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美国“90后”“00后”对中国好感度增加?

也要建立两国青年之间的各种对话机制。
中国新闻周刊特约作者:陈雪莲
全文字数:2904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美国学者眼中的中国青年是怎样的?当代中美两国青年的距离更“近”了吗?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是全球综合排名第一的智库,对美国政界、企业界的对华态度与策略都有重要影响。作为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百年来首位华裔主任,李成对中美两国有着深刻的理解。日前,李成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畅谈他的中国青年观。他表示,“现在的青年一代,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独一无二的。”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国新闻周刊:是什么契机促使你研究当代中国青年?

 

李成:我的研究动机之一,是挑战那些认为中国青年没有创新能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力的刻板印象。中国青年,特别是生长在数字时代的第一代人,我们把他们称作“数字原住民”,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信息敏感,在西方学习过,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之深,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对西方文化有自己的判断。西方在教育、电影、体育等很多方面对他们影响非常大。然而,在美国话语体系中,一说到中国青年,就被描述为“被洗脑的民族主义者”,这种偏见与现实相差十万八千里。我的研究表明,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非常多元,他们就读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有各种理念和价值观。因而,对他们做简单化的评论是不公平的。


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上的中国留学生。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中国新闻周刊:民调显示,29岁以下的美国青年,对中国的好感度比30~40岁、50~60岁年龄段的人,要高出20%~30%。美国“90后”“00”后对中国好感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成:“好感度高出20%~30%”这个数据,由一些美国民调机构和我本人15年来分别做的几次调查问卷得出,而最近的数据也是“高出15%”,这个结果无疑是正确的。原因有这样几点:

 

美国青年的冷战思维不像前几代人那么强,前几代美国人是在冷战时期的1980年代中叶长大,他们中有些人经历过古巴导弹危机等。第二,现在的美国青年比较自由开放,受保守的极端宗教的影响比较小。第三,美国大学里中国留学生的比例很高,这个比例在有些美国大学占到外国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三四十。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接触久了,就会发现他们跟自己有很多共同之处,美国青年通过对他们的中国同学的了解,加上接触到中国的功夫电影等文化、Tiktok等科技产品,对中国的陌生感消失了,而且并没有感觉到所谓来自中国的威胁。

 

2021年12月31日,纽约时报广场举行新年倒计时庆祝活动,活动开幕庆典以中国河南文化为主题,太极拳、少林功夫、扇子舞相继登台。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但我还想补充的是,和一般美国民众不同,美国国会和行政部门的年轻议员或对华事务的年轻官员,主要是“80后”,他们中很多人属于反华的鹰派。这是由于他们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目前美国的战略定位把中国作为对手甚至敌人;二是研究中国的美国人,在读大学时,是在美国学界主导的定量研究中成长的,这就造成了很大的误区。你要研究一个国家,首先要深刻了解它的人文地理、历史,你要居住那里、跟那里的人有交往,而不能仅仅靠数字和统计学来研究一个国家。

 

中国新闻周刊:根据你对中国“90后”和“00后”青年的研究,他们的物质消费观和价值观有何改变?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李成:我给哈佛大学的“90后”学生讲课的时候说,“你们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苏州的同龄人,可能和你们很像。”中国的青年人在物质消费观念和价值理念上,跟他们的父辈非常不同,这也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代中国青年是在富裕社会中长大的。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了22.8倍,GDP增长了33.5倍。中国从一个贫穷的国家,发展成一个世界上中产阶层人数最多的国家。第二,“90后”和“00后”是在中国高校扩招背景下接受教育的一代。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9.76%,而到了2018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48%,全国近一半的年轻人可以读大学。第三,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从农村到城市的移民潮,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17%,2020年是62%左右。青年人成为城市化的生力军。第四,这一代青年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罕见的独生子女一代,2010年,中国独生子女总数已达到1.5亿人。第五,数字原住民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空间和社会关系。基于血缘和地域的传统农业时代的社会关系被改变,青年一代带领他们的父辈进入数字时代。青年的公共社会交往中心从过去的大型公共空间,转移到某个主体为中心的小型私人空间、虚拟空间。

 

以上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中国当代青年的物质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必然发生革命性的根本变化。

 

香港电脑通讯节上,电竞比赛吸引观众。电竞正逐渐成为年轻人主流的文化生活方式。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


中国新闻周刊:你的研究指出,今天的中国青年爱国而关注社会进步议题,美国青年是否也一样?

