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介绍|虚实相生——材料和游戏的双重感知体验
主展场现场 ©UABB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以下简称“UABB”或“深双”)主题为“城市生息”,“生息”这一概念既包含着空间上的多元共生,也体现了时间上的生命节律;它既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宇宙观,也富有中国文明的传统智慧。展览以此为主题,凸显了今天的城市管理者、实践者对我们当下人居环境、生活品质的共同关注。此次展览由鲁安东、王子耕和陈伯康(Aric Chen)三人担纲总策展人,一方面着眼可持续发展,以建筑师、艺术家的创作,启发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一方面通过双年展带动城市更新,以深圳建筑事务所都市实践改造的工业遗产项目——罗湖区粤海城·金啤坊作为主展场,使艺术融入城市,让城市遗产在当下焕发活力。
虚实相生\
Virtual & Reality
虚实相生展览海报,设计:hesign
本届深双包含五大板块、一个特别板块、三个专题馆及一个常设板块,邀请活跃在设计艺术行业的国内外策展人进行分板块的策划,呈现对不同社会议题的思考实践。今天,面对丰富的新材料实验及不断生成的虚拟世界,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变革,丰富的实验和创造带给我们进一步探索、学习的机会,然而对材料反思是否能改变人们与环境的关系?数字虚拟的“大地”又能否激发新的社会与人文思考?就此,英国V&A博物馆策展人Brendan Cormier、中国美术学院博士陈旻与设计互联总监赵蓉作为策展人,就物质和材料两个介于虚实之间的话题策划展览,邀请设计师、艺术家以其关注的领域进行一场对话。
环境保护是目前社会关注较多的领域,但却困难重重。尽管环境保护对延续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今天城市发展的重点,但也需要人们在平衡地区、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寻求更有效解决方案。无论是新材料还是信息产业,都是当下人们解决问题的技术抓手,但这些新产业也并非来自未知世界的灵丹妙药。新材料的应用体系仍待验证,虚拟世界的繁荣也正在消耗大量现实资源。两个领域的发展都为今日创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面向未知探索的代价却还无法衡量,在这样一个变化的时代,我们要如何理解和回应这些发展方向?
物质篇:安住当下
Material Living
我们展览的发生地曾是一间啤酒厂房,装满了微生物的粮食水通过发酵生产出啤酒,通过饮酒这些微生物又会作用于人体,于是形成了一种空间与人之间的隐秘联系。长久以来人们对建筑的理解一方面是节约实用,另一方面是感受到的建筑意境,前者是功能的探索,而后者是与人相关的感性想象。
展览现场 ©设计互联
戴安娜·谢勒(Diana Scherer)2020年曾参与设计互联、英国V&A博物馆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展览——《源于自然的时尚》,当时她展出了一件植物根系自然生长成的连衣裙。她用交错的模板结构培育植物根系,当根系长成后,再从土壤里拔出,并去除茎,便形成了一件3D的织物。这类生长而成的衣物虽无法直接穿着,但却暗示了一个潜在的、更可持续的未来:种植时尚。
“盘根错节2号”连衣裙,2020,《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
©设计互联
戴安娜的长期项目“交织(Interwoven)”致力于探索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她通过人为引导种植出活的“纺织品”,让植物隐藏的世界变得可见,本次展出的便是她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图像记录及2件植物根系的作品。
