriam Hansen, Tracking Cinema on a Global Scale[A]. Mark Wollaeger & Matt Eatough, ed.,The Oxford Handbook of Global Modernisms[C].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605.
[15]( 美 )米莲姆·汉森著 . 刘宇清,杨静琳译 . 大批量生产的感觉: 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经典电影 [J]. 电影艺术,2009(5):130.
[16] 汉森这样解释“ 美国主义 ”:它包含了福特—泰勒制生产原则 的所有事情——机械化、标准化、理性化、效率、流水线—— 大众消费的随机标准;从社会流动性、民主、新母权制的社会 组织与自由的新形势,到新时期的文化象征——摩天大楼、 爵士乐、票房、税收、收音机和电影。参见( 美 )米莲姆·汉森著 . 杨守志译 . 美国、巴黎与阿尔卑斯——克拉考尔( 和本雅明 ) 关于电影和现代性的研究 [A]. 唐宏峰主编 . 现代性的视觉政 体:视觉现代性读本 [C].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20 :619.
[17]( 法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著 . 祝克懿,宋姝锦译 . 黄蓓校 . 词语、 对话和小说 [J]. 当代修辞学,2012(4):34.
[18]( 美 )米莲姆·汉森著 . 包卫红译 . 堕落女性,冉升新星,新的 视野:试论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上海电影 [ J ] . 当代电影,2004(1):51.
[19]( 美 )米莲姆·汉森著 . 包卫红译 . 堕落女性,冉升新星,新的视野:试论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上海电影 [ J ] . 当代电影,2004 (1):51.
[20] Miriam Hansen, Tracking Cinema on a Global Scale[A]. Mark Wollaeger & Matt Eatough, ed.,The Oxford Handbook of Global Modernisms[C].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623.
[21] Miriam Hansen, Babel and Babylon :Spectatorship in America Silent Film[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173.
[22] 戴锦华,孙柏 .“ 文化革命 ”“ 女性 ”的发明与中国电影—— 戴锦华谈“ 五四与电影 ”[J]. 电影艺术,2019(3):20.
[23] Miriam Bratu Hansen, Cinema and Experience: Siegfried Kracauer,Walter Benjamin,and Theodor W.Adorno[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2: xiv.
[24]( 美 )米莲姆·汉森著 . 刘宇清,杨静琳译 . 大批量生产的感觉: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经典电影 [J]. 电影艺术,2009(5):131.
[25] 包卫红 .“ 空中的波动艺术 ”:电影、以太和战时重庆的宣传电影理论 [J]. 当代电影,2016(8):74.
[26] 包卫红 .“ 空中的波动艺术 ”:电影、以太和战时重庆的宣传电影理论 [J]. 当代电影,2016(8):74.
[27] 包卫红 .“ 空中的波动艺术 ”:电影、以太和战时重庆的宣传电影理论 [J]. 当代电影,2016(8):77.
[28] 参见包卫红 .“ 空中的波动艺术 ”:电影、以太和战时重庆的宣传电影理论 [J]. 当代电影,2016(8):77.
[29]( 德 )瓦尔特·本雅明著 . 连晗生译 . 和布莱希特的对话 [J]. 上海文化,2013(7):63.
[30](美)米莲姆·汉森著.安爽译.“带着皮肤和头发”:克拉考尔的电影理论和 1940 年的“马赛笔记”[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0(4):45.
[31](美)米莲姆·汉森著.安爽译.“带着皮肤和头发”:克拉考尔的电影理论和 1940 年的“马赛笔记”[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0(4):47.
[32](美)米莲姆·汉森著.安爽译.“带着皮肤和头发”:克拉考尔的电影理论和 1940 年的“马赛笔记”[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0(4):48.
[33]( 美 )丹尼尔·摩根著 . 唐葆真译 . “ 与危险共舞 ”:白话现代主义与评论的难题 [J]. 电影艺术,2017(1):90.
[34] Miriam Bratu Hansen, Cinema and Experience: Siegfried Kracauer,Walter Benjamin,and Theodor W.Adorno[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2:182.
[35] Miriam Bratu Hansen, Cinema and Experience: Siegfried Kracauer,
Walter Benjamin,and Theodor W.Adorno[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2:ix.
本文原载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网络版载于公众号“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杂志”,感谢公众号和作者授权海螺转载,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