 

李成:中美青年一代都更加关注社会公平与权利,这与中美两国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有关。在美国,年龄大的白人往往很保守,有种族歧视倾向。美国的黑人、亚裔等少数族裔对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敏感,这跟他们在美国社会的边缘地位密切相关,他们非常强调投票权,不得不发声,抗议针对他们的种族歧视甚至言行暴力。中国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经济体的青年,面临的问题相似。

 

另一方面,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人,对气候变化等问题更加敏感。同时,在男女平等、同性恋、弱势群体权利、社会公正等议题上,青年一代与他们的上一代人相比,也要关心得多,更加勇于表达自我。


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青年人关注社会进步议题、思想多元化,对未来世界格局来说都是好事。例如,现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遇阻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人类在面对一个共同的敌人时,没有更多地积极参与,无法实现团结合作。

 

2021年10月,“气候变化青年在行动”中美青年对话活动在清华大学举行。中新社记者 易海菲 摄


中国新闻周刊:中美两国青年未来合作的领域有哪些?如何推动中美关系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李成: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之前,各国内部及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全球化“脱钩”现象,并导致激进的民粹主义、种族歧视、极端民族主义等情绪,这些情绪如今还在继续上升。而新冠疫情的持续加重,也进一步造成不同国家在数字经济、公共卫生包括疫苗的分发和网络教育等方面的差距,更大程度地加剧了不平等和分化。

 

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两国更应该强调人心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夸大差异,需要更有同情心、同理心、更多换位思考,要相互尊重对方。

 

民间交往、教育交流、文化交流、旅行业的促进,都能增进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在以上这些领域,青年能够成为中美交流主要的推动力。

 

2022年1月,“Z 世代”走进冬奥体验派暨人文交流对话会在北京石景山区举行,教练、运动员、在华外国青年、高校学生、留学生代表共同参与活动。中新社记者 张宇 摄


中国新闻周刊:对美国政策制定者需重视中国青年对美国的看法,你有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

 

李成:美国政策制定者脱离了中国青年人,或者将中国青年一代中的很多人推向反美的一方,这样的情况到底符不符合美国的利益?是不是有利于中美两国的发展?这种政策的确值得反思。对此,我有一些建议。

 

首先,要先把美国自己的事情做好,如果美国真正要影响中国的话,就不要用双重标准,把自己的事做好,比什么都重要。其次,美国政府要谴责任何形式的种族主义,包括仇恨亚裔的言行和暴力。同时,FBI不能把“中国项目”用于种族定性,要取消阻碍和为难华人、华裔学者的政策。

 

此外,要加强和中国的民间交流,继续打开大门,欢迎中国留学生和学者来美国大学学习交流,不要有各种限制,因为大学本身就是开放的。同时可以派更多的美国学生到中国去进行长期学习和交流。也要建立两国青年之间的各种对话机制,尤其是促进中美两国青年讨论气候变化、流行病或瘟疫、核武器控制、经济和社会的鸿沟等国际议题。


受访者简介:


李成,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及外交政策项目资深研究员,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董事会董事。

图片编辑:李慧思
文字编辑:梁静
责编:张楷欣

尼克松访华50周年,中美如何重拾融冰初心?| 东西问


刘成:为什么说和平的内涵远远不止“没有战争”?| 文明根性(三)


北京冬奥如何让世界再次认识中国?| 东西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