《交织 - 生长中的纺织品(Interwoven - Growing Textile)》
戴安娜·谢勒(Diana Scherer),2022 ©设计互联
建筑师董功和艺术家李怒合作呈现了这件诗意的作品《钢草》。装置思考的起点始于建筑师董功和艺术家李怒之间的一次关于空间知觉的对话。虚与实,力量与巧思,界定与多义,材料的物理天性与感知是对话过程中被多次提及的词汇。
装置试图建立起一个可以被感知的空间实体,由36根7米高的螺纹钢筋矩阵组成。观者可以自由步入钢筋矩阵,并沿行走路径触碰,晃动钢筋。顶端的重锤将延长这一动态的过程,直至钢筋再次恢复静止。通过对每一根钢筋的长细比和顶部负重的设置,使得钢材本身受拉的结构性能在与观者的互动过程中被感知,钢筋因此拥有了生物般的“韧性”。人和物,时间和空间的对话也将蕴藏于其中。
《钢草》,董功(直向建筑)、李怒(合作艺术家),2022
©直向建筑 摄影:张超
范蓓蕾(亘建筑事务所)的作品《光砼》直接呈现了新型材料——发光混凝土可变的物质性。当有人靠近时,混凝土就会发光,从原本冰冷沉重的体块变得温暖和轻盈。
《光砼》,范蓓蕾(亘建筑事务所),2022 ©设计互联
荷兰设计师组合Formafantasma带来了他们的Cambio项目,这是他们发起的一项对木材行业的研究计划。自19世纪以来,木材行业的商业模式在全球快速扩张,使得其行业监管具有挑战性,就其产生的收入和对地球生物圈的影响而言,木材行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
展览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装置和影像,讨论了木材加工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项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强调了设计可以发挥的关键作用,以及设计超越边界的责任。
《变化(Cambio)》,Formafantasma,2022
©UABB 摄影:胡康榆
来自四川的建筑师郭佳(象罔建筑)的作品《Yak Chair》,将青藏高原的牦牛布带到城市中来,探讨了牦牛布除做黑帐篷以外的可能性。黑帐篷作为游牧文化的标志,是高原漫长的岁月里流动的家。作品将自然的材料反向延伸到现代生活中,在紧张的城市中搭建起一处可独处的“黑色游牧”空间,既表达了向往自然,接纳不确定的精神;也用材料提供场所,接纳着在城市中“游牧的人”。展览结束后,这几块牦牛布将分别重返高原,回到牧民手中,继续完成它作为黑帐篷的使命,但作为Yak Chair的存在必将伴随有形或无形的信息流通与涌动。
《Yak Chair》,郭佳(象罔建筑),2022
©UABB 摄影:胡康榆
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胡方(Atelier Fang食物设计工作室),她带来的作品《可食用材料的新应用媒介探索》都是用可食用的材料在本地制作、定制而成,降解时将它浸入高于60摄氏度的温水即可。这种方法极大地减少了作品远程运输的费用和材料降解的难度,对环境友好。
《可食用材料的新应用媒介探索》
胡方(Atelier Fang食物设计工作室)
2022 ©设计互联
刘可南(旭可建筑工作室)将竹木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8米长的竹篾倚在啤酒钢桶上,竹篾因自重散开,似乎暗示着啤酒花的欢腾状态,观看者可以步入与之互动或休息乘凉。装置思考的起点始于探索竹材本身的材料性能——材料弹性和柔韧性呈现的力与美。
装置由38根竹篾与工业钢材组成,竹篾是工业化现代竹材流水线上的半成品,它的弯曲强调了装置空间上的延伸感。展架利用工业钢材,使之成为与环境空间融为一体的作品。为了保护原有桶壁,顶端的弧形钢板紧贴桶壁,由磁铁吸附在筒壁上。
《啤酒花》,刘可南(旭可建筑工作室),2022
©旭可建筑工作室
The Decorators是一个多学科的设计工作室,他们设计社交互动的装置,如本次展览展出的《Portal Tables-泡菜池》,创造可以促进互动、或塑造社区记忆的新体验。
