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内首例,重庆新地标TOD开启

      TOD,即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综合发展模式。12月30日,历经12年设计建设,由中铁二院规划设计的重庆沙坪坝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正式开启,引领时代,成为全国首例高铁TOD

# 沙坪坝交通枢纽剖面图

      重庆沙坪坝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国内首例建成的最大规模高铁站上盖综合开发项目,是一个以高铁车站为核心,立体集纳高速铁路、轨道交通、市政道路、公交、出租、社会车辆等各种交通方式和物业开发的交通城市综合体。因为它,让分割城市弥合,让该片区交通重构,让城市重新运行。

      中铁二院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通过立体空间布局,将沙坪坝站从一个老旧火车站变为一个集综合交通、天街商业、办公、生活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建筑体。枢纽向地下开挖47米建立体换乘体系,形成集轨道、公交、长途、出租、共享汽车和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地面形成以知名房地产商龙湖开发物业为依托的商业综合体上盖物业龙湖光年,并建起200米双子塔。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成为重庆又一新地标。

▲ 沙坪坝火车站站房(旧址)

立体交通,“零距离”换乘

      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是一座地下和地上空间高度融合集约的巨大而复杂建筑体。8层地下空间承担全部交通换乘功能,包括铁路出站及换乘空间、地铁车站、公交车站、出租车站、网约车和社会车辆停车库等,实现各主要交通方式零距离换乘。


▲ 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人流分析图


      做沙坪坝站的规划,中铁二院设计人员不仅要研究高铁车站周边,更要对这一区域的整体交通进行分析,用城市设计规划的方式,把研究范围扩大,其中详细研究周边1公里范围,规划研究10公里范围,以求毕其功于一役。比如地下设3000多个停车位,共设8个出入口,避免车站在车站集中进出造成拥堵瓶颈。同时通过对区域路网重构,交通骨架得到重新梳理,因此沙坪坝站的交通实现了畅通、高效。


以人为本,打造高品质综合交通枢纽

      作为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总体,中铁二院副总工程师金旭炜主持或参与完成20余项国家重点项目设计和多项科研项目,积淀深厚。在铁路站房、综合交通枢纽、TOD站城融合、空铁联运等方面实践创新突出。

      回忆起沙坪坝TOD的设计初心,金旭炜认为,该站改造的目的是给老百姓使用,所以以人为本概念贯穿始终。为实现设计目标,保证工程质量,项目采用了诸多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新型建筑材料和现代管理方式,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 枢纽内部主要交通流线分析


      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也有着很多智能化设置,中铁二院的目标是打造出全国标杆。智能化分两期建设,一期解决导视、广播、监控等系统,已与整个综合交通枢纽同步投用;二期搭建了一个平台,将枢纽内交通、消防、安防等各类信息整合,通过人脸识别、人车定位等技术手段,让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真正“聪明”起来。

      为减少各种交通方式的互相影响,高铁站场采用轨道吸音板、减震垫等工程措施,达到减震降噪目的,减少对环境噪声污染,提升周围物业开发环境,进而提升商圈的品质。

      综合节能方面,采用了节能减排新材料新技术,还综合利用太阳能为地下旅客车站和地下换乘空间提供优质绿色照明。

      通过一项项技术攻关,中铁二院形成了《复杂城市环境下大型综合交通换乘枢纽项目建设勘察设计阶段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法》科研成果,为今后在其他城市和地区开展高铁TOD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撑。


站城一体,双子上盖新地标

      中铁二院在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地下交通部分做的足够全面、细致、超前,上盖的物业有了巨大的价值空间,人们用得好,大量人流、客流涌入,为物业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上盖的大型城市综合体,耸立着的“双子塔”,既是城市新地标,又将填补沙坪坝区缺乏五星级酒店、高档甲级写字楼和高档商业卖场的空白。

▲ 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效果图


      在中铁二院的工程师们看来,未来,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将兼具交通枢纽、城市枢纽、商业枢纽和文化枢纽四大功能。打造这样一个具有交通功能的城市综合体也是顺应多轨交通一体化及站城融合发展的时代潮流。

      高铁飞驰,人潮汹涌,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一座内畅外联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就是无可替代的城市中心。

供稿:中铁二院 张舒 谷峰 胡小林


“智能大脑”植入京雄城际铁路
成都两座国际机场有了快捷通道
亚洲第二长地铁站主体结构顺利封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