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手记丨面对精神障碍患者,怕什么?不怕什么?

陈晓玲 中国社会工作 2022-10-15


2019年11月,我顺利通过机构面试,有学校社工和精防社工两个职位可供选择。综合来看,精防社工岗位薪酬高还离家近,有明显优势,而我却很犹豫。因为那时刚刚发生了轰动全国的一名精神障碍患者打死9岁男孩的事件,我很怕我以后的服务对象都是这类严重肇事肇祸的患者,担心工作中会有生命安全威胁,还担心长期面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会被影响,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带着这些纠结和害怕,我开始了我的精防社工生涯。仔细翻阅了在册患者的档案记录,在进行实地探访、深入了解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后,我才发现他们当中很多人其实都是你我身边最常见的普通人,有自己的家庭,做着普通的工作,过着普通的生活,唯一不一样的是他们生病了,这种病是一种慢性病,和糖尿病、高血压一样,需要通过长期服药控制病情。

实际工作中,精防社工并不会时刻充满危险,长期接触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也不会思维不正常——这其实是因为公众害怕,产生了误解和偏见,最终形成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污名化现象。这种污名化代表了很多人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看法,甚至有的患者本人和家属都有误解,产生严重的病耻感,不敢就医吃药。

花姐就是这样一个案例。病例档案下发到社区后,我按照惯例进行电话访问。刚一表明身份,就被挂了电话。想要上门访视,也是一直被拒绝。社区康复医生请求网格物业帮忙协调,花姐生气地扬言要去上级部门投诉。眼看花姐好几个月都没有门诊取药记录了,我们非常担心她因为停药而病情复发。

后来,我设法找到了花姐妈妈,通过微信沟通让她知道社区还有许多同类患者通过服药控制病情,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而且严重精神障碍是慢性病,长期服药控制很重要。没人因为高血压、糖尿病而觉得羞耻,那么精神障碍患者也不应该因精神疾病而感到耻辱。

多次沟通劝说后,花姐妈妈渐渐消除了病耻感,我又积极动员她来做花姐的工作,再适时表明职业保密立场,最终让花姐接纳社工服务,保持规律服药,维持病情稳定。时至今日,花姐已经重回工作岗位了。

花姐的案例说明精防社工开展工作不能一开始就害怕抵触,否则连踏入精防领域的勇气都没有。

但是,与此同时,接触正在发病的高风险患者,还是要时刻保持警惕,保护自身安全,也保护周边群众安全。精防社工的岗前培训多次强调做好自我防护的重要性,具体到要观察留意随访对象的神态举止,识别愤怒攻击信号,注意收纳管理攻击利器,寻找隔离阻挡攻击的工具、家具,提前规划逃跑撤离路线等。

精防社工作为专业人员,接触正在发病的高风险患者时不能对专业盲目自信,认为专业全能,不管不顾勇敢向前冲,试图用自己同理心、接纳、尊重、优势视角等理论与技能去与发病对象沟通,让发病对象理智克制,安静下来。

精防社工必须要清楚一个正在发病的患者,他的自知力是不完整的,他正处于自己的世界中,或躁狂或抑郁,一切的理论技巧暂时都是无效的,而无意间的一句话或一个举动,都有可能将发病对象进一步激怒点爆,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此时社工就应害怕,然后自觉靠后,让公安、社区、社区康复等各方的强壮男性上前暂时稳住发病对象,必要时靠力量优势及时制伏发病对象。

长久以来,社会公众觉得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充满危险性,惧怕的其实是极少部分正在发病的高风险患者。不可否认,这极少部分正在发病的高风险患者确实会对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一定威胁,但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高风险不是凭空突变,而是由低风险演变发展而来的。如果我们的社会因为对极少数高风险患者的害怕而生出对大部分低风险患者的歧视、误解、污名化,只会增加低风险患者就医服药的阻力,无形中推动更多的低风险患者变成高风险患者。

因而,精防社工任重而道远。对于低风险病情稳定患者,应该科普宣传不怕的态度,呼吁社会给予这部分人更多的接纳理解,提倡社会以更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们;对于高风险病情不稳定患者,要以的态度谨慎接触提供服务,在做好自身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帮助患者尽早接受医疗救治,控制病情,恢复稳定,最终回归社会。

(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区尚德社会工作服务社)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5月上刊,转载请注明来源


END



作者:陈晓玲

责编:张世华

制作:谢霄


往期推荐



吸毒者是“怪物”?NO!去做迷失灵魂的引渡人

社工让脑瘫孩子的人生有更多可能






立即关注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

投稿平台:

tg.shehuiwang.cn

今日头条:中国社会工作

抖音:中国社会工作

微博: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