Portal Tables是一系列家具,设计师引用“共食”的理念——人与人、人与微生物一起吃饭,呈现对微生物、益生菌等生命的关注,及与其他物种可能的社会接触。观众可在这张可供12人使用的泡菜池周围坐、跪或靠,泡菜做好后,将池顶层去掉就变成了一张大桌子,可以一起分享食物。通过一起自制泡菜能促进社区之间的联系,设计师希望通过这组作品,突出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Portal Tables - 泡菜池》
The Decorators工作室,2022 ©设计互联
吴林寿(WAU建筑事务所)的作品《试块1》,探索了混凝土的“负形空间”。他们将混凝土浇筑垒砌的夯土砖,通过高压水枪冲洗,直至夯土砖消失,从而产生混凝土的负形空间,以及隐约可见的残存纹理。建筑材料的碎裂、残损、侵蚀...,作品以物质材料退场之后留下的虚空,引发人们对于“时间”的观想。
《试块1》,吴林寿(WAU建筑事务所),2022
©设计互联
由雷雨霫 (NANOxARCH(材料乘以设计))、周实(Studio 10 | 深圳市十间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带来的《材料图书馆》,呈现了来自“NANOxARCH® (材料乘以设计) 中国可持续材料系统”中精选的50件可持续材料,也以归档和索引的方式展示了10件UABB中的材料可持续尝试。通过从UABB在地,到深圳,再到中国的由小及大的三大主题,展示了中国本土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可持续材料创新。
《材料图书馆》,雷雨霫 (NANOxARCH(材料乘以设计))、周实(Studio 10 | 深圳市十间设计咨询有限公司),2022
©UABB 摄影:胡康榆
©设计互联
游戏篇:造世练习
Transworlding
如何在今天城市高速发展的框架中理解物质与虚拟的关系?信息产业并非无烟产业,算力总是以能源的消耗为代价,而虚拟世界的繁荣并不会让现实世界的碳排放减少。数字世界的发展亦非无穷无尽,每一台机器都受制于硅、钶钽铁、煤和石油的有限产能及其散热需求,以及全球气温上升的事实。比方说,我们的手机越轻薄,数据中心就越庞大,耗费的电量就越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就越大。
在《虚实相生》(Virtual & Reality)这个二元板块中,空间设计通过模拟“矿山”的形态来构建物质与虚拟世界的潜在关联。在虚拟世界中,“挖矿”指的是以消耗电脑的电力和人的劳动时间为代价,生产出比特币;在物质世界中,矿工同样需要通过消耗资源生产出能源,再将之注入经济系统。虚拟和现实世界的发展都建立在地球资源的有限产能之上,同样需要我们去关注其生产方式的“绿色、低碳、可持续”条件。
虚拟板块《造世练习》(Transworlding)展示了一系列基于电子游戏引擎制作的作品。无论是游戏引擎还是能够精确反映物理对象的虚拟模型“数字孪生”(digital twin),其本质都是一种强大的世界架构(world-building)模拟器。它们可以复制实在世界的物理规律和物质条件,尝试在实在世界发生改变之前,以低成本的方式对空间规划、产业升级、能源消耗、气候变化等内容进行反复排演,像展览标题说的那样,将游戏视为一种“造世练习”,视为一台强大的时间旅行机器,允许我们抱着实验的心态去模拟未来的种种走向——无论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繁荣的模拟,还是使之走向灾变的模拟。在游戏中,我们总是可以推倒重来,而在实在世界中,地球只有一个。
独立游戏《苔州志》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对城市建造的模式展开无尽探索。作为一件“气候虚构”(climate fiction)类型的作品,它在数字环境中把叙事对象的时间维度拉到无限大,向我们呈现一座城市在人类世尺度下的变化。在一个界面简单、容易上手、气氛轻松的电子游戏中模拟无限的城市建设,是虚拟环境的一大优势。当电子游戏向观众诉说此类故事时,可以将抽象的气候问题具体化、可视化,使之成为声张环境保护的一纸证据。我们将在展览中看到,数字模拟和虚构叙事的结合塑造出一种强大的假说机器,不仅模糊了真实与非真实的界限,而且允诺了在有穷系统之中无限游戏的可能性。
Molleindustria,《苔州志》(Lichenia)
电子游戏,2019年
游戏《共生社区》的开发者Plethora Project是一个跨学科独立工作室,位于美国底特律。他们制作的模拟游戏独一无二,以建筑和设计的独特融合为基础,反映了当前世界面临的挑战。他们的第一款电子游戏《区块社区》(Block'hood)非常有名,也是一款生态城市建设游戏,曾在2016年获得Games for Change Festival的“最佳游戏性奖”,并在同年获得The Game Awards的“影响力游戏”提名。
《共生社区》是他们不久前发布的最新作品,已在Steam上架。这是一款社区建造和管理模拟游戏,旨在让玩家接受不稳定、不平等经济生产模式的挑战。通过带领占屋者群体占据一座废弃的工厂,玩家将重建一个业已衰败、成员几近无家可归的社区,思考自给自足和DIY模式为社区带来经济收入的途径。玩家并非要与其他社区成员建立起一种经济关系,而是要发展出一种信任和关怀关系,深入了解每个成员的观点,帮助他们履行在集体中的作用。 总而言之,这款游戏希望探讨的是基于互助和团结理念的社区组织所能产生的新价值体系。
囿于客观条件限制,本次展览呈现的是一个单机试玩版本,完整版游戏提供了在线工具箱和社群功能,玩家可以创建和分享他们的DIY方案蓝图,比如微型住宅、自耕农项目等。Plethora Project希望让这款游戏成为创建现实世界建筑的数字基础设施,达成玩家之间分享创作、共享知识等目的,甚至使之成为一个在线公共资源。他们认为,只有在虚拟和现实世界之间建立一座桥梁,才能为设计真正的建筑解决方案提供数字平台。
Plethora Project,《共生社区》(Common’hood)
电子游戏,2022年
对于“游戏者”而言,虚拟世界的知识和经验何尝不能被带回到日常生活,我们何尝不能以游戏的方式介入城市空间生产的现场,尝试改变既定的世界构建语法呢?
如果说电子游戏《帝国时代》是把真实世界的战争沙盘数字化,在战场环境模拟中锻炼玩家的多任务处理、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其它认知技能的迅速切换,那么郑国谷的作品《帝国时代》则是把数码沙盘和模型重新放回到现实世界中,在生活中继续艺术与战争的游戏。2000年,郑国谷在他的家乡广东阳江市郊设法购得一块5000平方米的土地,用于建造居所和工作室,后在持续交涉中一点点将它扩大。2004年起,郑国谷在这里展开了漫长的建造实践,在原有的自然景观中一砖一瓦地打造他自己的“帝国”。
作品《帝国时代》并非可移动、易售的艺术品,而是艺术发生的场域本身,即无法在任何白盒子空间中完整呈现的环境本身。本次展览选择呈现鲜少亮相的设计手稿,以及当时的施工现场照片,以记录艺术回归成为日常生活的过程。
郑国谷,《帝国时代》,手稿(复制件)
施工现场照片,2001-2013年
一吨是测量“废物”的基本单位,“一吨计划”成立于2018年,创始人陈熹和马楠开启了将废物按量认领,用艺术设计变废为宝的循环实践模式,以此在知行合一中探索,唤醒那些可再利用的剩余之物,用艺术再造的方式达到新的美学认知和生活理念。在本次展览中,一吨计划呈现的数字孪生艺术农场名为“万境共生”,以“去人类中心化”的思维结合多名艺术家的创作,呈现宇宙共维的万境农业文明。
一吨计划·万境共生,《万境·看不见的外滩》
互动游戏,单频影像,2022年
新冠疫情时代也是元宇宙和区块链的热点时代,这两种“新”技术媒介其实早已发展多年。基于对主流元宇宙叙事提出异议的想法,策展人委任了两组青年建筑设计师/数字艺术家进行创作。他们的新作将从虚拟世界的数字基建问题入手,介入元宇宙的“造世”问题。
《造世练习》认为,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还是现象学角度来看,虚拟世界都不应成为现实世界的“镜像副本”,元宇宙不必对物质世界的现有材料和感知模式进行全盘复制,而是应从新的人机交互行为、社会关系和功能需求中找到新的材料,以新的建筑构造方式为人们提供全新空间体验。
《心流空间》的创作团队成员均来自数字建筑设计领域。他们的创作灵感源于赛博空间理论家Neil Spiller:“建筑师必须学会新的空间生产方法,这不仅会改变建筑师的角色,更会让我们人人都成为建筑师。” 他们将游戏引擎《虚幻5》的源代码“魔改”成了一个元宇宙空间生成引擎,即一款名为“维筑构造器”(The Vrchitecture Builder)的应用软件,将之呈现于展览的互动现场。
《心流空间》实时捕捉现场观众的肢体动作数据,不间断地生成新的虚拟空间体验,再反馈给观众。设计团队希望探讨的是一种肉身与虚拟空间紧密关联的递归结构,它标志着元宇宙建筑的无名特质(QWAN)——这种品质不可被直接设计,只能由使用者的自然行为产生。
谢明炫、翟原、Tamim Negm
《心流空间:身体作为场地》,电子游戏,2022年
《超越物化谬误的非同质性材料》针对基于区块链的元宇宙构思,对链上数据历史产生的叠加材料、数据燃烧后的废弃材料、上链之后铸造成副本文件的材料,以及其他还未被讨论过的材料类型进行分析和整理,总结出一系列只能在元宇宙中存在的材质。创作团队认为,建筑未来元宇宙材料的创造性观点必须由各种不同视角开启,通过建立设计分析框架,来理解技术文化的多样性、城市现象的地域性和空间扩展的感知性,在元宇宙的材料设计、研究、艺术展览、教育、建造和其他背景/环境之间展开进一步实验。
本次展览呈现的序列影像正是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系列视频论文不仅从宏观的层面讨论了元宇宙的运营、维护和经济模式,而且体现了该小组基于去中心化理念的自组织、管理和集体创作模式。
元宇宙材料研究小组,《超越物化谬误的非同质性材料》
单频视频6件,2022年
展览《造世练习》由以上六件作品组成,通过一系列有关生态系统、计算机媒介和城市建设的提问练习,它希望从人类世的时间尺度出发,对城市建造模式、构建现实世界的数字基础设施等角度提出更多可探索的路径,追寻一种社区和城市的伦理构建模式。
展区位于图示筒仓位置的三层,快到现场观看吧!
主展场现场 ©UABB 摄影:胡康榆
相关信息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虚实相生:安住当下》
板块策展人:赵蓉,Brendan Cormier
板块助理策展人:张睿
板块项目助理:周家乐
参展艺术家:Diana Scherer、董功、范蓓蕾、Formafantasma、郭佳、胡方、李怒、刘可南、The Decorators、吴林寿、雷雨霫、周实
-----
展览名称:《虚实相生:造世练习》
板块策展人:陈旻
参展艺术家:Molleindustria、 Plethora Project、郑国谷、一吨计划·万境共生、 谢明炫+翟原+Tamim Negm、 元宇宙材料研究小组
展览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开展,每周一闭展
周二至周四
10:00 - 18:00 (17:00停止入场)
周五至周日
10:00 - 21:00 (20:00停止入场)
国家法定节假日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交通指引
主展场:
粤海城·金啤坊(原金威啤酒厂)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东昌路9号
公共交通:
地铁5号线/7号线:太安站E出口
地铁5号线:布心站B出口
公交:东昌北站、太白路中站
■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
主题:城市生息 | Urban Cosmologies
主展场:深圳粤海城·金啤坊(原金威啤酒厂)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东昌路9号
展览时间:2022年12月11日 至 2023年3月
分展场:前海合作区、南山区南头古城、龙岗区国际低碳城、龙华区大浪时尚小镇、坪山区大万世居、深汕特别合作区
主办单位:深圳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
执行单位:广东粤海置地集团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深圳市双年展公共艺术基金会、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专项资金支持: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总策展人:鲁安东、王子耕、陈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